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J:转专业极限冲刺UCL/AA/港大,蜗居哥布林的逆袭:高效申请季如何用批判性思维征服面试官?

转自:RAC设计留学
当“拖延症”与“极限挑战”成为申请季的关键词,当雅思6分成为看似跨不过的门槛,西南交大的S学长却用一场跌宕起伏的成长叙事,交出了一份令人惊艳的答卷:AA、UCL、港大、爱丁堡多封顶尖院校offer,见证了他从“卡线选手”到“逆袭黑马”的蜕变。作为典型的“转地区申请者”,他如何在GPA平平、语言屡战屡败的困境中突围?又如何凭借对设计的独到思考,让UCL面试官主动延长时间倾听他的行业批判?

SCJ
本科:西南交通大学 环境设计
雅思:6
GPA:3.50
25FALL申请时间规划:

OFFER(截至发稿前):
伦敦大学学院 景观建筑 / UCL MLA Landscape Architecture
香港大学 景观建筑 / HKU Postgraduate Diploma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爱丁堡大学 景观建筑 / Edinburgh MLA Landscape Architecture
香港理工大学 碳中和城市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学硕士 / PolyU Master of Science in Carbon Neutral Cities and Urban Sustainability
建筑联盟学院 景观都市主义 / AA MSc Landscape Urbanism
Congratulations






千禧一代,
对楼多少会有一些情结
“从小喜欢美术和设计”
“高中文理艺术分科后毅然申请调去美术班”
其实千禧一代,经历过21世纪初期疯狂的城市化,对楼多多少少会有一些情结,我也不例外。从小我也喜欢美术和设计,从小学就一直在学。我专业领域最关键也是最大胆的一个决定是在高中文理艺术分科的时候,当时学校艺术生一直和文科生绑定,但我政治历史加起来都没物理高,我先闷声在理科班待着,自己觉得学了差不多了,又跟班主任申请调去美术班准备半年统考,班主任也觉得我脑子坏了,纠结很久才同意。那段时间白天学美术晚上补文化,天天黑咖啡续命,但也很庆幸最终还是报上了自己喜欢的专业。高风险高回报!有时候逼自己卖出第一步就行了。
留学的核心动力有哪些呢
地产行业的红利泡沫破碎后,许多人对换赛道趋之若鹜,网上的各种信息都在教你如何转专业,如何考公考编,甚至周围的很多同学都说现在读研就是浪费时间。但从我个人理解看来,地产行业是去泡沫,不是完全淘汰,人居环境的更迭更是亘古不变的议题。这份工作一直需要有人来做,只是不需要那么多人。而既然决定在这行深耕,就要做好冲击领域内前10%乃至5%的准备。国内考研我觉得一方面,考研制度已经不再与时俱进,还在以传统的手绘和政治历史背诵为主,我觉得这是不合理而且无增益的内卷。另一方面,研究生阶段在导师手上的工作和学习内容其实懂得都懂。国外的学术氛围我没体验过暂时不做评价,但在当下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拓宽眼界,提高认知,与国际接轨我觉得是有必要的,选择面会宽很多。
有没有自己觉得比较personal的设计理念
没什么特别的设计理念,项目的切入点我觉得可以比较多元,但需要理清项目的逻辑,想好自己到底想做什么。我很认同谭老师一句话“你法解决所有问题”所以其实在推进时候要确定好方向,不要这也想做那也想做,就算做也要有侧重,这样主线明确才能在有限的图幅里将逻辑阐述得精彩。

参加了RAC的背提项目
“线下氛围真的很好”
“接触到很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Rac的背题项目是实打实的有用,干货中的干货,短时间高回报,关键线下氛围真的很好。其实最开始选择rac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是被背题各种项目吸引。个人最喜欢的两个一个胡灏老师的沙溪调研工坊,一个张子坤老师的搭建。
先说灏哥的调研项目,主要流程是古村落调研并通过实拍构建点云产出数字化遗产模型,接触到新技术的同时,这也是我第一次接触到这么多志同道合的好友,虽然只有短短一周,但每天一块学一块玩的日子真的蛮爽的。


再说坤哥的搭建,还是蛮庆幸选了坤哥的,可以说算是我的参数化启蒙。搭建持续五天左右,大伙参与度都很高,周围几个小组还能互相走动学习,也认识了不少朋友老师,聊了很多。坤哥人贼好,隔壁余老师的烧的鸡也很好吃,,,


买煎饼顺手扫了码,
最终选择RAC
“比较戏剧性,很巧合”
“RAC和其他机构比还真是很有性价比”
比较戏剧性,很巧合。其实一开始走访了很多大机构,也吃了很多机构销售的安利嘴炮,但总觉得听得不清不楚闪烁其词,总感觉很多隐性消费,沟通困难而且总是催我,很头疼。但有一天在学校买煎饼的时候,一抬头看到一个广告牌就顺手扫了码,都没报太大希望,甚至线下了解都是顺路去的。这里就要表扬一下rac的套餐表和竹子哥了,看的真的条理清晰,什么价位能得到什么服务,一眼就很明白,又很精于建景规,各种背题服务,和其他机构比还真是很有性价比。想想当时买煎饼要是没抬头可能还真错过了。
我学校离rac来回两个小时车程,校内课程也比较密集,通勤觉得有点浪费时间,所以很少去线下。暑假做studio倒是在杭州校区待了一段时间。
▎给学弟学妹的建议
这就有说法了,想谈一下我认为我能被ucl录取最关键的一点(可能),带点运也带点戏剧性,因为当时拿到了港大的预科,其他学校也就ucl收到了面试,凭心而论我认为我作品集做的比较一般,而且语言也没时间考出来了,很拖后腿,基本已经决定去港大的pdla或者gap一年,所以其实压根没把ucl当回事,准备面试也就开始前两个小时准备了一下,换句话说其实已经放开来玩了。Rac面试前给我发了很多其他同学被问到的问题,每个人都被问了很多个,但我就被问了两个,其余时间都是我自己在说。我甚至直接问面试官我可不可以浅谈一下自己对行业的看法,然后想到哪说到哪,包括对ucl的认知,对行业理解,对未来趋势预测等等方面,最后又向面试官提了一些问题。
总而言之,我觉得ucl的面试与港大的不同,从时间上就能看出来,硬生生多了二十多分钟,所以不是简单看看你口语怎么样人怎么样,而是想听到你的独立思考,你的发散性思维,我也算是歪打正着了。
PS:我在官网上能看出来他们会比较喜欢批判性思维,但面对一众行业大腕,我也没有大胆到批判专业领域,因为没法确定能不能和面试官共鸣上。所以我偷了个巧,把critical的矛头指向Chinese Education设计与落地性和利益挂钩,这限制了我们的思维,不符合行业探索者所做的事。大约是这么个思路。而且我个人感觉ucl会偏向一些科技或未来的内容,可以有意地提及一些。

来看看我的作品集吧
“梳理好逻辑之后再推进会越推越顺”
“做设计前可以多看多想多去头脑风暴”
作品集项目我觉得和国内主流的教学会有明显不同,就我个人感受而言,学校里的教学会更看重结果,看重作品的最终效果。对于方案生成的逻辑,形态生成的概念这一块其实是淡化了的,所以同质化公式化的内容现在越来越多,我觉得这其实是过去几十年效率至上发展的弊端,而作品集更会注重过程的阐述,逻辑和创意的培养我觉得才是现阶段学生所需要的。因此我觉得在做具体设计前可以多去看多去想多去头脑风暴,梳理好逻辑之后再推进会越推越顺。对于项目一的推翻重做我就深有感触,当时脑子里很乱,没有一根稳定的逻辑线,总是摇摆于各种想法,拘泥于实际空间和一些不必要的细节,但做完其他项目回头重新思考梳理逻辑第二次推进就很顺利。
我的作品集做的会比较中性,因为早期还没确定未来想要深入的方向,所以主题做的也会比较保守,项目2,3就是迎合港新方向根据问题导向给出一些比较实际、落地的呈现,而项目1、4则会与未来科技,城市转型等方向去融入一些元素,并且会与论文、other work、文书部分相结合,呈现出两条比较完整的逻辑线,在申请不同方向时会有所侧重。
▎巧思
我不认为我很擅长玩什么色彩搭配,所以干脆就不搭配,以黑白灰为基础稍微加入一点必要的色彩变化,其实出来效果也还可以。而排版我觉得谭姐说的还蛮对的,就是对齐,图出完再工工整整放上去效果就已经不错了,想做变化或者花一点的也要在id里先框好,做好图面预算。
▎申请项目
项目1名称:The Third Border
设计者:个人项目
指导老师:Anna Tan
项目解读:
中印边境纪念性景观,位于中印已定边境线,项目对于中印长达数十年的冲突进行解读与转译,从事件,舆论,趋势等多方面划分概念,塑造空间,并融入虚拟交互技术概念重现历史场景,缅怀与反思历史冲突的同时用实际空间将历史封存,传达和平意愿。最终叠加数字孪生层,实现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高维度交织。





项目2名称:Geothermal City
设计者:个人项目
指导老师:Zikun
项目解读:
城市能源结构是推动城市结构转型的决定性因素,本项目选取化石燃料开发转向地热能开发的逻辑作为面向未来城市能源转型的实验与样本,锻炼数据分析能力。项目选址位于美国加州洛杉矶的卡尔弗城,从废弃与闲置石油钻井发现契机,结合被水替换掉的石油层,可以较为直接的实现石油井向地热井的转变与二次利用。根据卡尔弗城的现有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不同年份建筑的保暖需求等多方面因素设置不同规模的地热单元与地热层级,最终实现热能的梯级利用。需要说明的是本项目侧重地热水层的分级开发与城市能源的配置,因此对于后期的具体景观节点具体形态设计较少。



关于申请
“一定早考语言!”
▎作品集时间轴
Project1:2024.9-2024.12
Project2:2023.10-2024.3
Project3:2024.3-2024.12
Project4:2024.8-2024.10
2025.1.1总排结束
▎文书材料申请时间轴
2024.9开始,到投递前陆续完成。
▎语言时间轴
2024.7第一次(和期末周重合作废)
2024.11第二次
2025.1第三次
▎作品集投递
2025.1.1:香港大学
2025.1.9:爱丁堡大学
2025.1.16:米兰理工大学
2025.1.21:伦敦大学学院
2025.1.24:建筑联盟学院,悉尼
2025.2.19:香港理工大学
2025.2.19:收到第一个offer( 建筑联盟学院)
文书PS:主题&书写策略
我觉得文书也需要讲究供需,除了自己的专业理解之外,还需要考虑这些院校想看到什么?除了学费外你能给学校或社会带来什么?尤其是why school和why专业部分,一定要体现你对专业和院校的独立性思考。另外文书的核心需要体现出你自己的能动性,要找恰当的逻辑串联你的观点和研究内容,表达出因为自己意愿所以自己行动的态度。
语言:学习过程、难点、经验
语言是我这次申请最大的败笔,24年初就差点到了6.5,觉着后面带着学学就行了没太重视,卡在最后几个月高强度赶due的压力下还要分心搞语言,最后段时间内还是没能提上来。结果到最后nus都没到申请门槛,港大也嫌低只给了pdla。我的建议是一定要趁早投入一段时间集中在语言上一次性考出来。
择校的心路历程:
最开始确定要留学时候的top1目标就是ucl,后来考虑到成本政策就业等因素,主要目标还是更偏向了hku和nus,但都是因为语言拖了后腿。最后歪打正着兜兜转转又回到了ucl,也算是圆梦了。

关于我... ...
“蜗居阴暗巨魔哥布林”
“喜欢打单机游戏,看番,打篮球”
品种:蜗居阴暗巨魔哥布林。行为特征:宿舍教室两点一线,除了跟朋友干饭0社交活动,有时间喜欢自己打打单机游戏,看看番,打打篮球,今年刚开始健身所以提前加上巨魔tag。
▎喜欢的设计师或艺术家
没什么特别喜欢的,硬要说就扎哈吧,因为最近在学参数化,感觉她能玩那么花真不是一般人能玩的出来的,至少我现在还差得远。
▎分享我的宝藏电影
《赛博朋克边缘行者》极致的悲剧美学,未来复古主义背景下,资本两极分化的畸形产物。

♯特别感谢
申请阶段很感谢Laurel老师,超高效率,回复超级及时,讲的很细,从申请到签证一路跟进。
感谢谭知雨老师,张子坤老师,王月婷老师,余群英老师,胡灏老师,熊煜老师,教务雷哥彤姐,好吧总之rac老师都感谢,rac同学也感谢。最感谢的还是家人的支持和鼓励。
♯导师寄语

Hao Hu
德国汉诺威大学建筑与景观学院硕士
RAC 广州校区负责人
城市/景观教研导师
寄语:
恭喜S同学,在RAC两年时间学习,最终拿下理想的录取!
和小S 相遇在 沙溪工作坊的学习,从一开始0基础,逐步做完整个设计分析和排版出图,然后一步步完成整套作品集,最后审核作品时候 看到了你的成长,为你点赞!
希望迈向下一段旅程能够更多专注探索,在自己喜欢的领域继续专注!

Anna Tan
香港大学景观建筑硕士
本科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硕士毕业于香港大学景观建筑专业。学习期间获得国际生态公募奖等奖项。毕业后曾就职于UACO联合建筑创意中心、象城建筑设计事务所、Overseas Erlin Landscape Design等公司,项目涉及景观、规划等。擅长景观设计、城市与乡村设计,目前在生态类景观与规划设计,永续农业与环境,城市生物动力农业与环境等同类方向研究探索中。
寄语:恭喜石哥拿到喜欢的梦校offer!整体接触下来,他的发散性思维给到了他源源不断的设计灵感与思考,也同时带来容易在多项选择里纠结的问题,那么不管作为主管老师还是项目老师来说,我的核心任务就是帮他找到自己的核心任务哈哈!也算是在纠结中踏出了一条大道!希望石哥未来的学习中保持灵感,抓取核心,齐头并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