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访古小记
最近的身体状态很差,五一最后两天感染上流感,差点没坚持到旅游完成,现在也还处于很难受的状态,所以迟迟没整理旅行日记,但还是想写点什么。
“我在过一种计划中的生活。”
有朋友这样觉得。
但是于我而言,其实是内心在一片虚无中寻找安定,20代到30代的几年,充满不安,虽然内心认定了我即将要走的道路,但与外界的互动中总是会听到很多不同的声音与反馈,所以也让自己迷惘是否应该去尝试一下另外一种生活。
于是本能地会紧紧抓住我能从中汲取能量的东西,最开始是博物馆,我总觉得那是最能安定心灵的地方,后来,了解到石窟、寺庙、古建这个庞大的体系,又拓展了自己的探索路线;而花与汉服,更像是我私人的美学世界,不忍心就让这花就开这一季就凋零,所以频繁去记录,去追寻,“我为我的玫瑰花付出的时间,让我的玫瑰变得独一无二。”小王子的人生哲学,也是我的。于是就变成了这样的生活。意义对我而言,是比过程更重要的东西。
这次五一的路线,安阳-邯郸-正定,是之前的延续,从去年五一开始,河南-山西-四川-甘肃,从石窟开始,再到古寺,逐渐发现访古的美妙。而这一条路并不孤单,好像总是在重走梁思成先生留下来的遗迹,上一辈人在战火时期留下来的学术探索,让后辈人收益颇多。翻看中国建筑史,古代留存下来保留得最完整的历史脉络,也就是石窟寺庙演变之路,沿着丝绸之路,从西北到中原,再四散开来,每一个时期自有每一个时代的辉煌美妙,看石窟,其实是透过石窟去看历史,看那个朝代的浓墨重彩。
虽然在病中,正定古城也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晨起踏进隆兴寺,有上次在华严寺、善化寺一样的宁静,她在散发一种温柔的磁场,把我包裹其中。走进摩尼殿,光影投射进窗棂,古老的壁画,旧形制的斗拱横梁,温柔慈目雍容而坐的水月观音,自在悠然又和谐统一。唯一可惜的是面容已被修复过,看旧照片的光辉真的不是现在可及。
开元寺又是另外一种体验。听名字就知道是唐朝年间建造,大家都说遗留下来0.5个唐建,事实是须弥塔和钟楼都被后人重修过,但钟楼沿用了老物件,所以还是能感受到那份魅力。去年在佛光寺受到的震撼一直延续至今,所以对唐建内心充满了敬畏,这次把正定加进行程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它,现在看来的确很值得。在须弥塔拍到一张很有趣的照片,透过塔心光影看到墙院里青翠的藤蔓,历史的苍老与生命的鲜活融合在一起,让我觉得很有意思。
另外一个印象深刻的古寺是常乐寺,实际上我能看到的是它的遗址,更多的是从遗址挖掘出来保存在博物馆的一批佛像。建造日期在北魏,但是在出土的一批文物里面留给我深刻印象的是唐时期的佛像,分别藏于北响堂山数字博物馆和邯郸市博物馆,走到它面前的时候基本上挪不动脚步,太美了,被这份美的气度折服,每个时代各有他的审美取向,但我觉得在这两尊佛像面前,世人基本不会有审美差异。很多时候逛博物馆就是这样,在某一个瞬间遇到某一件文物,让你神魂俱震,不关乎它有多珍贵历史有多悠久,而仅仅就是你个人的审美感受,所以,我常常觉得逛博物馆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
做攻略的时候,有几个备选,最终决定去这条线路是因为看到一组北响堂山石窟的照片,黄昏的光照进幽暗石窟中,照亮佛像的脸庞,那种场景打动了我,所以想着一定要来。去北响堂山石窟是早上,因为比预想时间迟到了,也因为路线没规划好,到达的是时候已经是摩肩接踵的人群状态,艰难排队进入石窟的时候,这些东西仿佛烟消云散,虽然是早晨,但是管理方贴心地设计了打光,模仿了黄昏石刻的暖光斜斜照射进来,我看到了照片上的同款画面,非常满足。北响堂山石窟的破坏程度其实和龙门石窟不分上下,在数字博物馆见到了3d复原图,而更多的石刻,则是被卖到了海外各大博物馆。北响堂山石窟的中心柱窟造型,让我想起在张掖的金塔寺石窟,那是北凉,这里是北齐,隔着时空的界限,却产生了相似的连接。
旅途中另外一个小惊喜是邺城博物馆给的,那么小一个博物馆,收藏了那么多精美的佛像,风格也各异,从北魏到东魏再到北齐,还有部分隋唐。最喜欢东魏那部分的佛像,特别是有一尊破损状态的观音,虽然残缺却不影响其观感反而觉得刚刚好。
因为提前没有做太多功课,关于殷墟和邯郸的部分下次再梳理,出去一趟,激励自己多读书,也是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