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是高超的作家,他的文笔就越朴实?
写作并不容易,简单地写并不是指粗制滥造。
你以为作家写的东西,越简单就越容易?所谓大道至简,其实,简单的事情最难做。

1、
为何我更喜欢《离骚》?
《诗经》以后,《离骚》和汉大赋从篇幅上超越了四言诗的局限。
但与《离骚》相比,汉赋的流传及对后世的影响力要小很多。
诗歌最忌华丽,但不是不能用华丽辞藻。倘若整篇都止于辞采飞扬,读来便空无一物。
汉大赋的体例是为歌颂王权服务的,要尽可能借宏大建筑、奇珠异宝、珍禽异兽等展现国家的富饶,各种僻字涩句读得人如坠烟雾、不知所云。
毕竟像扬雄自己评价的,汉大赋是“劝百讽一”。超大篇幅的歌功颂德,常常以结尾的简短讽刺作结。批判力度被大大削减,气若游丝。
《离骚》则不同,写《离骚》的屈原,虽然位高权重,但他确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诗人。

《离骚》讲的是他自己仕途遭遇的不公待遇,他的抒情是为了抗争君王偏信谗言。
我们能从《离骚》感到一种真挚情感的流淌。这源于屈原用词的朴实自然,他借用文字,自然而然地表达了自己的失望和愤懑。
从《离骚》我们知道,可以借助文字来抱怨生活的糟糕。可以借“兮”字来增强语感,抒发内心幽微而复杂的情感。
2、
朴实的基础是真实
真实意味着去伪存真,想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并不容易。因为需要用文字尽可能趋近事物的真实本质。
我们读不同作家作品得到的感受千差万别,有的作品就能读出真实。
所谓真实,是心理的共鸣感受,而并非作者所写之事就是你自己的事。而是他所写之事,能够引起大多数人的情感共鸣,仔细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也许我们不一定经历过安娜·卡列尼娜内心的剧烈冲突,但她这样复杂的贵妇形象确实存在于社会之中。所以由她种种行为所制造的情感波澜,带给读者的震撼是真实而强烈的。
毕竟文学创作源于生活,如果脱离了真实生活,也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宛如海市蜃楼、空中楼阁,一阵风过,便会被吹散得了无影踪。
3、
文学创作不仅仅止于真实,
更要基于作者的洞察
简单的直抒胸臆,会显出技艺的粗糙与拙劣。
文学真实不等同于日常真实。
鲁迅笔下精心构造的鲁镇,确实像是众多江南小镇的缩影。阿Q、孔乙己、祥林嫂、闰土、杨二嫂等也带着他个人青少年时期的独特故乡记忆。
但是鲁迅在介绍自己塑造人物的技巧时,却明确解释,一个人物并非真的只来自现实中的某一个人。
这个人物形象,其实是现实中各地方的好多不同人物杂糅在一起的。

这里就上升到文笔朴实的问题,在基于现实生活塑造的人物形象身上,以朴实的文笔寄予作家本人丰厚的思想。
这里不得不提《红楼梦》中的一个案例。
在大观园被抄家时,皇家官兵列出了抄家名单,详细记录了从各房抄检出的金银财宝名目及数量。
如果有心的读者,会有似曾相识之感。
早期的乌村长过年时,进供贾府的名单里就有这些东西。
最开始我也没注意到这个名单,只是觉得有些繁琐。
后来再跟抄家时的抄检名单对照来看,才佩服曹公的朴实,金银财宝的流入与流出,丝毫不差,却展现了贾府景况的的两重天,多么讽刺!
4、
真实是否也可上升为风格?
屈原以后,陶渊明诗歌的平淡朴实风格,因华丽宫体诗的诗歌审美趣味的风靡,并未引起重视。
比起康乐公的精雕细琢,陶渊明的诗稍显质朴,一派天真,甚至有点笨拙的可爱。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他描写的场景也并不罕见,素材均取材于日常生活。我们抬头似乎就能看见。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他曾在现实和理想中摇摆过,也挣扎过。他回顾已蹉跎的岁月,感慨到“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他反问自己“田园荒芜胡不归?”。于是,在反复拉扯之后,终于彻底放弃官场,回归田园,过上隐逸生活。他因而也被尊为“隐逸之宗”。
正是源于内心的召唤,他的诗篇古朴而率真,与他追求简单真实的心境息息相通,也即“繁华落尽见真淳”。
陶诗的天真烂漫风格,是和老子所提“抱朴守真”一脉相承的。躬耕的苦与乐,都被陶渊明真实地融汇进了诗歌。
陶渊明的为人及其诗歌特点,也自然而然上升为一种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