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律师|面试记录(一)

非法本找律所实习,真可谓困难重重。起初,觉得通过法考已经是:轻舟已过万重山。可真正通过法考之后才发现,找一家合适的律所进行实习更是难上加难。尤其是像我这样非法本背景、非当地土著,过往工作经历与公检法单位毫不沾边,家庭既无深厚背景,也无人脉资源助力,求职更难。
由于我计划在朝阳或丰台购房,所以投递的律所均集中在朝阳区。一开始我以为会像往常一样,在招聘网站上挂出简历就会收到一大波面试邀请,然而现实却给了我沉重一击:很多律所看到我的消息都不搭理我。
第一天投递时,我满怀期待地向心仪律所投递简历,还精心编辑了打招呼的话语,结果却是“已读不回”,那一刻,说实话,内心着实有些失落。
第二天投递,我更加谨慎,先对律所进行简单背调,再有针对性地投递,可依旧石沉大海。
到了第三天、第四天投递简历时,我调整好了心态。毕竟法考那么难我都挺过来了,怎能轻易放弃?同时,我也认清了现实:过往工作经历与法律行业关联不大,作为北漂第一代,在北京缺乏家庭背景与人脉资源支撑,自身核心竞争力不足,别人不回复也在情理之中。
就这样持续投递一周后,我终于收到了几家律所的面试通知。
一、第 1 家律所面试
◆1.面试岗位:实习律师
◆2.本科工资:无底薪,按案件分成
◆3.案源状态:未知
◆4.何时挂证:5月中旬可挂
◆5.是否缴纳社保:自行承担社保与公积金
◆6.面试地址:海淀
这家律所并非我主动投递后获得的面试机会,而是对方主动联系我沟通。从交流中得知:入职后没有底薪,收入全靠跟所里律师办理案件的分成;若自己有案源,也有固定分成比例,且社保、公积金均需自行承担。
此前从同学处得知,实习律师这一年工资普遍不高,但这种无底薪、纯分成的模式,我还是头一回听说,思量再三,我决定先考虑一下再给答复。
私下里我查阅了大量资料,最终还是决定放弃。原因如下:
其一,作为实习律师,实习这一年首要任务是夯实基础,包括撰写法律文书、进行法律检索、梳理证据、电话沟通、掌握出庭技巧以及整理文书等。我希望先扎实基本功,而非在实习阶段就为案源分心。
其二,我深知,无论是非诉律师还是诉讼律师,最终都要拓展案源,但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重点。若入职一开始就为案源操心,律师基本功恐难扎实。
二、第 2 家律所面试
◆1.面试岗位:实习律师
◆2.本科工资:2.5k
◆3.案源状态:非常充足
◆4.何时挂证:入职即可挂
◆5.是否缴纳社保:缴纳社保,提供住宿
◆6.面试地址:惠新西街
我选择投递这家律所,不仅做了简单背调,还觉得招聘描述真诚。比如明确表示:入职即可挂证;实习律师本科、硕士薪资固定;律所业务繁忙,周末需有一天到岗,但会支付加班费等,基本将求职者关注的问题都清晰列出。
面试约在早上9点,我6:30便起床收拾,7:30出门搭乘地铁。由于是首次以实习律师身份面试,我在地铁上查看了自己准备的《实习律师面试问答》,涵盖自我介绍、为什么转行做律师的原因等内容。看完后发现时间还早,又在裁判文书网搜索即将面试律所的名称,查看其承办的案件。
这家律所离地铁站有些距离,我下了地铁后骑了共享单车前往。到了楼下,说实话,心里有些失望,律所并非是写字楼,而是在一个商住两用的小区。
进入小区上楼找到律所,办公环境着实一般,整体光线昏暗。我提前到达律所门口,按门铃无人应答,便在门口等候。后来前台人员到来,带我上了2楼,原来这房子是复式结构,但楼上环境也不尽如人意,采光依旧不佳。之后,我在会议室等待面试。
原以为在招聘平台上沟通的是HR,到场才发现是S律师。原本我准备了诸多面试回答,还带了iPad,上面存有我此前撰写的法律文书,想以此证明自己的能力,但面试过程中,对方并未涉及这些方面的问题,只是与我平淡地聊天。
后来律所主任碰巧路过,就简历内容问了我一些问题,如我的大学在成都,之前工作是否在北京等,问题都很简单。
我能感觉到S律师对我很满意,整个面试过程,简历与法律专业相关问题都未深究,更像是朋友间的聊天。
S律师提到,律所主任对文书撰写要求严格,因其曾在法院工作。我当即表示没问题,觉得严格的老师能让我更快进步、成长。
中间也提到律所业务繁忙,我回应称,作为律师行业新手,忙点是好事,自己能承受高强度工作。总之,这不像是一场面试,更像是一次相互了解的交流。
面试接近尾声时,S律师让我下班前给她答复,能否来律所上班。当时我内心狂喜,没想到面试如此顺利~!
然而,考虑到一些现实因素(不想入职后因怀孕与律所产生不愉快),我告知S律师,未来1-2年有备孕计划,表示愿意自行缴纳社保并承担生育费用,询问律所是否能接受。最终,下午得到的答复是:律所工作强度大,可能不适合备孕人员,因此我被拒绝啦。
虽然最终未能入职,但我还是要特别感谢S律师给予的这次面试机会!
三、第 3 家律所面试
◆1.面试岗位:实习律师
◆2.本科工资:5-6k
◆3.案源状态:案源不足
◆4.何时挂证:一个月后挂
◆5.是否缴纳社保:缴纳社保与公积金
◆6.面试地址:金台夕照
◆7.面试地址:批量案源
这家律所的面试安排在下午,上午面试结束后,我回家午休,随后前往这家律所。
上午面试时穿的高跟鞋,中午回家发现两只脚都磨出了水泡,所以下午前往面试地点时,我一开始穿着拖鞋,到了面试大厦楼下才换上高跟鞋上楼。
这家律所位于黄金地段,就在“大裤衩”附近。说实话,自从从非诉律所离职后(之前在金融街上班),似乎很久都没在如此繁华的地段办公了,哈哈。
这里的高楼大厦很气派,我在律师群里分享照片,有同学调侃:“繁华地段的高端写字楼,装修豪华的大面积律所,一般都是有追求的律所。”
这家律所面试分两轮。第一轮是HR面试,有两位面试官,主要进行自我介绍,并介绍他们办理案件的流程等。
第二轮是律所主任(老板)面试,并未过多询问简历与专业问题而是随意聊天,过程中旁敲侧击地打听我是否有直系亲属在公检法政府部门工作、人脉资源等情况。
感觉这家律所很缺案源,这一点与我在企查查上查询到的信息一致,该律所代理的案件和客户数量较少。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我上一份工作在上市公司负责企业宣传,所以二面时律所主任希望我在担任实习律师的同时,能承担起律所宣传工作,询问我的意愿,我表示没问题。
实际上,很多律所招聘实习律师,都希望实习生能承担除本职工作之外的任务。因为有些团队领导有个人公众号或者律所虽设有宣传部门,但团队仍需供稿进行宣传。
其实在HR面试环节,听到“批量案源”时,我心里就“咯噔”一下。面试前在网上看到有同学分享:做批量案源学不到太多东西。但本着“来都来了”的原则,我还是礼貌地完成了面试。
这家律所主要业务是不良资产方向,从HR口中侧面了解到,实习律师大多负责私下与当事人和解、调解等工作,即便有诉讼案件,也是批量诉讼,有时还需出差。这与我在裁判文书网上看到的情况相符,该律所相关案件大多以撤诉或私下和解结案,真正能锻炼能力的案子很少。
面试结束后,下午5点多,律所打电话通知我通过了面试,询问我是想节前还是节后上班,我说考虑一下再回复,对方表示可以。之后我们在招聘平台上交换了微信,我添加了HR的微信,但一直未通过好友申请,后来我也就没再关注这家律所了。
三、第 4 家律所面试
◆1.面试岗位:实习律师
◆2.本科工资:6-7k
◆ 3.案源状态:案源不足
◆4.何时挂证:入职即可挂证
◆5.是否缴纳社保:缴纳社保与公积金
◆6.面试地址:团结湖
◆7.面试地址:批量案源
投递这家律所简历后,我其实有些后悔。怎么说呢,主要是对律所名字有些介意。一般来说,律所名称应体现律所整体利益与品牌形象,但这家律所名字带有律所主任名字的谐音,感觉很多时候更像是在宣传个人,而非律所本身。
不过,收到面试邀请后,我犹豫片刻还是接受了。毕竟当下没有更多更好的选择,多参加面试、多了解市场行情,对自己也是一种锻炼。于是,我带着这样的心态前往面试。
之前面试的律所大多需要骑共享单车前往,而这家律所离地铁站很近,好感度瞬间提升。
面试仅一轮,由律师直接面试。面试问题涉及过往工作经历、转行做律师的原因、对律所的看法、对律师行业的理解以及职业规划等。好在这些问题都在我事先准备的《实习律师面试问答》中有反复背诵过,所以回答起来较为轻松。
面试过程中,律师介绍律所获取案源的方式时,我顺口问了一句:“咱们这不是走批量案源吧?”面试律师告知,此次招聘实习律师就是准备深耕批量案源。
这家律所表示面试结果需节后才能给答复,所以我也没抱太大期望,因为作为实习律师,我并不想做批量案源。
说来也巧,面试了几家律所,又遇到了批量案源的情况。面试结束后,我意识到需要重新调整找律所的策略,后续在背调律所时,要重点关注其是否从事批量案源业务。
面试整体感受:
总体而言,面试实习律师与以往工作面试最大的不同在于:问的问题没有那么尖锐。
比如:你是否结婚、是否生育等的问题,我面试的律所没有人问过。
或许律师行业更像个体经营,面试交流氛围平和,大家更像是利益共同体中的合作伙伴,没有那种针锋相对的感觉,能明显感受到真正的尊重。
注释:
[1] 职Q
*特别声明:
本文仅为分享目的,不代表笔者法律意见或对法律的解读,如您需要具体的法律意见,请向相关专业人士寻求法律帮助。
未经许可,请勿擅自转载/加工/篡改!
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