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大道上的孩子们》:卡夫卡百年前告诉我们的人生真相
《乡村大道上的孩子们》是弗兰茨•卡夫卡的作品,通过孩子的视角,描述孩子们在乡村生活的场景。
通过生活场景以及对话,暗喻成年人世界的虚伪、无奈和复杂性。
小说的开篇,主人公我坐在秋千上,一边晃荡,一边看着花园外面热闹的景象。
“在这炎热的夏季,木质车辐和车辕发出了好大的声响!干活的人从田中走来,阵阵笑声让人心烦。”
马车、谷车、行人、奔跑的孩子们,鸟儿……世界很热闹,看起来生机盎然,我却感到很心烦。
小说里面,卡夫卡在多处地方,通过类似的矛盾感,留下隐喻。
今日,从三个方面来解读这篇小说:
可有可无的人际关系;
被权威和欲望裹挟的人生;
回归自己的人生道路。
一、可有可无的人际关系
“有个人站在窗外问我话,我看着他,像望着远山,或只是望着空气,而他也并不那么在乎我是否回答。”
小说里面有一个场景,主人公“我”在屋内吃晚餐,有人在外路过,通过窗口向我问话。
那人其实根本不在乎我的回答,而我看山、看空气,也不一定看他。
看似亲热,实则疏离。
晚餐之后,其他孩子找我出去玩耍,我其实很累,却碍于情面,不得不跟随。
这像极了我们现代人的社交。
打开微信,列表上有几百上千个好友,但真正能说得上话的寥寥无几。
在公司里,同事很多,下了班后各走各的,休息时间几乎没有来往。
然而,很多时候我们碍于情面,不得不与人交往,维护正常的人情往来。
这样的关系,只会让人感到身心疲惫。
二、被权威和欲望裹挟的人生
1.权威:不得不从的规则
小说中,我和其他孩子见了面,孩子们兴师问罪般说:
“感谢老天,你终于出现了!”
“你总是迟到!”
“为什么这样说我?”
“就是你,你要不想来,就待在家里吧。”
“没良心!”
“什么?没良心?你怎么能这么说?”
于是,我和其他孩子们一起玩,不分白天与黑夜。
明明累到躺在草地上睡着了,一声吆喝,在别人的怂恿下,也要再次加入到嬉闹之中。
这就好像约定俗成一样,孩子就应该聚在一起玩。
你不来,就是不合群。
你这次不来,下次不来,以后就别来。
人都怕被排挤,都怕被当成异类。
于是,我哪怕叹气,哪怕很疲惫,也要迎合他们。
就像我们生活上的规则,社会、职场、家庭,很多有形的,无形的规则时刻约束着我们。
我们就像生活在一个个框架里。
你不读书学习,人家会说你离经叛道。
你不和别人交往,人家会说你孤僻,不懂人情世故。
你不工作,人家会说你是米虫,啃老,不正经。
你不结婚,人家会说你将来一个人怎么过。
很多人承受不住压力,屈从了。
可是这样的事总是没完没了。
2.欲望:没完没了的追逐
人的欲望也是没完没了的。
我们总是“有了”,就想“有更多”“有更好”。
基础物质条件满足了,我们还想要房子、车子、地位。
欲望得到满足后,确实让人兴奋一段时间。
可是过后,你是否会觉得更空虚。你所得到的东西,好像可有可无。
也许我们早就忘了,出发时为了什么。
就像奔跑在乡村大道上的孩子,他们不停地狂奔,不停地嬉闹,追求快乐。
嬉闹过后是疲惫,疲惫之后,在别人的吆喝中,继续嬉闹,永无止境。直到夜深了,不得不离开。
但事实上,他们一直在原地打转。
“你可以在最后一个沟渠里,尽情伸展四肢,特别是膝盖,然后舒舒服服地入睡。然而,几乎没有人想到这一点,大家只是像病了一样仰卧在草地上,想要哭泣。”
追逐,只会让人产生更大的空虚感,给人无尽的疲惫。
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才能活得更舒适。
三:回归自己的人生道路
小说的结尾处,那些孩子仍在奔跑嬉闹之中,而我独自“奔向南方的那座城市”。
这是我选择的道路。
村里人讨论说:
“看看那边的人!你们想,他们不睡觉的!”
“为什么不睡觉?”
“因为他们不会累。”
“为什么不会累?”
“因为他们是傻瓜。”
“傻瓜都不累吗?”
“傻瓜怎么会累呢?”
这里卡夫卡应该运用他一贯的荒诞方式,给小说留下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开头主人公是在父母家中,傍晚和孩子们离开家,跑到乡村大道上玩耍。
可是夜里,主人公却直接“奔向南方的那座城市”。
村里人都说城里人不睡觉,不会累,是傻瓜。
可卡夫卡却让主人公选择了奔向城市。
他想告诉我们什么?
也许有句话很适合作为总结: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