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变化

我学历不高,但我因为对文字特别的敏感,在高考以作文满分,数学50分的成绩落榜。18岁的青春是肆意挥洒的,而我由于父母离异,大学几乎或者以泪洗面的日子,没有恋爱,内心封闭。书成为了我唯一的朋友。我几乎每两周都会在寝室看书,记得大学时买的第一本书是凯鲁亚克的《在路上》第二本书是《洛丽塔》
我不爱洗脸,由于焦虑上火,内分泌失调满脸痘痘和虚胖,不仅如此,高度近视的我戴着厚厚的镜片,穿着男式衣服,在通常意义上的最好的年纪一场恋爱都没谈过。我似乎对异性没兴趣。
3年后我毕业了,进入了一家事业单位工作,拿到第一个月的工资的我,把大头给了母亲,花了500元买了一套衣服,更多的是花在了买书上。
2010年我与朋友在长沙定王台书市买了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读完后特别喜欢三岛的文笔,与细致的文笔,于是陆陆续续地集齐了三岛当时出版的所有小说、短篇与评论文。工作了以后,虚胖减退,青春期的脸庞渐渐消退,第一次有苗头的恋爱被另一个狗血故事打破(我与这个工作后第一个喜欢的男生至今还是好朋友),当时我捧在手里的书是村上春树的《1Q84》(賴明珠译本)我沉迷于抬头看月亮时,总认为黄色月亮旁有一颗绿色的小一点的月亮隐身在了明亮的夜里。
几年后工作的忙碌与经济独立后的知道什么是合适自己的(装扮也好、喜好也罢),什么是不适合自己的(朋友也好,男友也罢)我热爱了拍照与摄影,咖啡仿佛成为了必不可少的朋友(至今仍是)

将近一轮的时间流过我的身体,从眼神中的松弛与坚定里,我肉眼可见地看到了我的变化——我从完全无法自洽变为了高度的自信。紧张换成了松弛,变不了的依旧是他人的评价。直到我遇到波拉尼奥的《2666》
2018年,我开始闲散的做起了自己的公众号——匮乏者的彳亍,一看这文艺的名字就知道这灵感来源不简单,前者来自于骆以军在《西夏旅馆》小册子:匮乏者的笔记,后者来自于麦浚龙的歌《彳亍》(chí chú)
一直以来,我对争取第一和成功都不渴望,这源于从学生时代我就课业两极分化严重,语文英语名列前茅,而数理化垫底,语文老师每次作文课都念我的作文当作范本,英语老师看我每次做完试卷在默写Westlife的歌词从不管我,因为150分的卷子我从来都在130中间徘徊。除了物理课我会听,其余我都放弃。
不要看我以上的描述就认为15—25岁着黄金十年的我从不内耗,那是不可能的。我曾因为学不会数学焦虑到做梦把公式纹身到身上,高考被老师发现取消成绩;我曾经暗恋的男生由于不敢表达被另一个女生捷足先登;我曾不自信到尘埃里,不愿直视每个真诚欣赏,恶意打压的眼神,我恨不得钻到地洞永不出来。
说到这里,剧情总会迎来反转。是的,这个反转不是事业有成,不是恋爱甜蜜,更不是婚姻幸福,甚至我如今还仍然单身一人。
但是,我如此喜欢我自己。2023年的9月,母亲对我说她不去不活了,我察觉到了异常,问她怎么了,她乳房上长了一个肿块。不由分说地,我带她就医、问诊、住院。当时的我们,通过我这十几年的努力工作,与她的无限付出在我们的小家的存款,买下了一个100多平米的房子,装修不豪华奢侈,但也很精致实用。我几乎倾尽全力地把我的存款全部用尽,正准备储蓄自己接下来的旅费,母亲的养老时,母亲的病如泥石流倾泻而下,好巧不巧,我的职场也迎来了小人同事两三,主业工作很难推进的困境。
生活从来没有放过我的同时,它也没有放弃我。
就医中遇到的好心人很多,善良的医生,互助的病友,家人亲戚的关怀帮助,朋友的陪伴与支持让我度过了一个一个的难关。
仿佛是从去年底,更确切地说是今年起,我的生活迎来了曙光,妈妈一直以来康复得很好,身体恢复得不错,我工作上换的新环境等等,都让我笑容满面,春光明媚地走着。
我的生活从来都不是励志故事,它甚至有点丧又狗血,没有霸总拯救灰姑娘的故事,从来都是一个人的独行,可是,变化是:我成为了完全自洽的人,我知道自己缺点是什么(从不改正),我也可以调出我的优点来使用以方便生活(包括物质与精神两部分)不再外求,只深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