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小子冒死采药救父,竟得神仙相助改变命运!
青竹镇的晨雾还未散尽,石板路上就传来 “嗒嗒” 的脚步声。十六岁的李阿福背着比他人还高的竹篓,竹篓里新砍的竹子在晨风中相互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他赤着的双脚踩过潮湿的石板,溅起小小的水花,裤腿上还沾着昨夜露水打湿的草屑。
“阿福又去砍竹子啦?” 街角卖豆腐脑的王婆掀开热气腾腾的木桶盖,白雾瞬间模糊了她眼角的皱纹,“你爹的药汤可等着这些宝贝呢!”
李阿福停下脚步,露出一个略显疲惫的笑容:“是啊,王婆。今早露水重,竹子脆生,编出来的物件结实。” 他摸了摸腰间磨得发亮的柴刀,那是父亲传给他的,刀身上还刻着 “福” 字。
自从母亲五年前病逝,父亲的身体就一日不如一日。每天天不亮,李阿福就要去后山砍竹子,编些竹篮、竹筐拿到集市上卖,换来的钱勉强够父子俩买药和糊口。街坊邻居们看着这对孤儿寡父可怜,常常送些自家种的蔬菜、腌的咸菜过来。

“拿着,这是刚磨的豆浆。” 豆腐西施秀娘不知何时从摊位后闪出来,鬓角还沾着豆沫,“给伯父补补身子。” 她将温热的陶壶塞进李阿福手里,转身跑回摊位时,围裙上的豆香混着晨雾,飘散在空气中。
李阿福望着陶壶,眼眶微微发热。这些年,多亏了镇上人的帮衬。张家婶子教他腌菜,赵家大哥手把手教他编竹器,刘老板的竹器店还时不时让他拿些成品去寄卖。想到这里,他加快脚步往家走,远远就看见父亲佝偻着背,正倚在竹门旁咳嗽。
“爹,快进屋喝豆浆!” 李阿福扶着父亲在竹椅上坐下,看着老人布满皱纹的手颤巍巍地接过陶壶。“阿福,别再想着去青崖山了,那地方太危险......” 父亲话没说完,又剧烈地咳嗽起来,浑浊的泪水顺着脸颊滑落。
青崖山,是镇西最凶险的地方。那里常年云雾缭绕,悬崖峭壁上生长着一种名叫 “还魂草” 的珍贵药材,传说能治百病。可自从三年前有个猎户摔死在那里后,再也没人敢去。而郎中说,只有这 “还魂草”,才能治好父亲的肺痨。
深夜,月光透过竹窗的缝隙洒在李阿福脸上。他躺在床上,听着父亲在隔壁房间此起彼伏的咳嗽声,心如刀绞。月光下,父亲那日益消瘦的身影在墙上投下一道单薄的影子,仿佛随时都会消散。李阿福握紧了拳头,悄悄起身,摸黑将绳索、干粮塞进竹篓,又把父亲的柴刀别在腰间。鸡叫头遍时,他已经踏上了通往青崖山的小路。
山路越走越陡,露水打湿的石板路滑得像抹了油。李阿福小心翼翼地贴着山壁挪动,手心全是汗。突然,头顶传来 “咔嚓” 一声脆响,他本能地向前扑倒 —— 一块磨盘大的石头擦着后背滚落山谷,在崖壁上撞出一串火星。

“呼......” 李阿福趴在地上,大口喘着粗气,心脏几乎要跳出嗓子眼。他抬头望去,前方断崖拦住了去路。传说中的 “还魂草” 就在对面峭壁上,泛着幽幽的紫光,可中间隔着十丈深渊,连飞鸟都难以逾越。
“难道真的没办法了吗......” 李阿福望着云雾缭绕的山谷,想起父亲苍白的脸,眼眶不禁湿润。就在这时,一阵清风拂过,带来阵阵松涛声。他抬头,竟看见一位白胡子老樵夫正背着柴从旁边走过,脚步轻盈得像是踏在云端。
“老人家,请问......” 李阿福话未说完,老樵夫已消失在雾气中,只留下一块刻着箭头的青石,箭头指向右侧一条隐蔽的藤蔓小路。那藤蔓上还挂着晶莹的露珠,在月光下闪烁,仿佛是指引他的明灯。
李阿福顺着藤蔓攀爬,锋利的藤刺划破了他的手掌,鲜血一滴滴落在泥土里。也不知过了多久,当第一缕阳光刺破云层时,他终于看到了那株泛着紫光的 “还魂草”。草药的根部深深扎在岩石缝隙中,周围环绕着五彩的蝴蝶,仿佛在守护着这份珍贵。
当李阿福带着草药回到家时,父亲正发着高烧说胡话。他顾不上休息,立刻生火煎药。药香弥漫在小屋里,街坊邻居们闻讯赶来帮忙。张婶子守着药罐,一边往灶里添柴,一边念叨:“菩萨保佑,阿福平安回来就好。” 赵大哥跑去请郎中,秀娘则端来热粥,一勺一勺喂给昏迷的父亲。
三碗药下肚,父亲终于醒了过来。他看着儿子布满血痕的双手,老泪纵横:“傻孩子,要是你有个三长两短,爹怎么活啊!” 李阿福却笑着说:“爹,只要你能好起来,再难的路我都愿意走。”
经过这场劫难,李阿福的竹编手艺愈发精湛。他编的竹篮不仅轻巧结实,还会在篮沿刻上吉祥的花纹;编的竹椅雕花精致,坐着比太师椅还舒服。镇上竹器店的刘老板看中他的天赋,收他做了学徒。

“阿福这孩子,眼里有活,心里有善。” 刘老板常常这样对伙计们说,“你们看他编竹器,就像在雕琢宝贝,每一根竹篾都透着心思。” 在刘老板的教导下,李阿福学会了更多复杂的工艺,还自创了 “千层编” 技法,编出的竹席细密得连水珠都渗不进去。
这天,竹器店里来了两个特别的客人。一个大腹便便,穿着锦缎,手里摇着折扇,一进门就嚷着:“本老爷要订一百把镶金边的竹扇,三日之内必须送到!” 另一个衣衫褴褛,拄着拐杖,颤巍巍地从怀里掏出一个破竹篮:“小哥,能帮我补补这个吗?家里就剩这一个篮子了......”
李阿福不慌不忙,先给老人搬来竹凳,倒了碗凉茶:“老伯您坐着歇会儿,我这就修。” 他仔细检查竹篮破损处,用竹篾细细编织修补,动作行云流水。一旁的富商见状,冷笑道:“你这小子,倒是会看人下菜碟!先给叫花子修东西,是不是嫌我给的银子少?”
李阿福头也不抬:“这位爷,竹编讲究个用心。修补竹篮虽小,可也要等胶水晾干;您订的金竹扇,更得慢慢打磨才能出精品。” 富商听了,眼中闪过一丝赞赏。
老乞丐修好竹篮后,往李阿福手里塞了块刻着奇怪符文的竹牌,喃喃道:“好孩子,日后若有难处,拿着这个去城西破庙找我。” 说完一瘸一拐地走了,留下满屋子若有若无的檀香。
两年后,李阿福在刘老板的资助下,在镇中心开了自己的竹编作坊。他根据不同顾客的需求,研究出 “因材施艺” 的绝活:给读书先生编的书箱轻便防虫,还特意设计了夹层放笔墨;给农人种地用的竹耙,选用最坚硬的毛竹,手柄处缠上麻绳,握起来又稳又舒服。

作坊的生意越来越好,可李阿福依旧保持着老习惯。每天早早开门,帮街坊修修补补,分文不收。遇到穷苦人家来买竹器,他还会偷偷多塞几个小物件。镇上的人都说,李阿福的竹器不仅结实,还带着一股人情味。
然而,平静的日子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战火打破。北方的军队一路南下,难民如潮水般涌进青竹镇。镇外的大河上,唯一的木桥被炸毁,河对岸的哭喊声日夜不停。李阿福站在河岸,看着湍急的河水,心急如焚。
这时,他摸到怀中那块竹牌,想起老乞丐的话。城西的破庙早已荒草丛生,蛛网密布。李阿福刚一踏入,就见满地竹条自动飞舞,在空中编织成一只巨大的纸鸢。老乞丐不知从哪里冒出来,手中竹杖一点,纸鸢竟化作金光闪闪的渡船,船身刻满神秘的符文。
“去吧,阿福,这是你这些年积下的善缘。” 老乞丐说完,化作一缕青烟消散。李阿福操控着渡船,在河面上往返七次,救出了数百难民。当最后一个孩子被抱上船时,天空突然祥云缭绕,八仙中的铁拐李现身云端。
“李阿福,你孝心感天,善心济世,今可随我上天庭,做那巧匠星君!” 铁拐李的声音回荡在天地间。李阿福回头望向青竹镇,望见了父亲欣慰的笑容,望见了秀娘含泪的双眼,望见了乡亲们挥舞的手臂。他向地面深深一拜,化作一道金光,消失在云海之中。
从此,青竹镇的老人们常指着夜空说,每当月圆之夜,就能看见一位手拿竹篾的星君,在云端编织着人间的善缘。而李阿福的故事,也像他编的竹器一样,结实耐用,代代相传。每当孩子们走过镇中的竹编作坊,仿佛还能听见那 “噼啪” 的竹篾声,诉说着一个关于孝心、善良与奇遇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