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7 杨世文《走出汉学:宋代经典辨疑思潮研究》【思想史】
1. 作者简介、论著信息
杨世文,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宋代经学与儒学史研究。《走出汉学:宋代经典辨疑思潮研究》是其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成果,2008年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56万字。该书以宋代儒学革新为背景,系统探讨了宋代学者对儒家经典的辨疑思潮及其对传统经学的突破。
2. 论著摘要、核心观点
核心论点:
- 唐宋变革是宋代经典辨疑思潮的历史背景,宋儒通过批判汉唐经学,建立以心性论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 宋代辨疑思潮分为四个阶段:汉唐余波与滥觞期(北宋初)、全面展开期(仁宗庆历后)、深化期(南宋前期)、分化期(南宋晚期)。
- 宋儒以“疑经改经”为手段,打破汉学章句训诂传统,转向义理阐释,最终形成宋学新范式。辨疑不仅是学术方法,更是儒学革新的思想武器。
关键洞见:
- 辨疑思潮与理学兴起互为表里,朱熹等人通过考辨经典真伪,为理学体系构建扫清文本障碍。
- 宋儒并非全盘否定经典,而是通过辨伪重塑儒学权威,如欧阳修疑《系辞》、朱熹辨《古文尚书》。
3. 核心史料、重点原文
核心史料:
- 陈寅恪论唐宋转型:“唐代之史可分前后两期……关于文化学术者亦莫不如此。”
- 宋儒文献:欧阳修《易童子问》质疑《系辞》非孔子作;朱熹《朱子语类》称《古文尚书》“平易易晓”反露伪作马脚;王柏《书疑》删改《尚书》篇目。
- 历史文献:《宋史·艺文志》载宋代经学著作变迁,《四库全书总目》评宋人“悍然欲出孔子上”。
重点原文:
- “宋儒治经,不惟喜新好奇为异于前也,尚有二事颇足以启后人之议:其一曰疑经,其一曰改经。”(引自马宗霍《中国经学史》)
- “朱子辨伪书的方法,在当时能提出一种辨伪书的具体方案,并能应用这样多的方法的人,恐怕还要推朱熹为第一人。”(白寿彝评朱熹辨伪)
4. 文献综述、对话对象
学术脉络:
- 肯定派:顾颉刚表彰宋儒“大胆疑古”,叶国良系统整理宋人疑经案例。
- 批评派:清代四库馆臣斥宋人“凭理断经”导致妄改,皮锡瑞指其“不可为训”。
- 折中派:周予同承认宋学“吸收佛道”的文化整合意义,钱穆强调朱熹辨伪方法对清学的影响。
对话焦点:
- 回应清儒对宋学的否定,论证宋代辨疑并非空疏,而是考据学先声。
- 修正“宋学=理学”的简化叙事,揭示经学辨疑与理学建构的互动关系。
5. 研究范式、研究框架
研究范式:
- 思想史与社会史结合:将辨疑思潮置于唐宋社会变革与科举改革背景下分析。
- 文献考辨与义理分析并重:既梳理宋儒辨伪的具体案例,又揭示其重构儒学体系的深层意图。
框架设计:
- 上篇“历史选择”探讨社会转型与经学变古的必然性;
- 中篇“历史进程”分四阶段勾勒思潮演变;
- 下篇“经典辨疑”逐经分析宋儒考辨成果,涵盖《周易》《尚书》《周礼》等十三经。
6. 研究贡献、后世影响
学术突破:
- 首次系统梳理宋代辨疑思潮全貌,打破以理学为中心的宋代学术史叙述。
- 揭示宋学与汉学并非对立,辨疑中蕴含“走出汉学”的方法论自觉。
学科影响:
- 为明清考据学溯源提供新视角,如朱熹辨伪方法直接影响清代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
- 推动重新评估宋学在经学史上的地位,修正“宋学空疏”的偏见。
7. 不足之处、研究空间
局限反思:
- 对部分经典(如《仪礼》《尔雅》)辨疑的讨论较简略,未充分结合出土文献(如出土简帛、敦煌写本)作对照。
- 侧重思想史分析,对宋代学者辨伪的具体技术方法(如版本校勘)着墨较少。
未来方向:
- 拓展宋学与佛道互动研究,如禅宗“疑情”对儒者辨疑思维的启发。
- 比较宋代与清代辨伪学的异同,深化“宋学—清学”关系研究。
- 利用数字人文技术,量化分析宋代经学著作中的疑古关键词分布与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