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解读 | 《不同来源桑黄菌丝体多糖的结构及功能差异比较》
出版日期:2024年
论文作者:李季
桑黄,作为传统药用真菌,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其富含的多糖类物质,是发挥免疫调节、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的关键成分。然而,目前对于桑黄多糖的研究多集中于单一品种,缺乏对不同来源桑黄多糖的系统比较。本研究通过对不同品种桑黄菌丝体多糖的分离提取、结构鉴定及功能分析,为桑黄菌株资源的评价及其产业化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研究背景
桑黄孔菌属(Sanghuangporus)包含多种具有药用价值的真菌,不同种类的桑黄在形态、生长环境及活性成分上存在差异。多糖作为桑黄中的主要活性物质,其结构和功能受桑黄种类、培养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深入研究不同来源桑黄多糖的结构与功能差异,有助于全面了解桑黄的活性物质基础,为优良种质资源的挖掘和益生食品的开发提供支持。
研究方法
菌种收集与鉴定:收集来自不同地区的桑黄子实体和菌丝体,通过组织分离法进行纯化培养,并利用ITS和nLSU序列联合分析进行菌种鉴定。

多糖提取与纯化: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桑黄菌丝体多糖,经离子交换色谱和凝胶色谱进一步纯化,得到中性糖和酸性糖组分。

结构鉴定:运用多种波谱分析技术,对桑黄多糖的分子量、单糖组成、官能团等结构特征进行解析。
体外粪便发酵实验:探究不同桑黄多糖组分对大鼠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分析其益生活性。

研究结果
菌种鉴定:通过对5株桑黄类真菌的ITS和nLSU序列联合分析,确定其中4株为桑黄孔菌属,分别鉴定为桑树桑黄(S.sanghuang)、栎树桑黄(S.quercicola)和杨树桑黄(S.vaninii),另有1株为粗毛纤孔菌(I.hispidus)。

多糖提取与纯化:不同桑黄菌株的多糖提取得率存在显著差异,杨树桑黄SVH的多糖得率最高(7.16%),而山西桑树桑黄SSS的多糖得率最低(3.56%)。经离子交换色谱和凝胶色谱纯化后,得到各桑黄多糖的中性糖和酸性糖组分。

结构鉴定:
分子量及构象:中性糖组分的分子量和均方根偏转半径整体小于酸性糖组分。单糖组成方面,不同桑黄的中性糖组分间差异较小,均以葡萄糖为主要单糖;酸性糖组分的单糖组成更为复杂,且同种桑黄的中、酸性糖组分推测构型一致。
单糖组成:不同桑黄多糖组分的单糖组成存在差异,如桑树桑黄酸性糖组分SSSAP和SSZAP的单糖组成及摩尔比相似度较高,而杨树桑黄SVHAP和栎树桑黄SQHAP的单糖组成及摩尔比差异较大。

构型分析:同种桑黄的中、酸性糖组分推测构型一致,如SSSNP、SSSAP、SSZNP和SSZAP推测为α构型,而SVHNP、SVHAP、SQHNP和SQHAP推测为β构型。

体外粪便发酵实验:

pH变化:各多糖组分均能被肠道微生物利用产酸,导致发酵过程中培养基pH下降,其中中性糖处理组pH值下降最快且幅度更大。
肠道菌群影响:16S rDNA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不同多糖组分对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具有显著影响。酸性糖组分能更好地维持和改善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在属水平上,中性糖组分可显著提高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等益生菌的丰度,而酸性糖组分能更有效地提高肠道微生物群落产短链脂肪酸的能力,特别是桑树桑黄酸性糖组分SSSAP和SSZAP在这方面表现出更好的潜力。
结论
本研究系统比较了不同来源桑黄菌丝体多糖的结构及功能差异,为桑黄菌株资源的评价及其产业化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的桑黄多糖在结构和功能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为筛选优良种质资源、开发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桑黄产品提供了科学指导。未来的研究可进一步探索桑黄多糖的作用机制,深入挖掘其在医药、食品等领域的应用潜力。
通过对不同来源桑黄菌丝体多糖的系统研究,不仅丰富了对桑黄多糖结构与功能的认识,还为桑黄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不同桑黄多糖的独特性质为其在多个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可能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开发。
★ 本文章由千济方桑黄医学研究院整理,仅供学术交流,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