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于读完《西线无战事》的第十日
因此前未看过电影,在阅读过程中,我曾预设过一个结尾,在那个故事里,主人公保罗成为那个小分队里唯一存活下来的人,他崩溃、麻木、冷漠以及带着战争后遗留的巨大心理创伤,在失去战友、失去母亲、失去信仰后,独自存活于世间。正因如此,当读到小说最后一段“他于1918年10月阵亡。那天,整个前线寂静无声。军队指挥部战报上的记录仅有一句:西线无战事。”仿佛心脏被什么东西狠狠敲击,一种巨大的、糅杂着震惊、无力、悲伤、失落的复杂情绪堵在胸口,久久不能消散。
姜乙老师的翻译实在过于优美,以致于过程中常常觉得用这样优美的文字描写战争实在残忍又贴切,书中大段大段的文字都让人忍不住想要朗读背诵,写到战场上受重伤将死的士兵时,作者会说“皮肤下的生命已不再律动。它已出走,到了身体的边缘,死神正在体内持续的工作,甚至控制了他的双眼”;写到19、20岁左右的、本应享受一切美好与浪漫的男孩上了战场,面对连续的炮击时被激发出的那种与生俱来的求生欲时,作者会写“我们感到血液里的某个触点被接通”“整个身体在声浪中彻底待命”;如果你没亲历过炮火,那请想象一下“银色的、红色的火球窜到天空,炸裂成白色、绿色、红色的流行雨”,于是你借着光亮看了眼草地,那草地“像惊涛巨浪中的海洋,炮弹喷出的火焰像喷泉般一跃而起”,而就在同一时刻,身边的马匹发出‘狂野的、令人毛骨悚然的疼痛,像幽灵般充斥在人间,四下蔓延。”有的马中了弹,肠子流了一地,绊住了蹄子,随后又站了起来;在战场上,没人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因为“我是被炸死,还是继续活着,完全出于偶然”,而你拼命想杀死的,亦或想杀死你的,只是“一生无名、清白无辜”的陌生人;生者饱受痛苦,战场同样不会放过死人,那些埋葬着战友或敌人的墓地中的尸体和棺材,在连绵不绝的炮火中,被杀死了一次“又”一次。
这几天偶然刷到一条小红书,标题是“人在欧洲,收到了家人发来的遗书”贴主的家人原是做外贸生意的中产家庭,因为最近的贸易战瞬间破产,一代人的努力毁于一旦。而就在两年前,自己也曾处于风暴的中心地带,亲证了一场又一场的现实荒诞,个体终究太过渺小,接不住时代落下的一粒灰,祝我及我身边的人终身处于和平年代,一生不亲历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