最近两三事
一
M宣布出了3nm。具体内幕应该不难想象,尤其是结合贸易战中它曾经有过宣布回撤的事,现在贸易战僵持阶段,外宣就跟着上了。套皮也好换壳也好,只要是将好东西拿来服务我们,短期来看总归是件好事,尤其是利用这个灰色的管道还可以进行中端的人才引进。
当然,长期来看这种通过将成分分摊至各个链条的经营理念对市场发展还是有害的,可这种事市场不反馈又实在变化不了。
现在回想起来,大概是从手机拍月亮开始,在网络上攻击M的言论越来越多起来。并且随着实体体验店和智能家居的铺展,对M市场布局的称赞也就越来越少了。但其实它家的商业策略还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从市场布局到资源掌控再到对社会信用的驾驭。
毕竟谁家不是如此呢?若想要在资本市场有效进行集资就必然需要操纵民众的想象力,而这种能力并非所有人都有的。
二
我做了一个梦,梦里有旧同学和老同学,只是情节和我们的现实并无关系。
梦的起因是一个民警小张下班时撞了一个泼皮无赖。这泼皮无赖平日里总在另一个路段碰瓷,大家都知道这个人,本以为这件事最后会以泼皮寻衅滋事终结,谁想小张反而被另外几个赶来的民警扣住了。小张被带上车,身边的小王立刻要他把手机交出来。小张一愣,笑着问,哥儿几个今天这是怎么了?开车的民警不吭声地从后视镜看了看他。小王平日里和他关系好,但也没说什么,只是说,让你交你就交。小张只得交出手机。过了一会,小张说要给孩子打个电话,本来约好了要晚上吃饭,平日陪孩子也不多,孩子盼了很久的。小王正要将手机递过去,开车的人叫停了他,将自己的手机递了过去。小张拿着手机拨打号码,结果对面关机。
接着梦便来到我们一同念书的教室,一个漂亮阿姨正在给我们介绍假期研学游的事宜。这一次要根据期末的考试成绩分成两个目的地,成绩好的会去政府机关,成绩差一些的则去工厂参观。旧同学一直备战期末的考试,目的便是争取去更贴近权力机构的部门参观。我则依旧是一副吊儿郎当模样,举手问阿姨,如果考试打零分,可以不可以放假只在家待着。
期末成绩下来后,我的成绩意外出现在较好的那一部分,这让旧同学非常惊讶,也非常生气,尤其是我在研学同意书上签字时还是向其他同学借的笔。我那天身上别说笔了,连书包都没有带。
我们最终被分到了同一个部门参观。带队的阿姨给我们讲了职能和晋升条件。我看到旧同学认真记录了每一次晋升都具体需要什么条件。他在午休的时候也在笔记本上仔细写着什么。而我则是和另外几个老同学吃饱了在大楼里闲逛。
在经过一个微开的房门时,一个同学被里面的景色吸引了。我俯身一窥,发现正坐着一个看似非常寻常的人,面前有一摞表格。他对面还站着一个看似富贵的人。只见富贵人递去一张银行卡,说了什么,接着便从桌上拿了一张表格。坐着人一句话也没有说,但只一恍惚,银行卡就消失了。
我觉得无聊得很,正要拉着同学走,但那同学却不愿。我问为何,他说你没见这人什么都不说就可以让对方交钱么。我说,不是不交钱就拿不了表格么,这有什么稀奇。他说,你再看看,他明明不交钱也能领表格,可他偏偏要交钱,这才是神奇。
我仔细一看,的确如此。那桌子上层层叠叠写满了免费领取和禁止收费的字样,可来的人就仿佛看不见一般。但其他同学已经开始前进了,我只得不再多想,舍掉这个同学往前继续走。
又路过一个门口,又一个同学停了下来。我也往里窥探,只见一个身宽体胖的人正和其他人喝茶聊天。我问那同学这有什么可看,那同学却指了指那胖子身后。我顺着他所指方向望去,初时只见一坨黑色随着那胖子的晃动而晃动,只以为是背影而已。谁想待盯得久了,那黑黢黢的一团竟然是一个人。只见那人不是在拨弄手机,便是在敲打键盘,似乎有忙不过来的事要做。
我惊道这真是奇怪。那同学却让我再仔细看。他这一说,我才看到那团黑影竟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又一个的人的黑影从站立到倒下的过程。我正想问这其中道理,那同学却提前道,谁也没让他们如此,他们却能如此,这真是厉害。
我见那胖子在前面悠哉游哉吐着烟圈,似乎的确没做什么,可又总觉得哪里蹊跷。但也由不得我多想,又舍了这个同学,随着队伍前行,这一次的门里正有一个官员和拿着皮包西装革履的商务人士谈着什么。商务人士见我们在门口,吓了一惊,立刻迎出来,反手关了门,却将我们引往楼道的末尾。我问那人是否在这里工作,那人说在。我问在什么部门,那人又说他不在这里工作。
我正纳闷这人究竟在不在这里工作,却看到楼道末尾的房间里面摆满了钱币。几个同学立刻踏进了门。但立刻发现那些钱都隔在了一扇玻璃墙的里面,几个人于是贴在玻璃上,用手抠起了玻璃。
另外几个同学初时也想进去,可在外面犹豫了一会就对里面的景色失去了兴趣。商务人士观察了一会我们,拍了拍领队的人,又将我们带到了另一扇大门。
隔着门我便隐隐听见嘤嘤啜啜的声音。门稍开缝隙那声音便大了起来。只见里面都是赤身裸体的美男女,他们一个个在桌子上正对我们摆出各种姿势面露欢愉,仿佛正沉浸在某种幻觉中无法自拔。带我们来参观的美女阿姨亦在其中。她眯着眼睛望向我,我的脸顷时变得滚热,脑中充满交媾的幻想。可我身体还未有反应,只见其他几个同学已将脸贴在门缝上,仿佛要将自己像挤牙膏一般挤进房里。
商务人士这时在我们身后念道,挤啊挤啊,想到便能见到,见到便能得到,得到就是得到。
那几个同学听见这样的话,和门缝贴得更紧了。但我心中此时产生疑问,如果得到就是得到,这得到又何必想到?我正想问那商务人士究竟,一回头却发现那人已经悄然走开。
我置身午后静谧幽暗阴凉的走廊,同来的同学们正三两成群分别挤在不同的大门前。彷徨袭来,使我徘徊。
不觉间我又走回那商务人士出来的大门,附耳听去,里面正有一个洪钟般的声音大笑。那人说这次发现了一些好苗子,尤其是一个一直在记笔记的学生,善加利用必能重用。另一个声音说,我看还是差点,那人想的不是那么俗的东西,用得越多越可能失控。那大笑的人道,你说说他要什么。那人道,他想要权力,他想要成为你,不,他想要管你。那大笑的人又笑了,道,权力?那不正是更容易控制的东西?
我听得一身冷汗,只觉得他们要害我那旧同学,忙向楼下跑去。不曾想这时一个人在楼梯拐角却将我拉住,那人正是小张。
他握着我的手,和我说,同志,你需要努力。
三
在观看那些说孔子的言论都是腐朽糟粕的观点时,其实只要你不要被情绪牵引,稍微静下心来,去看一看论语的原著,就会发现所谓的孔子的儒家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儒家并非是完全一致的。
这有些像一个词语被污名化后就很难让人看见它在未被污名化时所表达的意思。或者,应该说是词义在变迁过程中,大部分人只会用其反馈情绪最大的词义来理解它。
但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其实不过是去考虑一下对方究竟在表达什么意思罢了。而不是放弃理解,或只相信特定单一维度的存在。
当然,同这种情况一样的,还有生活中一个人时不时总要静下来独处一段时间。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看出自己行为中到底有多少是被情绪裹挟的成分。
当然,实事求是和自我批评在这里是必须的,否则即便独处,也只会让自己越想越偏。
四
又和母亲说喝牛奶的事,结果又一次感到生气。因为我反复和她提这件事已有十多年了,结果她还是说不喝,是因为不爱喝。
这次我问,为什么要喝牛奶。她说,为了补钙。我问,那补钙的目的和味道有什么关系?
我又问,为什么我反反复复提醒她喝牛奶。她说忘记了。我只得将牛奶是补充营养最方便的途径又重复了一遍,又将她近几年对身体变化的抱怨又重复了一遍。
你不能一边抱怨一边拒绝。我说我讨厌这种重复。
正如前几日父亲买了一株一看便是骗人的树苗。我当时便让父亲将其退掉,然后解释了卖这种树苗的商家的骗人手法,还有为什么我说它是骗人的,又告诉他该如何退货。父亲当时只觉得我在胡说。等树苗来了,却又问我该如何处理退货。我说几天前就已经告诉过他怎么退货了,他说自己当时没听,不知道。
遇到这种情况我就会感到愤怒。仿佛面前放着一部奔4的电脑,等了半天终于进入了winxp页面,但又在打开两个软件后无响应了。
在生活里我希望自己才是那个聆听者。正如很多人计较好为人师的那些人时,我倒是不反对,因为我正是需要一个老师的人。我很想知道这些好为人师的人究竟在教些什么,也很能理解有些人恐怕只是认为很简单的事,说几遍对方总该会听得懂。
只可惜人生必然有参差,母亲把我养大都可以听不懂我在说什么,更遑论陌生人之间。
所以我也是自高中时就明白什么叫人生得一知己足以的意思。
只是最后发现,知己还真的只能遇,不可求。
五
当你发现你听不懂某个群体的言论时,你就该明白自己出现某种问题。这种言论当然不是亚文化包装的密码,而是依托于客观事实论证出的某种观点。这个问题也是你需要加深对其言论的了解。你当下对它的判断不具备参考价值。
而当你发现,你能听懂AB两个群体的言论,同时A群体听不懂B群体的言论,B群体能听懂A群体的言论。那你对A群体言论的判断,就具有可参考价值了。
六
前几日死党群发着借钱的信息。因为他平日对自身行业前景错误的判断,以及对人类社会的错误理解,我已经大概猜到了他行为的原因。只是希望他别像我一样受了别人的骗。不过,死党在群发完信息后便消声觅迹了。这还是让我想到一个积极向上的青年被他想要听见的声音逐渐腐化的结果。
少年的他是相信努力就可以获得成功的人,也和我一样是习惯于做事而非把精力花费在与人交往上的。毕业后劳碌奔波中他是不断磨练着自己和人打交道的能力。最终不仅仅是和普通人的相处,和地摊小贩,和政府领导之间也可以聊得起来。
只是我仍旧能看到他情绪中对这些所谓社交的厌恶。有一种想要逃离却不得不承受的愤怒。
他总是和我称赞酒精的快乐,不去谈论酒精的危害。这让我想起过去和他曾讨论究竟是能为则为是人还是能为而不为是人,爱一个人究竟是一种对自己的伤害,还是要去伤害这个人。他总认为我想的事情太过无用,明明有更重要的事去考虑。我却只能看着他在一个又一个哲学命题上犯错。
也许仅仅只是因为不同的生活环境,我们在很多事情上的价值观产生了差异吧。又或者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对世界充满价值判断。
我也毫不犹豫地相信如果我存在和他类似的经历,也会成为和他一样的人。但我和他的不同终究还有我称赞酒精的乐趣,但也同样承认酒精的危害。
结果很遗憾,他给我展示了一个只愿听见符合自己价值和直觉判断的人会成长为怎样,我相对于他成长为了一个无用之人。
七
在网上窥见朱苏进的三国小说,说刘备率大军夜袭曹仁大营,大炮开路,结果扑了空,反被几丈外的曹仁包围。他的文笔情绪饱满、热烈奔放。只是这种似曾相识的阅读体验让我想到了曾经风靡一时的狼图腾。
他们的文笔都非常好,可是我怎样也读不下去。
过去我对这种读不下去的情况实在不清楚为何,现在明白了。原来是故事的逻辑总会在我脑中打架导致。譬如这里,撇开大炮不提,我在阅读时还需要脑补曹仁在刘备偷袭的时候会躲在哪里。
我想这大概也是我从高中时代起就不喜欢网络小说的缘故,同样也是我不愿将一些在网络连载的好的小说称为网络小说的缘故。网络小说在我的观念里并非因载体而得名,而是因为载体的变迁形成了某种类型文学的聚集物。
我前些年曾在他人谅解电影出现通过虚构的无法成立的事实构筑人物形象的情况时,问,读小说和看影视是否需要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相互印证。我得到的回答都是肯定的,可面对流畅的文字和跌宕的剧情,他们还是会原谅无法自洽的情节设置。
但后来我发现,这个生活经验的印证能否被调动起来,不同的人调动的差距也是巨大的。
有人只能看到现实,有人会忽略现实,有人会扭曲现实,有人会反过来将虚拟当现实。
这让我想到一些介绍玄学的书里,经常用三国演义虚构的故事来当作史诗论证玄学的计算准确。
而在解读这些书的人中,我便遇到过完全不知道三国演义为文艺作品的人,也遇到过以虚构的事件为依据是因为不能讲真话这样的说辞。
我想,如果我相信谶语,我恐怕也会属于后者。因为我对于阅读的体验感受往往只是根据文艺作品本身而产生。只是当文艺作品中引用现实形象和符号时,如果是未经变形,则会采用现实中的定义去理解。
如果一个故事的逻辑可以获得一定程度的自洽,我还是会选择忽视那些明明很严重的问题。
譬如钢铁侠穿着铁皮从高空坠落,只要他有减速的动作,我便默认他减速到了安全速度。或者因为忽视这个问题后并不影响整个故事的完整性,而选择忽视它。
八
问:两个人谈话的时候,谈什么内容,不重要?
答:两个人谈话的时候,第三个人会认为他俩谈什么,都不重要。
九
今天看到有人以不想出镜为依据判断UP主是否内向腼腆。
我寻思,的确有人会因为害羞而不愿曝光自己容貌。但这件事不应该以公共平台和商业逻辑为基础进行考虑么?不曝光自己更多的是对自己的保护,以及减少不必要的商业风险。
有些所谓的up不过是工作室的集合体,走上前台的人往往是持有对品牌公信力更深渴望的那个。
怎么能以普通人的社交思维去判断商业行为呢?
又怎么能让观众以普通人的社交思维去套用在自己正在进行的商业行为身上呢?
十
我想起了那句话,巧言令色鲜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