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分钟的电影很少了,为什么电影越拍越长了?
5月在映的院线影片中,时长90分钟的片子寥寥无几,大部分片长动辄2小时甚至3小时。搜狐文化编辑部汇总了今年热映的中外电影和奥斯卡提名电影,其中有多部时长超过140分钟,例如《封神2》、《哪吒之魔童闹海》、《沙丘2》等,对观众的注意力是一大考验。电影好像越拍越长,是错觉吗?我们让DeepSeek收集总结了以下数据:
“两小时起步”的电影
根据对近100年的院线电影的数据分析,电影平均时长增长约75%。

上个世纪,商业片两小时左右已经是观众平均能维持专注状态的极限。而现在的电影时长确实已经进入“2小时起步”的时代了。今年的春节档电影刷新了中国春节档平均时长最长纪录,《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蛟龙行动》、《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和《哪吒之魔童闹海》都超过了140分钟。这种现象在国际上广泛存在,2025年奥斯卡颁奖典礼十部提名影片平均时长138.8分钟,《粗野派》和《沙丘2》分别是215分钟和167分钟,斩获最佳影片的《阿诺拉》也有139分钟。

2009年的《阿凡达》时长162分钟,以212亿的全球票房创造了奇迹;2022年的《阿凡达:水之道》比前作还长了半小时,依然引发了观看和讨论热潮。同一导演卡梅隆的《泰坦尼克号》足有194分钟,却成为了影史经典。但是,其他“卷时长”的电影真的能成功吗?美国资深媒体人汤姆·布鲁格曼认为,片长过长是北美电影市场疲软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根据2024年的数据,迪士尼及其收购的漫威发行的大片票房和口碑都乏善可陈。近几年,奥斯卡颁奖典礼收视率也降到了2000万以下。
电影为什么越拍越长?
回顾电影的诞生史,早期电影受胶片盒物理空间限制,片长往往是15分钟的倍数,而数码时代打破了技术壁垒,导演可以根据创作需要自由调整时长。奇观化的特效场面成了吸引观众的重要筹码,例如《阿凡达》系列的3D特效场景需要更多时长来呈现。

从创作因素来看,现代电影采用多样化的叙事手段,增加故事容量。随着题材的拓展,许多电影设定了宏大的世界观和复杂的关系图,例如《封神》系列以中国古代神话体系为原型,糅合了战争史诗、英雄成长、妖鬼奇幻和众多人物,必须花很多篇幅塑造。

在投资与制片层面,暨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陶冶认为:“近年来大家之所以觉得电影越来越长,其核心问题在于互联网崛起,全球电影业投资趋于保守,电影资源开始向核心影片聚集。”投资大的影片集合众多明星演员和大型场景,分配给每个场景的长度会相应增加。电影公司为了获得最大收益,还频繁推出原有影片的续集,打造“电影宇宙”。156分钟的《沙丘1》作为系列电影的开篇,就只交代了世界背景和开场铺垫。
中国的资源也向重点题材和知名导演集中,以抗美援朝为背景的战争片《长津湖》投资13亿元,片长176分钟,人工和特效成本高昂。为了涵盖全体主创人员,片尾字幕滚动时间就比普通电影长很多。这类长电影集中在热门档期,关注度较高,而少于两小时的中低成本电影更多被分配在冷门档期,受关注较小。

短视频对观影习惯的冲击
消费者的主观感觉认为电影越拍越长,可能也跟“电影变得不好看了”有关。如今的观众能接触到各种媒体资源,于是希望电影提供更丰富有趣的内容,短视频的流行也使人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越来越短,“全程无尿点”成为衡量电影精彩程度的标准。但市场却没有提供足量优质影片,乏味的两小时长片自然显得更冗长。
人人都可以发布的短视频流量巨大,在大众眼中显得更亲切。1972年,法国新浪潮导演让·吕克·戈达尔就在采访中说道:“一个工人获得了一台小相机,拍摄下自己的假期,对我而言,这就是真正的电影。”但短视频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电影媒介,那些“三分钟带你看完一部电影”的剪辑,把连贯镜头简化成了连珠炮式的解说,让人不再有兴致观看原片。
在多样的娱乐方式带来新鲜感时,电影的吸引力也有所下降:新华社数据显示,红果短剧平台五一期间上架近百部短剧作品,其中一部短剧点播热度近1亿。这些单集时长十分钟以下的“微短剧”制作成本低,高密度,快反转,适宜手机观看。2018年,爱奇艺推出了辣目洋子主演的首部竖屏剧《生活对我下手了》。2020年,微短剧被国家广电总局官方正式收编。2024年,全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5.76亿人,市场产值高达504.4亿元,首次超过了当年电影市场的票房规模。观众浸泡在追求“爽感”的网络环境里,既可能对大银幕失去兴趣,又可能对电影产生更高期待。

“电影之死”和转型尝试
难以回本的电影,会一蹶不振吗?这早已不是电影行业第一次受打击了。二战后,有线电视和录像带普及,使观众的注意力向小屏幕转移。1985年的经典著作《娱乐至死》认为,电视时代的碎片化娱乐方式会使人类停止思考。几十年后,这一预言仍在上演:短视频对注意力的破坏,是否也算作“娱乐至死”?

一些电影主动学习短视频的“黄金三秒”,采取了“短视频化”的策略,甚至像是短视频拼接而成,制造出一种“拼盘大杂烩”。但短视频的通俗性和娱乐性使观众不太在意剧情是否合理,而长电影更应注重逻辑闭环、深度人物塑造和整体的节奏感。2024年国庆档的《浴火之路》后半段就被观众评价为杂乱,“复仇爽文”式的剧情使其显得逻辑崩塌。

如果电影真的拍成“加长版短视频”,人们可以直接刷短视频。导演黄建新在2025北影节论坛上说:“我觉得电影人或许需要思考,电影还需要两个半小时吗?或者说,我们如何确保让来到影院的观众觉得花这个时间值,如果观众觉得不值,电影院就会缩减——而且已经在缩减。”让人无法忍受的其实只是冗长无趣的长片,社交平台上曾发起过“你能接受多长的电影”的投票,最多人选择“120-150分钟”,其次是“90-120分钟”。《长津湖》及其续作都很长,却分别在2021国庆档和2022春节档票房不菲。
大量商业电影票房难以破亿甚至破千万,一些电影人据此提出应重视低成本电影的制作。据悉,以西北农村为背景的《隐入尘烟》成本仅200万,但高质量的内容使其取得了1.04亿的票房。扎根土地,四季轮转,“接地气”的现实题材受到了广泛的喜爱。

除了少部分大片如《流浪地球2》,近几年获较高票房和口碑的电影也大多是中低成本制作,关注点贴近普通人的生活。香港电影《破·地狱》刻画了殡葬业的小人物,精准直击观众内心深处对于生死的不安,在内地获得2.1亿票房。以上海女性为主角的《好东西》,“50岁阿姨自驾游”的《出走的决心》,聚焦绝症年轻人的《我们一起摇太阳》,讲述“打工人”辛酸苦辣的《年会不能停!》......片长普遍为两小时或更短,叙事不悬浮也不刻意制造爽点,而是与真实的生命有强连接感。

可以发现,观众喜爱那些制作认真、价值观与个体有密切关联的作品。《哪吒之魔童闹海》在五一期间票房超过6400万,“长尾效应”至今还在延续。正是两部《哪吒》中“我命由我不由天”、敢于打破规则的精神内核引发了人们的共鸣。

在可见的未来,电影还会受到威胁。许多专门为流媒体制作的电影无法在大银幕上播放,即使流媒体热潮退去,未来的技术会对电影造成更多挑战,电影学者戴锦华认为:“对奇观幻境的营造,人的制造能力很难和人工智能相匹敌。”
电影走向何方尚未可知,但从“物理长度”向“精神密度”的转型是可以尝试的路径。低成本电影不一定能“以小搏大”,但长电影需要保持自身的媒介优势。满足快速娱乐需求的短视频和微短剧无法替代深度叙事和思考,叙事片认真塑造角色和故事线、提高原创性,提供短视频不具备的深层价值,或许才会迎来破局空间。
撰文 | 李松晓
编辑 | 钱琪瑶
*本文为搜狐文化独家原创内容
未经搜狐文化授权不得转载,欢迎分享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