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学日记 - 2025.05.13 - 莺雀是鸦形类演化辐射的一部分
周日与Van观鸟快结束的时候,我感慨:「真好啊,今天鸟真多!完全没想到我们今天遇见第二多的warbler/森莺科鸟类居然是Bay-breasted Warbler/栗胸林莺。」那天我们在海边的树林里遇到了一场小型fallout:当夜间迁徙的鸟类遇上强劲的北风和降雨,它们会选择迫降,等天气转好后再次启程。我们当时看到的绝大多数都是雌性鸟类,意味着这里的迁徙季已经接近尾声。我将这个好消息报告给了北方的朋友们 - 他们的迁徙季高峰就要来了!
但Van表示疑惑,他觉得栗胸林莺可能是今天看见最多的森莺科鸟类,于是问我:「那你觉得今天最多的是哪种?」
「是Red-eyed Vireo/红眼莺雀啊!今天咱看了有一两百只吧!」
「但它不是森莺科的哦。」
「啊?我记得在很多森莺图鉴上看到过它们呀,但应该是我记错了。」
「大概是1983年吧,在北美鸟类学学会的年度会议上,Sibley(不是做图鉴的那个)分享了他的最新研究。他用DNA-DNA Hybridization技术证明了红眼莺雀并非森莺科的物种,也不是它们的任何近亲。Sibley的结论是红眼莺雀与其同属的物种其实是Corvoid/鸦形类演化辐射的一部分,与乌鸦、喜鹊等鸟类亲缘关系很近。当时Sibley的这个理论过于超前以至于听了他报告的人都觉得Sibley疯了,并且人们开始把Sibley的情况当作DNA-DNA Hybridization技术只会误导人的典型案例。」
DNA-DNA Hybridization大致是通过加热又冷却的方式,将两个物种的DNA链打散再混合,观察它们之间能重新配对的程度,从而推测这两个物种的演化关系。这种在当时颇为先进的技术,在全基因组测序兴起之后迅速被取代,「如今大概已灭绝三十年了」。那天观鸟时我们聊这个,颇有些复古的氛围。
但Sibley的结论没有错,越来越多的分子证据支持他四十年前的观点,Vireonidae/莺雀科鸟类就是鸦形类演化辐射的一部分,并且这个科同时包含了分布于中南美洲的莺雀与喜马拉雅至东南亚的鵙鹛和白腹凤鹛。若是对比白腹凤鹛与同科分布于安第斯山脉东坡的Olivaceous Greenlet/橄榄绿莺雀,我甚至能发现它们眼角眉梢的相似性。
根据Van的描述,同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中北美洲的Verdin/黄头金雀、Olive Warbler/橄榄绿森莺,都是古北界、东洋界鸟类在曾经地球还温暖时跨越了白令海峡,一点点用翅膀和羽毛探索新的陆地,构建了更加广阔的演化辐射。
这些鸟类少量多次的扩散导致了更高的物种形成速率,与彩鹮、牛背鹭等长距离扩散/迁徙的物种一体两面。
Heteralocha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鸟类学日记 - 2025.05.14 - 粉红的鸥 (36人喜欢)
- 鸟类学日记 - 2025.05.13 - Plegadis plegadis (10人喜欢)
- 鸟类学日记 - 2025.05.08 夜鹰俯冲 (23人喜欢)
- 鸟类学日记 - 2025.03.31 - 重回新英格兰,与C的观鸟与聊天 (16人喜欢)
- 鸟类学日记 - 2025.02.20 (26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