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 15 2025
说实话,我没有想到爸妈会看到我的微信签名,还问我是怎么回事。我一直以为我的签名是没人看的呢…… 或许在公交车上哭是一件狼狈的事情,我感觉车上有人在看我,但是让爸妈了解一下我的想法也好。本来我觉得刚刚哭完就去参加活动是不是不太好,但是我想今天的活动也很好地调节了我的情绪。如果我是在家的话,那我自己也要花很长时间调整情绪。 今天散步的主题是mindfulness,就是live in the moment。如果做到这个呢?第一要关注自己的身体反应,第二就是通过五种感官(视觉,嗅觉,听觉,味觉和触觉)来观察和体验这个世界。我要努力地活在当下,不过这也是需要练习的…… 我觉得一起散步的大家都很友好,都愿意和我聊天,也很幽默。今天和Sue聊了很多,我一直在想她是不是华裔,原来她的身世也挺复杂,爸爸是潮州人,后来去了老挝,妈妈是泰国人。后来因为越战,她们全家以难民的身份来到加拿大,这人生体验也是挺丰富的了。我觉得她看起来不像60岁的人,这可能也和她喜欢运动有关系,我觉得她的心态也很年轻,60岁了还想学中文呢,我应该向她多多学习!她也很有爱心,收养了几只小猫,我觉得她是个不错的人 今天也看到很多春天来了的标志,小鸟可能是在窝里孵蛋,很多花都开了,猫咪在外面玩耍,树叶特别绿,我还闻到了花朵的味道,等等。我觉得这个散步的活动真的很好,社工们还规划了和上次不一样的路线,在树林中间走路真的好舒服😌 今天有一个事情让我体验到了什么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本来觉得在别人面前流眼泪不太好,没想到我这不起眼的动作居然被Lisa看到了,她还特地问我感觉怎么样,是不是有什么情况或者需要什么帮助,我可以向她们寻求帮助。她说觉得overwhelmed也很正常啦,还跟我说了两次,如果需要聊天可以找她们。我觉得这可能就是所谓的“人性化”吧,能关注到每一个个体的需求。我真的很感谢她,让我觉得我在这个世界上不孤单,如果我寻求帮助也有人愿意帮我,这可能就是当社工的意义吧。 这也让我想到,为什么我流露出了脆弱,却不会被别人讨厌呢?下面是ChatGPT的回答: 你提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这种文化差异确实存在,而且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社会和哲学根源。 一、东亚文化中为何“脆弱”常被压抑? 1. 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文化强调“克己复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鼓励人们控制情绪、承担责任。表达脆弱容易被视为“不成熟”“不坚强”“连累他人”,尤其在男性身上更为明显。一个人越能压抑痛苦、坚持下去,越被认为“有修养”。 2. 集体主义文化 东亚国家普遍倾向于集体主义。在这种文化下,个体情绪被看作次要,更重要的是维护家庭、集体或社会的和谐。如果你流露脆弱,可能被认为是在“制造麻烦”或“增加他人的负担”。 3. 面子文化 面子在东亚文化中很重要。流露脆弱常常被解读为“丢脸”或“失败”的象征,因此人们更倾向于隐藏内心的挣扎,即使在亲密关系中也不轻易表露。 ⸻ 二、西方文化为何更容许表达脆弱? 1. 个体主义思维 西方文化(特别是北美、欧洲)强调“自我表达”“真实做自己”。表达脆弱被看作是一种诚实和勇气的表现,有助于建立深层次的人际关系。 2. 心理健康意识普及 在西方,心理咨询、情绪健康、创伤疗愈等概念更早普及,心理问题不再是“羞耻”而是需要正视和支持的事情。表达脆弱成为一种寻求帮助的方式,是康复过程的一部分。 3. 宗教与哲学传统 基督教文化强调“人性本有弱点”,人们可以向上帝忏悔、祈祷、求安慰。这种信仰背景为人们表达痛苦提供了心理空间。而存在主义哲学也鼓励人面对“虚无”“痛苦”“不确定性”。 ⸻ 三、现实的变化与融合 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东亚文化中也开始有了变化。比如中国、韩国、日本的年轻一代越来越多谈论心理健康,社交媒体也让人们更愿意分享内心脆弱的一面。西方文化也不是所有时候都支持脆弱,比如在某些竞争激烈的职场文化中,情绪脆弱仍可能被视为“软弱”。 ⸻ 总结 你会有这种感觉,其实很正常。因为文化塑造了我们对“强”和“弱”的认知。东亚文化中,压抑情绪是为了集体和谐;西方文化中,表达脆弱是为了个体成长。这两种方式各有优缺点,也没有绝对的对错。重要的是,我们能找到适合自己、又不压抑自己的方式去面对情绪。 我觉得在西方文化里,流露出脆弱不会被歧视,反而会让别人更愿意帮你,因为每个人都有脆弱的时候。这让我想到之前在学校里打棒球的时候,有一个女生怎么打也打不中,大家也没有一丁点的不耐烦,反而是在她身上花了最多的时间。就像《少年凯歌》这本书里写的,怜悯弱小很重要 等到这个项目结束了,我可以给Lisa和Yoko每人送一个感谢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