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入门 | 哲学的两个流派和两个主义
哲学让人着迷,但又如此抽象、神秘和严肃。
今天聊聊,为何我觉得所有人都应该读一读哲学,然后推荐7本入门读物[1]。

本文为爱好者理解,如有不专业之处请见谅和指出。
首先把哲学当做是单纯的学术理论是不合理、扭曲历史的,事实上许多伟大的哲学家都不是所谓的“哲学教授”。
西方现代哲学开创者之一笛卡尔(Descartes) 作为数学家发明了解析几何; 再比如推进了存在主义的加缪、萨特、波伏娃等法系哲学家都是以作家身份为人熟知; 而更为著名的弗洛伊德是以其精神分析法闻名于世; 还有众多跨界哲学家[2],这里不一一列举。
虽然有部分哲学空泛,但哲学一直和科学、艺术等几乎所有学科保持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这些有勇气站在学科交叉点研究人类所面对最困难问题的哲学家,难道不是站在知识金字塔顶层的人吗?他们的智慧难道不应该读一读吗?
另外从实用性的角度来说。首先,某种程度上,哲学方法和如今倡导的第一性原理如出一辙,而且哲学的研究往往站得高、且不拘泥于单个具体问题。看哲学家解决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如何拆解问题和获得深刻洞察;
另外,哲学家们有超人的沟通力,他们可以将抽象到极致的概念用简洁但有力的文字表达出来出来,《论语》、《理想国》都可以说是人类精华语录。看哲学家之间的对话为我们掌握高级话术提供了最佳借鉴。

另外,哲学里重要的通常不是「答案」而是「思考」:它让我们去思考「我们不知道什么」,而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这在当下是多么难得。
所以人们爱说生活、生意中的哲学,是因为相比于从众思维,哲学更能催人反思,让我们收获新知真知。
那么哲学怎么入门?是读柏拉图还是海德格尔,是读古典还是近代,是读原著还是读本?
哲学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甚至更早的年代。但是近代可考资料和读物更丰富,所以今天主要聚焦于16、17世纪后的近代哲学。
后文主要从派别和主义这两个维度,帮助大家找到个人感兴趣的角度来切入。
两个派别:欧陆 vs 分析

前者顾名思义,是起源于欧洲大陆的哲学,最早可以追溯到康德,通过超越实践式的思考尝试回答没有答案的问题,探索古典哲学中”形而上学(metaphysics)” 中的概念(存在、意义、生存等等)。
而后者更关注于找寻和证实真理(the truth),通常需要用到逻辑、数学等手段的辅助,讲求精准、逻辑,特别是在语言上的,涉及领域包括知识论、解释学等等。
我的理解是,后者严谨,前者感性; 因此很多欧陆哲学家同时也是文学家、艺术家,而很多分析哲学家则也是心理学家、物理学家、科学家。
作为分析哲学的重要人物,维特根斯坦用词的讲究程度简直堪称语义杂技[3],前文就引用过维对游戏定义的“花式”解读。欧陆学派的著述有时就通俗易懂多了。该学派哲学家大都是权力-知识体系的反叛者[4],有时他们的观点令人震惊,直白到让人觉得可爱。

如果碰到「用哲学方式讨论哲学」的哲学家,那就可以找一些读本(别人解读)来读
入门2本
第一本 《哲学的情人们:七位哲学家的私生活怎样塑造了现代思想 (Lovers of Philosophy: How the Intimate Lives of Seven Philosophers Shaped Modern Thought》 by 瓦伦·沃德 (Warren Ward),该书从哲学家的爱情和亲密关系着手,非常有趣,而且一本小书竟然涉及了7个近代欧陆哲学家。
第二本 《维特根斯坦的反哲学(Wittgenstein’s Antiphilosophy)》 by 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这本书是在世的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巴迪欧对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的解读,可以通过本书了解维如何影响了整个19世纪后的逻辑实证主义(logical positivism)。另外了解反哲学也能帮助我们解读拉康和尼采。

两个主义:存在主义vs (后)现代主义 (Existentialism vs (Post-)Modernism)
另外一个角度是两个主义。
这两个主义都离不开欧洲18世纪的一个重要的哲学运动:Phenomenology(现象学)。
其重要性在于继续拓展了康德的先验唯心论,主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感知而产生的”。现象学的出现再一次放开了对抽象概念[5]不同角度理解的讨论——科学家式的理解不再是唯一的权威。
现象学的创始人埃德蒙·胡塞尔(Edmund Hussarel)通过一系列带有诗性的、非纯理性的文章讨论了这些概念。虽然探讨的「什么是时间」等问题仍然被视作哲学领域的”黑洞“,但是这些文章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鼓励人们探索不同事物的意义(特别是审美/道德/艺术等)。
而在此之后应运而生的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都带着非常明显的现象学特征。
不过,(后)现代主义更靠近我们的时代,但它通常会被当做一种艺术运动来讨论。
现代主义既是一种哲学运动,也是一种艺术运动,是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社会的广泛而深远的变革运动。现代主义是应用于几乎所有形式的创造性表达,其本质是一个对于传统意识形态的革命,包含的范围极其广泛,从设计、文学、美术甚至于是音乐、舞蹈、诗歌都有所涉及,而在不同的领域,现代主义有着不同的内容和观念。—— 知乎Canva
由此可见(后)现代主义的关键词是传统、意识形态和革命,代表人物雅克·德里达 (Jacques Derrida)和他的解构学(Deconstruction)就分析了现代性对人类状况的影响,之前解读艾尔登法环一文中就用到了德里达的幽灵论。他的思想之后也影响了包括保罗米歇尔·福柯 (Michel Foucault) 等一大批哲学家。

入门书3本
第三本《存在主义咖啡馆 (At the Existentialist Café)》 by 莎拉·贝克韦尔(Sarah Bakewell)全面介绍了存在主义的发展历程,从胡塞尔到让-保罗·萨特(Jean Paul Sartre)到莫里斯·梅洛-庞蒂 (Maurice Merleau-Ponty) 的回顾可以校准读者对错综复杂知识脉络,把读者重新带回正轨。
第四本《Albert Camus and the Human Crisis》 by 罗伯特·米格(Robert E. Meagher) 第五本《An Event, Perhaps A Biography of Jacques Derrida》 by 彼得·萨尔蒙(Peter Salmon) 这两本书书则是对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两位重要人物加缪和德里达的深度解读,学者在书中对两位哲学家思想和作品进行了“二次加工”,让它们的观点更贴合我们当下背景,也更容易被理解。
附录
[1]:哲学学科类参考了RCWalden的推荐 [2]:伊壁鸠鲁(Epicurus)、斯宾诺莎(Spinoza)、洛克(Locke)、休谟(Hume)、尼采(Nietzsche)、费曼(Feynman)等等亦是跨学科的哲学家 [3]:据说,他的《逻辑哲学论(Tractatus-Logico-Philosophicus)》中的许多结论至今仍然是逻辑学家们争论的问题 [4]: 李银河曾说,福柯高度关注着如癫狂、犯罪、同性恋、吸毒乃至自杀等被社会主流定义为“反常”的行为,从而表达着对权力-知识体系的质疑和批判” [5]:比如Being(存在),Time(时间),虚无(Nothingness/Nilism)等等
除此之外,还想推荐两本带有哲学角度解读的书。
前管理咨询顾问马修·斯图尔特(Matthew Stewart) 在The Managment Myth说,大多数管理学理论都是空洞的,如果想在商业上取得成功,不要去读 M.B.A. 而是学习哲学。
第六本 《The Management Myth: Why the Experts Keep Getting it Wrong》这本书是他对当代管理学的辛辣解读,虽然部分观点伤害不大但侮辱性极强,Matthew特别的哲学背景也给了他独特的角度。想听大实话的朋友可以看看。
a devastating bombardment of managerial thinking” – THE WALLSTREET JOURNAL

最后关于生活,我想推荐一本大家应该都比较熟书。
第七本《纳瓦尔宝典(the Almanack of Naval Ravikant)》
Naval被誉为硅谷投资界的Angel Philosopher。 该书是Naval的推特和播客采访语录整理,主要讨论了Naval对(a) 如何变富,(b) 如何快乐两个问题的个人思考,观点密度很高、也有一定可操作性,算是当代职场人的必读之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