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家财万贯”的草原牧民们,真实的生活是怎样的
网上有一个流传已久的笑话,一个牧区来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宿舍里感慨自己上学没钱,家里卖了牛才拿到学费,室友们都非常同情他,结果事后问他家里有多少牛羊,总是几百上千头,壕气的震惊了所有人。
十年前我在甘南做户外领队的时候也经常会和队员们开玩笑,看着外面一群群的牦牛跟队员说,数牛不是一头一头的数,而是一万块一万块的数,往往数上一会儿就会发现,这些看起来朴素的牧民们原来个个都是百万甚至千万富翁,远比我们这些“城里来的”富有的多。
但在这些表象的富翁形象下,草原牧民们真实的生活又究竟是怎样的?是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大富大贵,还是像他们日常的打扮和住所一样的朴素简陋?农村里流传着的那句老话“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又是什么意思?他们每天放牧的时候在想些什么,除了放牧之外又会做些什么?他们是完全未受外界影响的原始淳朴,还是也深度的被卷入了现代化生活的利益追逐?
这些问题都让我十分好奇,于是在2022年5月底,我来到甘南藏区,入住牧区的朋友普布家里,开始了草原牧民的生活。


二
普布家位于甘南的草原深处,从县城开车进入草原大概一小时可以到达,这里的“家”说的是冬窝子,是他们的定居点所在地,也是我到普布家的第一站。
草原牧民们一般都会有夏窝子、秋窝子、冬窝子几块不同的草场,每年五六月份草原开始变绿,牛羊会先赶到秋窝子(实际上应该叫春秋窝子,秋窝子是俗称)放将近一个月,然后七八月份在夏窝子两个月,等九月份再回到秋窝子放一个月,十月以后天冷草枯,牛羊会赶回到冬窝子,主要靠饲料和青储的草料喂养,每年如此循环往复。
冬窝子是牧民们每年待的时间最长的地方,牛羊在这里也是以圈养为主,所以也是搭建定居点的自然选择,牧民们几十年前就在这盖起了固定的房子,同时这里也是村委会、小卖部的所在地,最近几年政府还出资在村中心给大家修建了篮球场和文化广场,看起来和内地的村庄无异。



村里一共有十几户人家,散落在公路旁边的草原丘陵上,家家户户都是自建的平房,院子外建了牛羊的圈。村后的山坡上,是大家储存起来用作燃料的牛粪,堆得像小长城一样,山坡边上还有一座玛尼房,里面没有僧人,村里的爷爷奶奶们会经常过去转经。因为甘南海拔不算高,之前大家也会在冬窝子种一些青稞用做冬天牲畜的饲料,所以开垦了一些田地,但因为气候寒冷产量低,每亩地只能打三四百斤粮,最近几年买饲料也更容易了,算下来比自己种还实惠些,于是地基本都不怎么种了。



我到普布家的时间很不赶巧,本来是准备到家里之后跟着转场一起去秋窝子放牧,结果在我到的前一天村里临时通知大家去秋窝子,在我到的前一天赶着牛羊已经走了。我只好先在村里和不放牧的老人们住两天,等牧场里有人临时回家再把我带上去。
普布家是一个大家庭,上面太奶奶还健在,九十多岁了,太奶奶以下是普布的爷爷奶奶,爷爷和奶奶一共有三个儿子。
大儿子就是普布的爸爸,没太上过学,但是是个放牧的好手,据说6岁开始放牧,10岁时就能自己去找回丢失的牛羊了,如今放牧的同时还担任村小队的队长。家里有两个孩子,大儿子在拉萨读大学,小儿子就是普布,在家里帮着放牧。
二儿子早年在果洛僧人办的学校里读过七年书,算是有一些文化,主要也在家里做放牧和挖虫草之类的活,前不久刚跟着同村的人一起去了江苏工厂里打工,二儿媳在县城里打工。家里有三个女儿,大女儿9岁,在乡里的小学读三年级,另外两个女儿一个两岁一个三岁,现在都在爷爷奶奶这里照顾着。
三儿子是文化水平最高的一个,之前在拉萨一直读到了研究生,本来准备在拉萨做公务员,但爷爷奶奶不愿儿子离的太远,就给叫了回来。回来一开始没什么好的工作机会,曾经在草原上放了一年牧,后来终于在甘南州首府一所学校里找到了实习教师的岗位,后面慢慢转正,生活才算走上了正轨,去年刚刚有了一个小女儿。
家里因为老三已经在外读书又有了正式的工作,因此经济上独立出去,其他人还没有分家,大家有活一起干,钱也都放在一起,现在由老大负责分配管理。因为老二两口子都在外打工,所以今年牛羊主要由老大夫妻和普布负责。爷爷奶奶年纪大了不再去牧场,留在村里照顾太奶奶和两个孙女。




三
藏区牧民们一般只有上过学的才懂汉语,因为老人的时代教育还没普及,小孩子又太小,所以家里基本都不会汉语,只有爷爷因为之前和隔壁临夏的回族人做过些牛羊上的买卖,会说一点甘肃口音浓厚的汉话,勉强可以简单交流。
住进去那天,爷爷问了我是哪里人之后,对东北的遥远做了感叹,也对我老家的农牧业问题非常感兴趣,问我你们那里种什么,一亩地一年可以打多少斤粮食,养不养什么牲畜。我一一回答之后,爷爷又问我是什么民族,我说满族,因为爷爷之前只跟汉族还有隔壁临夏的回族人打过交道,于是我的民族又引起了他的极大好奇。
“哦呀(藏语是/好的意思),你们的民族是叫满族哦”,“就是”
“不是汉族?”,“嗯,不是汉族”
“也不是回族?”,“嗯,不是回族”
“是满族哦”,“就是,满族”
“哦呀,得好的嘛”
爷爷除了没见过其他民族的人,对赚钱的方式也只了解几种,我问爷爷放牧赚钱辛不辛苦,爷爷说虽然辛苦,但是怎样挣钱好像都比较辛苦:“现在挣钱么,要么是读书去公家了最好,没有读书,要么学个开车当司机赚钱,要么工地上干活能赚钱,再就是放牛羊赚点钱了”。
爷爷奶奶和太奶奶、两个小孩一起住在房子最东边的屋子里,把中间最大也是新装修的豪华堂屋给我住,这里的屋子里都会有一座火炉,烧着牛粪的炉火整天不灭,用来烧开水、做饭,同时取暖。平日家里的饮食很简单,早上中午都是简单吃一点馍馍,配上酥油和曲拉(酸奶疙瘩做的颗粒),晚上吃的稍微正式一点,一般会做一锅煮面片。


老人们平时话不多,但是招待客人特别热情,每天一见到我就会善意的笑,总是招呼我进屋去吃东西,一会儿拿出八宝茶,一会儿又问我吃不吃糌粑,在我临近去牧场的那天还专门煮了一大盆牛羊肉。这似乎是一种游牧民族的传统,十年前我在西北各地背包旅行的时候,偶然进到不认识的牧民人家里,不管是藏族、蒙古族还是哈萨克族,也都会受到各种食物的热情接待。在原始的游牧生活里,外来人对牧民来说是新鲜的事物,也是缓解寂寞和获取外面信息的交流机会,所以自然养成了热情好客的民族传统,如今虽说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这个传统依然被保留了下来。



平日里爷爷奶奶要干的活不多,除了家里有几只生病无法放出去的牛羊随手照顾下,偶尔铲铲牛粪,大部分时间就是在家里带带孩子,去玛尼房转转经,或者在村里和其他老人们一起坐在田埂上晒太阳聊天。
藏区牧民人家里的男女地位比较明确,男性一般只负责对外的生意和放牧之类的体力活,而做饭、洗衣、照顾孩子以及喂养牛羊之类的家里的活计只能女人来做,这一点在普布家也表现的特别明显。每天吃饭的时候,奶奶都要负责做饭、盛饭,还要喂两个小孙女吃饭,而爷爷每吃完一碗面片之后只要把碗放在桌子上,奶奶就会从另一边放下孙女们专门走过来再盛,我几次吃完想要自己盛,也都被奶奶眼疾手快的把碗抢走,似乎这不是我应该做的活计。
后来我去牧场后,做饭之类的活也都是普布的阿妈在做,有一次我给普布看我在西藏时拍的照片,看到一张男性在挤牛奶的照片,普布不光表示了震惊,还把照片拿给阿爸阿妈看,一家人都很惊讶的笑。普布说这个活在这里只有女人会干,“也就是在西藏,那边的男人很娘什么都做,我们这里男人根本不会干这个活”。
在藏区内部,藏族人根据地域和文化也分成几个细分部分,一般会粗略的分成卫藏、康巴、安多三种,卫藏以拉萨周边和日喀则等地为主(内部又分前藏-拉萨周边,后藏-日喀则、阿里等),康巴人集中在云南、四川、青海玉树,还有藏东的昌都等地,安多人则是青海、甘肃藏区还有西藏的那曲周边。
三大地区的人相互语言文化和性格上都会有些不同,大概类似于内地的江浙人、广东人、东北人的差异,所以在藏区内部也会有和内地一样的地域歧视和鄙视链。一般会认为康巴的人身材健壮、骁勇善战,同时性子也会直爽粗莽些;安多人的印象是实在、勤奋,有时显得有些老实;而卫藏因为长期以来是藏区的文化中心,所以文化水平以及宗教信仰的程度都会高一点,但也会被其他藏区的人认为是只会耍嘴皮子,心眼多不实在,普布说的“西藏男人都很娘”,也是对卫藏人的一种经典印象。
四
我住进家里的第二天,爷爷要去乡里照看正在上小学的孙女,因为他一走家里就没人会说汉语了,所以爷爷不放心的嘱咐了我半天,告诉白天可以去哪几片山坡浪(玩),村里的铺子(小卖部)在哪里,怕我待的不自然还专门说“你看我们这里的,你东北的,我们都遇不到的,现在遇到了,得好得很嘛”,爷爷想说的是相遇不易的缘分,只是汉语水平不行,用了这样有点好笑的通俗表达。
本来以为我要在村里和不会汉语的家人们一起百无聊赖的待几天,结果幸运的是普布当天从牧区出来到县城去参加同学的婚礼,路过家里,于是我们约定第二天早上他回来的时候把我带进牧场。
和爷爷奶奶们的传统朴素不同,普布是明显活泼好动的年轻人的样子,衣着时尚,耳朵上戴了两个黑色的圆形耳钉。一见面除了问我的家乡和过往经历外,就问我是不是富二代,喜欢玩什么游戏,爱不爱去酒吧。普布和大部分牧区的年轻人一样,喜欢喝酒、唱歌、打游戏,喜欢去酒吧、网吧玩,当天晚上他去县城参加婚礼时和朋友们转场了两家酒吧,最后只睡了三个小时。
第二天一早,我坐上宿醉的普布的皮卡车。我们从冬窝子出发,先在公路上开大概半个小时,然后转向草原里颠簸的土路再开大概20分钟,之后下车背上包步行大概40分钟,就到了普布家的秋窝子。




这里说是普布家的秋窝子,但其实秋窝子并不只属于普布一家,而是他们村的集体草场。其实在藏区的传统历史上,草场大部分是以较大的部落为单位集体拥有,那时候牧民们可以在同部落甚至同民族所属的草场上广泛游牧。不过建国后根据政府的统一组织安排,草场开始按照牧业生产队(改革开放后改名为村集体)为单位划分了边界,在青海等地更是划分到了具体的人家和个人头上,类似内地的包产到户。这样统一划分的草场更便于管理,减少矛盾,但同时因为牛羊只能在固定区域反复啃食,也成了草场退化的原因之一。
在普布家这边,每年的放牧时间由村里统一安排,到达草场后通过抽签划分具体每家的地盘,牛羊只能在自己家被划分出的地方放,一旦越界,如果是相熟的人家还好,如果是不认识的人家则会被根据过界牛羊的数量要钱。

普布家一共有一百多头牦牛,三百多只羊,在附近牧区算是相对较多的,据普布说家里之前有六百多只羊,前两年因为草场保护的原因,村里给大家定了牛羊数量的上限,于是一下子卖了三百多只(对这个政策大家都表示非常理解,“毕竟牛羊多了把草吃没了,以后就没得放了嘛”)。现在牛羊的市价大概是一头牦牛一万多块,羊在一千到一千五左右,我按照价格算了普布家牛羊的价格,说这些大概能值一两百万。但普布说不是这样算的,“如果都卖了不就没事做没钱赚了嘛”。
对于牧民们来说,牛羊一般不会被当作一个财富系统来评估价值,而是要当成一个生产系统,看每年牛羊能够创造的具体价值。放牧一般都是靠卖牛羊赚钱(多年前也有卖羊绒的,但最近一些年来收购的人少了,这项收入就没有了),以普布家的羊群规模,每年大概能生100-150只羊羔,春天出生的羊羔放到秋天就可以售卖;牦牛则是要养到四五岁才能卖钱,一般每年能有十只牛犊出生,但去除意外死亡的损耗,平均每年能卖的也就是六七头。综合算下来,放牧的年收入大概在二十多万。
这20多万并不是纯利润,每年冬天牛羊在冬窝子的时候,购买饲料的成本大概需要5万块钱,另外羊群的品种也是需要不断改良的,不然生育能力会慢慢下降,体型也会难看导致不好卖,所以要经常从外面买些品种比较好的种羊过来。一般花色好看,羊脸比较粗糙容易掉毛的就是生育能力最好的种羊,最好的种羊据说可以卖到5-7万块钱一只,普布给我指了几只家里买的种羊,3000-10000块钱不等,每年购买种羊也会花上几万块钱,所以算下来放牧的实际利润大概在十几万块钱。
我跟普布阿爸说,这个收入在当地也算不错,阿爸说看起来不错,但是家里人口多,也就是个够生活,“所以普布的二叔家才要外出打工赚钱嘛”。其实以他们家日常生活的用度来说,这些钱已经绝对足够了,牧民们的吃穿一般都非常朴素节俭,其实花不了几个钱,但他们对一些方面的消费却异常大方,比如家里一般都会买不只一辆汽车,而且偏向于好车,年轻人会比较喜欢好的手机,到酒吧花钱也是毫不吝啬,再加上家里还有学生在上大学,所以确实也就是够生活的水平。
其实牧民们把牛羊当作纯粹的生产体系也是现代化生活影响之后的结果,在藏区的传统里,大家并不会养太多牛羊,而是够每年的吃穿就好,受到佛教信仰的影响,也一直有惜杀惜售的传统,牛羊除了被作为一种商品外,更多的其实会当成一种陪伴或家里的成员。但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来各地都以牧民人均所得和GDP产值的数字为目标,鼓励大家多养牛羊并更多的进行商品化交易成了基层干部的一项重要工作,加上新时代牧民们能够接触到的城市生活和琳琅满目的商品更多,牛羊的数量最大化和商品化才成了大家的新追求。大家看待牛羊的方式由此慢慢转变,而数量的增多也成了草场退化的另一原因。


五
放牧的时候,我们是住在牧场上临时搭建的帐篷里,普布家的帐篷不大,内部大概十几个平方,中间升起一座炉子,地上用木板搭起两张贴地的床铺,床的旁边摆了桌椅厨具和太阳能发电机的蓄电池,另外新生下来的小牛犊因为怕冷也要拴在屋里照顾,所以小屋显得比较拥挤。帐篷外面用铁丝搭起了一个大围栏,是牛羊的圈,旁边还养了两只很凶的藏狗,既防生人,夜晚也能防狼。


放牧的生活简单又规律,每天早上6点起床,简单吃一点酥油和馍馍,六点半左右趁着日出把牛羊赶出去,晚上七八点钟日落前再把牛羊赶回来。白天抽空会回帐篷简单吃点东西,晚上牛羊归圈后,到九点多才正式吃一餐饭,说是正式,往往也就是泡个方便面,偶尔会做一顿面片。

牛羊一般都很有群体意识,活动也会在一起,所以放牛羊的活并不难,主要任务就是每天把它们赶到指定的区域,然后控制着它们不要跑到别人家的草场上,也不要和别家的牛羊混起来就好。因为牛群和羊群的行进速度不一样,没法在一起放,所以如果一家里同时养了牛羊,就至少需要两个人来管,我在的几天,一直是阿妈管牛群,我和普布管羊群。
在放羊的时候,不能直接从羊群背后往前赶,这样一群羊会被冲散到两侧,正确的做法是在它们的背后走半圆形的路线驱赶,羊群就会渐渐往指定的方向走。驱赶他们的方式一般是用喊声,偶尔也会捡起一块牛粪假装打它们,实际上会扔在它们旁边,用声音吓唬着羊群赶紧走。赶牛和赶羊的方法基本一样,不过细节上会有一点区别,比如赶羊的喊声一般是“kui!”,“chi!”,赶牛则是“gagrlu”!(让牛回退),si(口哨音,往前赶),不过我也听过其他牧民喊过别的声音,这也许是普布家的专属用语。



牛羊的习性也不太一样,晴天的时候一般羊比较老实,牦牛的身上容易热,性格暴躁不太好管。阴雨天的时候牛比较老实,但是羊群爱到处跑。另外如果一片地方草很茂盛的话,牛就会比较老实好管,呆在一片静静吃,羊则是草越好越不好管,觉得哪都有特别新鲜的草,所以到处跑。
当然,大部分时候管理牛羊还是比较容易的,一般每隔一小时左右把分散的羊群赶的归拢一点就好,其他时间基本都可以躺在草原上闲着。在以前,放牛羊最需要忍受的主要是孤独和寂寞,不过如今有了手机,大家基本上都会通过刷剧和抖音快手来打发时间。这里总有很多看起来很近的云朵,形状也变幻莫测,被阳光照射的影子落在草原上,每天看着这些快速变换的光影,也是一处不错的风景。


家里的羊有个别几只身上挂了经幡,普布说这是放生羊,这样的羊不能杀也不能卖,只能养到自然老死,一般是寺里的活佛来说了之后,就会选择一两只作为放生羊,选的时候会选择纯色或者花色很好看的那种,这也算是颜值能救命的例证了。另外有些羊耳朵上会打上一个黄色圆圈,一开始我以为是防疫的检疫标识,后来问普布知道不是,是买了保险的标识,一只牛羊的保险大概是八块钱一年,如果羊死了可以赔500块钱,牦牛可以赔3000。普布家去年没有上保险,结果意外死了十几头牦牛,不是撞山了就是掉河里了,损失惨重,家里去找了拉卜楞寺的活佛问,活佛说家里有个东西不干净,拿出去扔了之后才没再出事,于是今年给大部分牛羊都上了保险。
每天放羊的空闲,我都会和普布一起聊天开玩笑,也了解了他的经历。普布从小就“不像哥哥那样爱学习”,不过也读到了高中,高三的时候觉得读书很累,压力也特别大,正好赶上学校里来了兰州的一些民办专科学校的宣传,说是不用高考就可以就读,将来也能安排好工作,尤其还会对藏族学生专门优待。因为对这类学校的信息了解不多,家里人也都不太懂,听起来觉得还不错,普布于是放弃了高考,到兰州读书。
结果入学了才发现,这所学校根本就是家骗子公司,美其名曰的实习就是把学生们都送到工厂里免费打工,听学长说毕业分配的也是根本不用读书就可以去打工的工厂。学校的学费每年高达一万二,而且学校里管理的非常不人性,去之前说好的优待藏族学生,结果在学校里穿藏袍都被禁止。于是普布读了一年就辍学回家了。前面也试着到江苏的工厂里打工,结果不巧正好遇到了疫情赶紧飞回家来,想着先在家放一段时间牧,后面再看有没有出去的机会。对于当年的选择,普布有时也会后悔,“当时要是试着高考一下,我可能也能考上个市专,说不定现在就不一样了”。
除了放牧的生活方式以外,普布这一代的藏区年轻人和内地的年轻人没有太多不同。他每天刷手机,跟我聊的都是我也看到了的时事热点,同时也喜欢玩王者荣耀和吃鸡。我在的几天他还在刷一部律政主题的剧,我问他是不是因为哥哥的原因对法律感兴趣(普布的哥哥在拉萨读法律),普布开玩笑着说不是,“这个剧里也有爱情戏的,很多恋爱的套路,我要赶紧全部刷完,把里面的恋爱套路都学会”。


草原上放牧的大部分都是年纪比较大的叔叔阿姨们,像普布这样的年轻人其实很少,所以附近的牧民们有关于手机使用之类的问题都会来找他。有一天下午一个大叔骑着马匆匆赶来,和普布用藏语交流了一会儿,然后两个人就躺在地上开始鼓捣手机。我也跟着趴下看了一会儿,原来大叔的女儿正在首府的第三中学读书,老师要用钉钉给大家开家长会,所以大叔过来是问操作钉钉的问题。
我也跟着围观了一会儿线上家长会,老师是外地的汉族人,而大部分的家长都听不懂汉话,所以老师找了个藏族学生当小助手,老师讲一句,学生用藏语翻译一句,也算是这里教育的一个特色。家长会的主题一个是公布期中考试的成绩排名,还有就是即将到来的月假的一些安全注意事项,内容本身没什么特点,但我们三个人躺在无比原始的草原深处里,用着我曾经在城市里做互联网产品时每天开会使用的钉钉,开一场线上双语会议,总是让人感觉恍惚又迷幻。

六
有一天我们正躺在草原上玩手机,普布突然对着微信嘿嘿的笑,原来是一个同学要给他介绍对象,普布担心人家不愿意,同学很逗的开玩笑:“你就直接拿一万块钱给她,再买个DR钻戒做礼物,一下就搞定了”。我问普布愿不愿意,普布说不行。
“我现在谈恋爱都只是短时间谈一下就结束了,也不会成的,哪能上来就拿这么多钱”
“为什么不能成?”
“我是牧区的,现在的姑娘都不愿意嫁到牧区来”。



普布说的没错,现在的年轻人都向往城市的灯红酒绿和丰富的娱乐生活,因此更愿意到外面去打工,即使是牧区里出生长大的姑娘也倾向于嫁到城里去,不愿再放牧了。草原个体牧业如今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正在消失过程中的行业。而能让这个行业消失的不只是年轻人不愿放牧这一个原因,还有国家的退牧还草政策。因为草场退化,当地政府这几年正在酝酿着要推行禁止放牧的政策,把牧民们都搬到200公里外的兰州新区去。
其实我本来以为会把大家搬迁到县城去,相对于以汉族为主体的兰州,这里的居民以藏族为主,大家语言相通文化一致,也更容易转行从事其他行业。但搬到兰州新区,政府背后的考虑其实也有缘由,十年前我在兰州的时候,就看到铺天盖地的关于国家批复兰州新区作为全国第五个国家级新区的宣传,政府后面几年作为重点项目投入重金卖力的开发建设,不过因为种种原因,新区的发展似乎很不顺利,长期以来都被冠以“西北鬼城”的名号,直到今天还是不温不火。牧民退牧搬迁,正好是充实新区人气看起来一举两得的好办法。
但这样的搬迁政策,唯一忽略的就是被搬迁的牧民们本身的主体性,兰州对于他们来说是语言不通人生地不熟的城市,对于过去的生活他们都充满了迷茫。普布说“草场退化的话,我们少养一点牛羊就好了,不知道为什么一点都不让养了”。爷爷说“我们到兰州去,语言也不会说,没有事情做了嘛”,“那国家会给你草场补贴的钱嘛”,“一开始几年能给,后面要是不给了怎么办?”
除了经济上的担心外,生活方式的骤然变化也是很多人担心的事情,普布有一次陪生病的阿爸到兰州看病,在医院里住了八天,那八天阿爸一直是比较沉闷压抑的状态,结束之后一回到草原,阿爸像是突然醒过来了一样,“眼睛像是突然有了神,一会儿看看他的牛,一会儿看看他的羊,特别兴奋”。很难想象,后面阿爸如果被困在水泥道路旁一间局促的楼房公寓里,还会不会像在草原上一样神采奕奕。




在这次来甘南牧区前大概两个月,我到过青海格尔木市郊区的长江源村和曲麻莱村,这里是长江源头和黄河源头退牧还草的搬迁安置地。村里修建的都很漂亮,居民们住在政府统一修好的公寓楼内,每个月都能收到国家给的草场补贴。但每次我走近村里茶馆的时候,这里总是聚集着一群整日打麻将和台球的年轻人,他们基本都靠着补贴生活,似乎都过上了如拆迁户一样的生活。
但如果说拆迁户是通过市场手段获得了巨额的收益,那么这里的人们则是在国家财政上从一个生产部门直接变成了支出部门。问起对搬迁政策的印象,大部分人都是一片好评,但同村受过教育又见过些市面的人则给我讲述了不一样的故事。搬迁之后的前两年,大家刚卖了牛羊手里有不少钱,那时候格尔木专门为村里开通了一条公交路线,但发现没人坐车,大家出门不管多远都要打车,后来就变成了家家户户都要买车,而且都要买豪车,你是路虎我是大众就会特别没面子,再到后来,传销组织又开始轮番光顾。很多人在这个过程里把牛羊的钱花完了,每个月钱不够了,就开始互相借贷,用发补贴的工资卡作为抵押。
对于他们而言,格尔木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语言存在障碍的城市,在这里找一份事情做的难度要远远高于当地人,所以也就干脆靠国家养着生活。生活方式的骤然变化也改变了大家的观念,追求物欲、攀比成了常态,而千百年来和草原互动得来的一套牧区文化,则几乎是完全的消失了。
草场的退化除了全球变暖牧区干旱之外,本身就有牧区划分和鼓励商品化的激进政策的原因,如今再激进的退牧还草,总有一种和当年激进计划生育如今又拼命鼓励生育政策类似的感觉。诚然,牧区生活方式和文化的消失也许本身就是个难以避免的必然趋势,这世界上的绝大部分文明也本就在被西方工业文明以摧枯拉朽之势影响和改变着。但如果我们能让过程发生的更自然一些,先做一些牲畜数量上的限制,等牧区的年轻人们不再放牧,老人们年纪渐大,再靠他们的主动性一点点用市场收购的手段收回草场,或是把他们安置在语言文化更相近的地方,对他们来说,会不会更便于找到新的生计,从而成为一个有自我价值意识的人呢?


七
过去我遇到和听到过很多人会把藏区想象的无比原始淳朴,包括一些来过的游客也会故意加以渲染,好像这里是未受任何现代化影响,只顾虔诚信仰甚至有些不食人间烟火的神域。也会有些人可能因为在藏区遇到过一些不愉快,提起藏族人时都是“粗鲁、野蛮”之类的词汇,甚至有更不礼貌的会说他们“牦牛一样,啥也不懂”。
但其实他们和我们也没有太大的不同,即使在草原深处的牧区,来自城市的现代化生活也早已深深影响到了这里,只是同时还保留了一部分传统的生活方式。他们有和我们类似的喜怒哀乐,会借用信仰来寻找牛羊出意外的原因,同时也会找保险公司来解决意外带来的损失;他们对远方来的客人毫不保留的热情接待,也会精打细算每年牛羊买卖的收益和成本;他们穿着传统的藏袍用古老的方法放牧,也通过抖音和快手了解了城市里的一切;他们在毫无人工建设痕迹的草原深处生活,也会每天在微信甚至钉钉上活跃着。


列维-斯特劳斯在《忧郁的热带》里说,“我们的社会在面对可能会同化/毁灭掉的所谓「弱势文明」的时候,就会假装他们具有某种高贵的性质,而当他们侵犯到我们的时候,却又对他们充满恐惧和厌恶”。我的一个朋友总结的要更加直观一些,他说我们看待藏区人民的时候经常会有一种“神猴二相”的误区,要么把他们当成不食人间烟火的神,要么把他们当成野蛮未开化的猴子,但对于他们作为普通人日常生活里的真正细节却总是视若无睹。
我们对他们的这种倾向于极端的想象,其实根本上就是源于这样一种视角的傲慢,那些总是倾向于走极端的政策,大概也是因为对他们生活和文化本身的细节缺乏尊重和了解。也许只有用平视的视角,不带傲慢色彩的把他们也当作普通人去深入的了解和相处,才是理解一种文明真正正确的态度吧。

八
原本准备在草原上住上至少半个月,但普布一家对我的热情总让我觉得不好意思,为了给我腾床他们自己住的很挤,原本餐食简单,但因为我来了要专门做饭,下雨天怕我太冷会提前把牛羊赶回圈,感动之余,也让我觉得自己在草原上的每一天都是在麻烦人家,于是只住了一周多就出来了。
文中写到的是草原上这一周多的所见所闻,以及在青海海西州对当地人的观察和谈话,同时也参考了中央民族大学刘源博士在2004年调查长江源头文化生存与生态保护的博士论文的一些思路。因为学识和了解有限,不敢确定自己的观点和思考是正确的,但至少都是真实的感受,希望能够帮助大家了解牧区真实生活的同时,也能提供一些思考和灵感。
感谢你读到这里。
2022年6月于四川都江堰
小木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陪诊师手记:那些徘徊在医院迷宫里的人 (4人喜欢)
- 当我们谈辞职时我们在谈什么 (4人喜欢)
- 大厂辞职后,我在玉溪农场采蓝莓(下) (2人喜欢)
- 大厂辞职后,我在玉溪农场采蓝莓(上) (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