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今天在和同事闲聊的时候,说到孩子玩手机的问题,同事对孩子玩手机这个事情感到非常的苦恼,抱怨自己每天都要跟孩子较。
不过我觉得这个事情的本质并不是跟孩子较劲,而是跟孩子背后的游戏公司较劲。
贪玩是孩子的天性,但是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这其中大多数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孩子贪玩,而是因为游戏成瘾性太强了。
这就好比我们在坡上面,我们在把孩子往坡上面拉,孩子背后还有一堆人在把孩子往坡下拉,孩子固然会因为在重力的作用下有往坡下面滑的倾向,但是真正让孩子加速下坠的是那一堆把孩子往下拉的人。
那些背后的软件公司会钻研心理学和脑神经科学,进而用人性的弱点让人们沉迷其中,连成年人都很难控制自己,更何况孩子呢?
虽然我没有孩子,但是我觉得,让孩子不沉迷手机的正确的方式不应该是跟孩子较劲,而是和孩子一起,跟那些背后的游戏公司较劲。
最近在看一本医学救护相关的书,其中有一个评论说,不要看这些医生在这里假仁假义,他们之所以关心病人不过是因为想要赚钱罢了。
这位评论者的逻辑是这样的:但凡是拿别人钱的人都是为了对方的钱,表现出对对方的关心一定是假的。
我们可以把这个逻辑放在现实的生活当中,就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小店老板对顾客的情义是假的,下属对上级的情义也是假的,拿儿女钱养老的父母对儿女的关心也是假的,拿父母钱上学的儿女对父母的关心也是假的。
我觉得这位评论者的人生一定很可悲,因为他儿女对他的关心是假的,他父母对他的关心也是假的,当然,他小时候对父母的关心也是假的,他年迈时对儿女的的关心也是假的。
这种可悲的人构建出了一个可悲的壳用来隔绝所有的善意,他们会在自己可悲的壳中世界中永远可悲下去。
前几天和一位中年同事聊天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话:年轻人和年轻人一块玩。
在我看来,这句话并不符合现实。我观察的现实是这样的:愚蠢的年轻人和愚蠢的年轻人在一块玩,愚蠢的中年人和愚蠢的中年在一块玩,聪明的人和聪明的人在一块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