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科老师,开始无人可教
文科衰退,高校裁撤文科专业,加之新高考模式的变化,使得文科生高考难度加大。考生们用脚投票,高中文科班锐减。
在供求关系变化下,大量高中文科老师闲置。他们课时不足、职称晋升受阻、收入下降、被调离教学岗位,面临诸多现实窘境。

无人可教
开学两个多月了,26岁的高一历史老师夏宇闲得发慌。周一,全天没课。备好本周要上的2个新课时内容,他没事儿可干了。
在云南昆明一所省重点分校的高中,夏宇带3个班,每个班一周2节课,一周总共只上6节课,准备2课时内容,远远达不到学校要求的一周10个课时的工作量。
最近,他每天的平均工作时长不足半天。一天最多两节课,80分钟,更多时是一节或者没有,上完课就可以下班。备一节课,夏宇一般只需要花半天时间,把知识点讲清楚就行。
大部分时候,夏宇享受这种闲适。他去逛公园、逛大学、逛夜市。昆明的春天很美,公园里的郁金香开成花海,中间架着风车和小木屋,像童话乐园。可以从早逛到晚,不存在什么牵绊。即便是每天上的那一两节课,也没几个人认真听课,收不上几份课后作业,没有加时晚辅导,也没有考试。“要不是一周还有两次课,可能学生们都忘了还有一门历史课是需要参加学业水平考试的。”
有时,空闲也给他带来恐慌。夏宇总有种“要失业了”的感觉。其实被辞退的可能性不太大,他有编制,只是担心课时这样一步步少下去,以后可能连教学都搞不了。
夏宇2024年6月刚从一所部属师范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这是他的第一份工作。当老师是他一直以来的心愿。本科和研究生,他都念的是师范学校,现在成为重点高中的文科老师,心愿达成。但现实不太如意。工作半年后,2025年2月,高一下分科完成,新学期被分配带“物理班”以来,夏宇在职业中感受到的成就感就变少了。

图 | 夏宇的办公桌
“物理班”是指在“3+1+2”高考模式的“1”中选择了物理的学生组成的班级。2022年开始,云南作为第五批高考综合改革省份,开始实行“3+1+2”新高考模式。其中“3”为语文、数学、外语必考,“1”是在物理和历史中任选1门,“2”则是在政治、地理、化学、生物中任选2门。这场改革从2014年开始,历经10年逐批试点,已经在国内29个省份全面推开。
2022年,刚得知新高考把物理和历史并列作为“1”的时候,夏宇还以为这是个利好消息,证明了历史在文科中的必要地位。后来他才知道,这是“明升暗降”。
2024年的分科宣讲会上,夏宇的领导摆出极具说服力的数据。2024年是云南文理分科“旧高考”的最后一年,这一年云南省理工类考生约19.5万人,文史类考生约16万人,相差不大。但由于文科生在填报志愿时能报的专业远远少于理科生,一本上线人数相距悬殊。理工类一本上线人数约4.8万人,文史类却只有约1.4万人。按概率算,文科生上一本的难度大约是理科生的3倍。
近年来,文科生能填报的志愿越来越少,导致上线难度越来越高。
这背后是全球性的文科衰退潮。美国文理科学院人文指标项目的联合主任罗伯特·汤森表示,过去十年,美国人文学科的入学人数总体下降了17%。《纽约客》2023年的文章《英文专业的终结》中提到,过去10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五分之四的成员国的人文学科入学人数在下降。
以哈佛大学为例,2022年只有7%的新生计划主修人文学科。2025年秋季学期,哈佛本科生学院取消了至少30门课程,其中大多是文科专业的课。
在国内,最引人注意的消息是2025年2月,复旦大学宣布文科招生将压缩近一半,同时向新工科进行转型,改革后,作为纯人文学科的文史哲专业,只占全部专业的18%。
这不是个例。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世界高等教育趋势报告(2025)》显示,2023年全国本科专业点撤销数量高达1670个,其中设计学类、外国语言文学类等专业类撤销数量位居前列。以夏宇所在的云南为例,2024年云南民族大学停招了秘书学、翻译、广播电视学3个文科专业,新申报3个工科专业。
直观的难易对比推动了大量学生“弃文从理”,在“3+1+2”的新政下,又属历史老师最受冷遇。另外两门文科政治和地理,由于不跟物理冲突,可以组合成“物化地”“物化政”“史政地”,在物理班和历史班都可入选,地位都比历史要高。
2025年是夏宇参加工作后第一次面临史物分流,他得知,分科后,全年8个班,物理班占7个,历史只占1个。但另两门文科却都能有两三个班。“它们既搭上了历史的车,也搭上了物理的车。”夏宇有点忿忿。
高考政策变化与就业环境动荡,共同导致学生选科变化,又进一步影响到文科老师的需求量。首当其冲的历史在选科中遇冷,直接导致了历史老师的供过于求。
无人可教,开始成为夏宇所在高中历史老师的普遍处境。2022年新政施行以来这三年,每年分科后都只有一个历史班。每到下学期,高一物理班的历史课被缩减,高二高三的物理班完全停课,夏宇所在高中所有历史老师的课时量都远不能达标。三个历史老师,包括夏宇在内的两个每人每周给3个物理班上2节课,共6个课时。另一位资深的老教师带仅有的1个历史班和剩下的1个物理班,每周7个课时。
作为第五批试点省份,云南的历史冷遇刚刚开始。而作为第三批试点省份的江苏,早在四年前就开始同样的历程。
34岁的何曼黎是江苏扬州安宜镇一所公办高中的历史老师,这半个学期,她完全没课可上,真正地“无人可教”了。她被安排到了行政岗位,办公桌也从热闹的教学区搬去了冷清的行政区。
何曼黎所在的公办高中一个年级14个班。过去,一直都是4个历史班,2018年“3+1+2”后变成了2个,其余12个都是物理班。
学校已经好几年没招过高中历史老师。据何曼黎了解,安宜镇一共三所公办学校,历史老师基本都在饱和甚至过剩状态。
这所高中采取更实用主义的授课模式:高一下学期分科后,不参加高考的科目就停课,高二上为应付小高考再重新开课,1月份小高考结束后彻底结课。
因此,每到下学期,就有几位历史老师无课可上。学校一共11个历史老师,现在有4个闲置。他们被分散到学校的各个行政岗位,有的是教研室,有的是校办,有的是图书馆。
现阶段,夏宇的课时量虽然相比上学期少了一半,毕竟还没完全沦落到一节课都没有的地步。但在精神上,他觉得自己现在已经是“无人可教”了。物理班的学生渐渐把他当成空气,他觉得自己好像没什么学生了。
物理班的课堂上,学生们的头没几颗抬起来看讲台,有的在写别的作业,有的直接趴在桌子上睡觉。有一次,夏宇讲到工业革命的内容,问了一个问题,“这个知识点大家初中就学过了,那么大家还记不记得,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什么时候?”
台下无人应答。教室里出现一阵尴尬的沉默。
夏宇停顿几秒,无声地长叹了一口气,稍稍调整呼吸,自问自答地接着上课。
在那几秒钟的停顿里,夏宇感觉自己的情绪剧烈波动。物理生对历史老师的无视、对历史学科的轻视,有时让他感到恼火,但又只能告诉自己,别太在意。
他说服自己,从学生的角度看,在历史上投入太多精力确实不划算,及格就行。

劣势
其实,领导也不愿意让手下的历史老师闲置。何曼黎的领导也是历史老师,他召开了两次分科宣讲会,会上大力倡导学生们选历史。
“全省的优生主要选物理,高分段的文科生比理科生更容易冲击985、211名校。”
“很多后进生选了物理后总是学不会,最后还是被迫转文。”
“虽然理科在填报志愿时选择多,但法学、哲学、汉语言文学等热门专业对文科生还是很友好的。”
这种做法当然出于一些私心。如果年级只有两个历史班,那领导本人和副校长必然是一人带一个,还会担任班主任。为了给年轻的何曼黎更多锻炼机会,他想尽量多凑出一个历史班来给何曼黎教。
学校的大力宣讲仍未改变文科遭受的冷遇。领导原计划能凑够120个历史生就开3个班,结果宣讲会后,人数还是只有100出头,只能分2个班。
何曼黎说,这跟家长的态度有关。有些学生出于畏难心理,不想选物理。有些学生对历史感兴趣,但抵不过坚决反对的家长。何曼黎发现,近年来许多家长对文科强烈抵触,他们自己看过一些新闻,也查了一些资料,认定文科在填报志愿和找工作上都处于绝对劣势。
在何曼黎的观察中,有孩子自己选了历史,最后也在家长的强硬要求下改成物理。学生向老师转达了家长的原话:“同样在大厂上班,学文科的毕业生年薪只有四五十万,而理科毕业生能拿到年薪百万。”家长觉得,这是为了孩子的将来着想。
面对学生和家长对文科的回避,夏宇觉得无奈,但也很能理解。作为学历史的文科生,他自己明了这个身份的处境,“更不可能把学生们拉进来。”
出于对历史的兴趣,夏宇一路从本科读到研究生。临到毕业找工作,才发现文科专业所具有的大劣势。他想过当公务员。研究生三年,他每年都在看国考岗位,发现历史专业在云南能报的岗位几乎没有。毕业前,他考过选调,考过大文科都能报的博物馆、图书馆和其它事业单位,都没考上,而且工资太低,三四千块。
只有这个教师编,考得挺顺利,收入也还算可观,月均能有八九千,工作内容他也喜欢。但他知道这也多亏了硕士学历的硬件加持。近几年入职的新老师,一水的都是硕士学历。要是本科毕业直接工作,他可能进不了现在这个省重点分校,只能去乡镇。他觉得,现在的工作是作为文科生的他最好的选择。

图丨夏宇拍下的教学楼
夏宇觉得,“3+1+2”是国家为了培养理工科人才推出的政策。政策之下,各个机构搜集数据,能科学地推算出选择的利弊,必然推动学生们往理科流动。
这也是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教授王新凤的观点。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的采访时,王新凤表示,2021年《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通用版)》的出台,正是为了把学生兴趣、高校专业、国家需求三者统一。
《指引》明确多数理工农医类专业需同时选考物理和化学,才能具备报考资格。出于报考专业范围更广、就业前景更好等实用考量,学生会做出物化双选的决定。
何曼黎也认为,选历史确实在高考录取时有些吃亏。拿二本线来说,2021年江苏首次实行“3+1+2”高考时,文科二本线比理科二本线高出59分。由于两科“再选科目”是赋分制(根据原始分排序,按比例划分等级,并赋予相应分数),分数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物理和历史的分别上。
算下来,选物理,考三十几分就有二本可以上。但历史学科,想拿高分并不容易。这是文科的特质,很难做到跟标准答案一模一样。在何曼黎的记忆中,多年来整个扬州地区一模最高分往往就是在85分左右,很少能有学生能答出90分以上的考卷。
以前,成绩较差的学生倾向于选文科。物理像天书,怎么都读不懂,文科的基础门槛较低,知识点记下来,及格问题不大。但现在,“成绩最差的学生也会去学理科”,何曼黎说,“物理考三十几总比考历史考八十几简单。”
“要不是物理不好,谁会去学历史?”在班上,夏宇偶然听到同学们聊天时的说法。这令他感到痛心。
“成绩差的学生选文科”,多年来已成为一种成见。夏宇所在的高中弥漫着对文科的歧视。
他很喜欢的几个历史好苗子都选了物理。他们对历史很感兴趣,上课回答问题很积极,成绩也好,课下喜欢读历史书,《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全球通史》《东晋门阀政治》等都是他们的阅读书目。夏宇对他们的选择很意外,问他们为什么不选历史。学生给出了同样的反应:“历史不是物理很差的人才去学的吗?“把夏宇噎得说不出话。
理科高于文科的鄙视链,也给选历史的同学带来羞耻。夏宇发现,选历史对学生们来说,好像是干了一件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他们不敢声张,总是要等到签字的最后一刻,没办法了,才让大家知道。而选择物理,则伴随一种天然的优越感。尖子生全到了物理班,年级前五十里,选历史的人寥寥无几。
分科后看到一些学生的状态,夏宇也会替他们难受。许多学生一开始就对理科没有兴趣,但为了更好的升学机会,他们放弃自己喜欢的文科,在枯燥和艰难中学习。
有时,夏宇会怀念上学期的日子。高一分科前,孩子们刚入学,对每个学科都充满新鲜的好奇,身上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那时候,他每次一进教室,都能感觉到学生们的期待和雀跃。学生们灵动发亮的眼睛,兴致盎然的神情,整个教室上空活跃跳动着的气息,这一切令夏宇感到满足。
历史学科的魅力、学生们的热情和年轻教师对教学的激情在此刻交融,极大地满足了夏宇多年来对教师职业的期待。
那时他的文科课堂,深受学生喜爱,轻松又有趣。他年轻,跟学生们关系好,学生们喜欢他,喜欢上他的课,喊他“男神”。
夏宇尤其记得有一次,他跟理科老师换了一堂课,没有提前通知学生。走进教室时,学生们先是一愣,然后立马欢呼起来。学生们还会跟他说,今天有好几节数学课,要不你去把它要过来上历史课吧?

图丨高一上,夏宇收上来的历史作业
分科后,一切都变了。上学期,有班主任来问夏宇,“班上氛围如何?”有任课老师跟班主任反映,这个班气氛太沉闷,带不动,学生不爱说话。夏宇说:“我感觉挺活跃的呀,我一问问题,下面异口同声地就回答起来了。”现在,夏宇也懂得那位老师的感受了。
当所有学科的学习都指向高考分数,学生们也都被打造为谋取高分的机器。这种功利性的异化给了歧视滋生的土壤。
作为文科老师,当教学必须更多地为分数服务,他的日子也变得难熬。分科之后,物理班的历史课时被压缩,原本每周4节课只剩2节。以前,在充裕的时间中,夏宇会把课程填得很丰富,加入很多课本上没有的内容。但现在,为了赶进度,这些东西只能割舍。
那几个选了物理的历史爱好者,在课后还是会继续看历史书籍,会在课下缠着夏宇聊天,跟他谈论一战二战的起源、德意志帝国的兴衰,还有游戏里的历史。这是这个年纪的男生感兴趣的话题。
好几次,在压缩版的历史课下课后,这几个同学来问夏宇,“老师这节课怎么不讲这个?”夏宇只能无奈地说,“没时间呀。”
还有课上的文科老师,上课的方式变得越发无聊。学生们在主科压力下,也匀不出精力分给副科。双方同步后撤,为分数让步。
夏宇感觉,文科课堂就在这样的后撤中变得越发压抑,失去活力。

失调
夏宇仍对下学期的到来怀抱期待。到那时,就有新一批高一学生入学,他又能面对着朝气蓬勃、充满好奇心的新生开启理想的历史教学。
在实用主义的考量之外,夏宇觉得历史是一个很有魅力的学科。历史由故事构成,而故事有天然的吸引力。但历史的魅力,需要通过故事的细节呈现。现在由于课时压缩,他很少再详细讲述故事。
这位年轻的老师很喜欢跟学生们交流。他反感念PPT式的教学,也瞧不上朗诵式的表演。他很用心地准备教案,有他的情怀。
有时,他先给学生们放一个小视频。视频把秦始皇称作“迷人的老祖宗”,讲秦朝如何提倡男女平等,秦始皇如何守卫中华民族。这类小视频往往制作吸睛,配上有节奏的讲解、激昂的BGM,很能煽动人的情绪,但其中有不少编造内容。
他问学生们看过没,很多同学都说看过,并表示对其深信不疑。他再摆出历史实证,把这些违背史实的内容一条条驳倒。这是他“带领学生们抽丝剥茧地接近历史真相”的方式。
何曼黎跟夏宇的想法不太一样。虽然当初填报大学志愿时,她就是受一个像夏宇这样的历史老师的吸引,选择的历史学科。但当了老师后,她的想法完全变了。
当年她觉得有意思的那些内容,现在看来,是“吹牛,混时间”。
“一个人物扯半天,其实跟考试根本无关。”她觉得自己当年对历史课堂的喜爱很幼稚,“作为高中生当然觉得很爽很有趣”,但要是自己也用这种模式给学生们上课,那“个个都考不好了”。
现在的课堂,何曼黎自己也觉得有点枯燥,但“讲题目能讲出什么花来?”首先是课时不够,其次,高一上分科前也有月考、期中考,也要评比,“领导也要看成绩的。”
对何曼黎来说,幸福的时刻是这样的:考前让学生重点掌握的题目,真的被押中了;认真备课和教学,学生小高考全部通过;收到学生的小纸条,“老师,感谢你这段时间的辛苦”。这些时刻都让何曼黎觉得,老师这个职业是有价值的。
以前,无论当任课老师还是班主任,何曼黎只把它当成一种工作,希望学生们服从管理,“让我工作顺心就行。”一年前她当了母亲,回来后对学生们的感情突然变了,看待学生们的心不自觉变得柔软起来,“真的很希望这个小孩能成才,希望他好。”
以前,遇上有学生在课上写别科作业,她很生气,会揶揄,“数学学霸,能不能别写了?”现在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她学会反思自己,学生们不爱听讲,可能是自己讲得没意思。而且,他们不考历史,把更多时间放在考试科目上,也能理解。
何曼黎觉得自己不是很有事业心的人。因此,转岗行政并没对她造成太大困扰。工资没有降,还更轻松了些。她当初考师范,考编制,都是出于稳定、轻松的考虑。她会把工作按时完成,但不求完成得太好。有时,领导让她也写点东西,搞点课题。她没上进心,直接说“忙”“不想搞”。领导有点无语,但也不会太过苛求。
但不是每个老师都是这样。何曼黎有个文科老师同事,就因为没课可上倍感痛苦。
她喜欢上课。即便是带物理班的小高考时,她都会去找别的老师要课,常常把体育课给占用了。她责任心强,喜欢跟学生们交流。课间,她会留在教室,检查学生的背诵,给学生单独答疑。这半年,她被分配去管理图书馆,清闲得过头,“学生主课都学不完,哪有时间去图书馆。”
这位老师以前可以带两个文科班,现在一个班都没有了。她很失落,常常表达悲观:“以后怎么办呀!没人学历史了,文科要消亡了。”
她去求过领导,能不能给她带一个文科班。她是84年生人,已经41岁,但在历史老师里,并不算资历深的。她的职称还只是二级,也不是什么领导,历史班太少,实在轮不到她。
职称对年轻的文科老师来说,是个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这直接关系着他们的薪资。因为课时变少,文科老师会在评职称上处于劣势,待遇下滑。
现行高中教师职称体系将职业发展划分为三级、二级、一级、副高级和正高级,晋升需要满足各项评审要求。
执教六年的何曼黎已经升了中一。但26岁的夏宇还什么职称都没有。他刚入职半年。虽然还没到评职称的时候,但他首先课时就不够。要求的10个课时,他现在只有8个。评职称还要求有班主任经历。但按目前状况来看,连任课都轮不上他,更别说当班主任。每年只有一个文科班,当然是优先让领导和资历老的教师来担任。
何曼黎说,职称对老师的收入影响不小。职称等级下还有更细的专业技术岗位等级分层,从13级到1级。差一级,月工资可能差个五百块。
据夏宇的了解,同期入职的数学老师,半年时间,就比自己多拿了两三万。晚辅导、超课时补课、竞赛加课,这些有额外收入的时候都轮不上历史。
“以后差距还会越来越大。”夏宇已经有了预感。
工作大半年,还掉助学贷款,夏宇手上不剩什么钱了。好在花销并不太大,学校提供教师宿舍,省下一大笔房租,昆明消费也不算高。
职称升不上怎么办?被安排去搞行政怎么办?最近,夏宇的心里总有隐忧。但总体来说,他对生活仍然满意。这所学校风气自由,领导和善,老师上完课后不需要坐班。学生们隔三差五,就能有个艺术节、运动会,不会陷在学业里无法喘息。他也有一些小惊喜,比如公积金涨了,刚入职时1600,现在涨到了2200。
网络上不时传出各地中学文科老师离职后重新谋业的消息。最近,夏宇也开始关注别的工作机会,高校辅导员、文博单位、事业单位、公务员……他感觉做历史教师还是不太稳定。现在是受学生选科影响,十年后低生育率一代进入高中,那时不止文科,全国的教师是否都会过剩?
相比之下,冷清下来的何曼黎仍然对生活满意。教研行政工作琐碎,但轻松。遇上什么骨干教师评选、论文课题申报,写写方案,做做PPT,递递材料。一个月也就几个活儿。早上九点上班,十一点半就能下班。下午两点再来,四点半就能走。一天满打满算坐班5个小时。坐班的时候也挺清闲,没事儿的时候就是喝喝茶。
在何曼黎所在的安宜镇,片区的历史老师们常常聚在一起聊天,有时会自嘲,“以后都没班上了。”高中历史学科的冷遇会延续多久,谁也不知道。
何曼黎还是比较乐观,她觉得这种文理严重失调的现状是畸形的,以后肯定要调整,“国家是需要一些科技人才,但总还是需要一些文人的吧?”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物信息有模糊
* 参考内容:
财新:当高三文科只剩一个班
南风窗:全球文科倒闭潮,来了
中国新闻周刊:新高考改革:重回“文理分科”?
澎湃新闻:多省份要求提高理工农医类专业占比,西南林大将“经管文法教”压至三成
- END-
撰文|贺伟彧
编辑|罗方丹
真实故事计划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摆摊自救的重疾00后 (33人喜欢)
- 虐童疑云:儿童网红身后,变现的父母们 (33人喜欢)
- 北大毕业后,我在演艺圈挨打 (59人喜欢)
- 学giao的年轻人 (20人喜欢)
- 我在社会底层写诗 (1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