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沈燕:齐墨风烟入画来
导语:在齐鲁大地的田野与山海之间,一个深耕于乡土的女孩,用一支画笔丈量出从村庄到国际画坛的距离。沈燕的故事,是传统水墨与当代精神碰撞的缩影,更是一份关于热爱与坚守的生命答卷。
一、泥土里的艺术启蒙:童年记忆的双向馈赠
在山东省潍坊市安丘的小村庄里,沈燕的童年与泥土、星光和蝈蝈声交相辉映。为了一根黄瓜绕村奔跑的日子,拔猪草时偷瞄的云影天光,成了她最初最美的“写生课”。
“那时候不懂什么是艺术,只觉得舅舅画在墙上、鸡蛋壳上的物件,母亲画在布上的花朵,比课本上的插图还鲜活。”她回忆起大舅舅——那位沉默的窑匠,总是用炭笔在砖坯上勾勒牡丹,“他没上过一天学,却教会我:画画是为了让别人看见美。”
这种朴素的美学理念,深深扎根在沈燕心里。当同龄人在田埂上追蝴蝶时,她蹲在一旁用树枝画草叶的脉络;当小伙伴躲在草垛里捉迷藏时,她趴在墙头画炊烟的形状。“画画,让我发自内心的快乐。”她说,“一支铅笔、一张作业纸,就能把整个世界收进画里。我也想通过画画,让父母住进高楼。”
二、从乡村教师到清华学子:一场关于“使命”的迁徙
功夫不负有心人,沈燕真的考上了大学美术系,因为成绩优秀,她有留校任教的机会,但她却决定回农村老家,当一名美术老师。亲身经历过农村孩子对美术教育的渴望的她,渴望“投桃报李”。
1990年代的农村美术教育近乎空白,这让刚毕业的沈燕震惊:“孩子们连宣纸都没摸过,却能把粉笔头削成画笔,在水泥地上画宏伟的建筑。”
遇见那个穿露趾鞋的孤儿学生,她更是震撼。沈燕眼眶泛红,“那个时候使我更加坚定了一份信念——我的画笔不仅属于自己,更属于那些渴望看见世界的眼睛。尽我所能,尽管我的力量微乎其微,但她是我前进的力量。”
为了给孩子们带来更系统的美术教育,她踏上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进修的道路。之后,又博采众长,从各位美术大家的思想精髓中,汲取精华。郭石夫先生的“篆书笔法入画”如同点金石,让她顿悟笔墨的“筋骨”,这样用笔会更加浑厚、苍劲、古拙;林容生老师的青绿山水课,则为她打开“传统色彩当代转译”的大门。
“在画院的每一天都像在补课,”她笑着说,“白天学古人皴法,晚上研究现代色彩理论,连梦里都在调和石青与群青。”
三、山水间的精神原乡:从“寄情于景”到“借景发声”
如今的沈燕画室,一面墙挂满她精心绘制的画作,另一面墙则悬挂着她用AI生成的山水构图草稿。这种“传统与未来”的对峙,恰是她创作理念的缩影。

她在绘画中大胆地展开笔墨实验,如研制“五色墨”,在油烟墨中加入花青、赭石、藤黄、朱膘、蛤粉,分层沉淀,通过控制藤墨角度,一笔呈现山体阴阳向背,还原杜甫笔下“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景象。
“古人画山水是为了卧游,我画山水是为了记录地球的心跳。”她说。
她热衷于花鸟系列,更是她“生态叙事”的宣言,一支在现代工业文明凶猛扩张下不肯屈服的田园进行曲。
“徐渭将草书笔法,植入花鸟画,创造了泼墨大写意的范式,除了在技法上向他借鉴之外,我更希望借花鸟吹响生态的警笛,从传统的“天人合一”大,开启对当代生态危机、机械化生存、数字化生存的人文回应。”她指着画中振翅欲飞、羽翼翩然的鸿雁,“你看它的眼神,像不像在质疑人类——作茧自缚,如是而已?”

结语:在沈燕的画里,总能看见泥土的厚重与星空的轻盈。从田野里的树枝涂鸦到国际画展的青绿山水,她用三十余载时间证明:真正的艺术,从来不是云端的楼阁,而是扎根生活于生活的青葱大树——根须深扎深厚的土壤,枝叶拥抱当代风云。真正的画家,不是简单的复制模仿, 而是生发于巧思、灵气氤氲的创新求索。
笔者为资深作家:李纯,北大中文系才女,著有《我奋斗了十八年不是为了和你一起喝咖啡》《以梦为马:胡敏和新航道绝地逆袭》《古语金句》《独树一字:汉字叔叔的中国故事》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