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Boy
今天中午我们小团队聚了个餐,吃完饭没散,直接在包间里开启了“下午茶续杯模式”,边喝边聊后续业务发展。
对,我是有团队的,但不是那种“我是老板你们给我打工”的传统结构,而是几个觉得彼此靠谱、业务方向互补的年轻律师组的团。
我不搞什么“一言堂”,但确实是发起人——主要是脸皮厚,而且我真的不是“万金油”律师,有信任我的当事人需要我给他做其他领域的案件我不能硬着头皮乱干,能干不代表擅长,宁可不赚那份钱不能辜负人家的信任,所以必须有共同办案的团队,算是“顺势而为”。
我嘛,大家都熟,主打婚姻家事和财富管理领域。
团队里的另外三位伙伴分别负责刑事、金融和涉外方向。今天讨论时我们一致感到:经济确实在下行。有其他同行反馈说连刑事案件都收不起费了,一听觉得夸张,再一想,逻辑也成立——
早些年经济好,那些打打杀杀的刑事案件,涉案小年轻背后都是有点家底的,爸妈条件好,我以前真遇到过报价十万父母要给二十万的。
但现在不少刑事案件,看上去就是家里已经彻底放弃了孩子,尤其是盗窃诈骗这一类——你说家里要是条件好,谁去干那个?
我们团队其实法援也没少做。
不过说实话,相较民事法援,我们还是更愿意接刑事案件的指派。不是因为钱多(法援真没几个钱,我可以小小透露一下,金牛区侦查阶段的刑事法援是——600块,人民币,我的咨询费是500块,每小时),刑事案件里很多人(此处已经剔除那些非常恶劣的)是真的走到了墙角,作为律师,你站在那里,会觉得“还是能帮上点忙”的。
民事法援就……有点难讲。不是一棍子打死,但有些当事人真的沟通很困难,有时候比打官司还费心,搞得律师身心俱疲,还要提防被人搞心态、甚至遭遇骚扰。
所以,我反倒更喜欢那种纯公益的事儿,比如去做法律宣讲,或者像我一直在豆瓣广播里说的:经济困难想离婚的同志,可以免费咨询我。至少这种“给出去”更轻松、更直接,也更有温度。
今天我说张亚东很多年以后再听到《New Boy》会哭,我也能感同身受。
千禧年前,大家都觉得日子只会越来越好。我偶尔翻家里的老照片,也真心觉得那时候的人脸上,是有一种“信未来”的光的。
只是没想到,那也许就是最好的时候了。
如果从现在往回看,我想起2015年刚毕业的时候,有家房地产巨头要给我发offer,法务。我当时特牛,不感兴趣,没意思,不去,我就想去律所。
结果呢,干了两年就溜了,又去了企业做法务,再兜兜转转,又回来做律师。时尚是个圈,我的人生也是。
更早点,2014年,还有我老家一个律所主任跟我说,毕业就去他那,一个月4000再加提成。
我心说这点钱打发谁啊,现在看看,大城市实习律师3000都给不到的比比皆是。
不过啊,说了这么多,我其实还是愿意再相信一次——
我们的未来,该有多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