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庸:《你不该回去》,关于回不去的故乡的一次超验阅读

文/李可是一只树懒
有些时候一些传统的文学期刊挺不错的,就比如我在kindle上买的这一期的《十月》,是两部长篇小说的合集,第一部是上期(很久以前)更新的《北上》,第二部就是这部向庸的《你不该回去》了。
其实我起初买电子书的时候,想法很单纯,就想读《北上》,但现在“买一送一”,那就顺手把《你不该回去》给读了。
这部小说的标题起得挺矫情的,《你不该回去》,那我可以同样矫情地回一句:“那我该去哪儿?”
小说以第一视角,“我”来展开叙述,先是一小段“凡尔赛”文学描写,自己在美国开着车,唱着小曲,但又不同于传统“凡尔赛”文学,因为下一秒作者就在公厕里被打劫了,随后就接到自己发小小黑从国内打来的电话, 说他们小时候很久不联系的三人帮中的“大哥”国柱抑郁了,“黑社会大哥”抑郁了,让“我”觉得很不可思议,于是进入了回忆……
展开小说的第二部分,作者开始寻根,回味以前中小学读书的时候,“我”、小黑、国柱是学校里臭名昭著的恶霸,由国柱带头,“无恶不作”,欺负女生、霸凌同学、收缴“保护费”……在这个团伙中,国柱是大哥负责打架,小黑情商高会“公关”,“我”文化成绩最好。
起初这个团伙十分风光,老师同学都拿他们没有任何办法,可无风不起浪,在国柱想教育一个刚转校的“留级生”、让他知道谁是大哥的时候,他发现自己打不过了,即便是勤学苦练也打不过,于是国柱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就崩塌了,“我”开始疏远他,甚至开始不帮他在学业上作弊……
取代国柱在“我“”心里地位的人叫静文,一个姑娘,也是因为一个霸凌事件,俩人才接上头,而“我”那会儿也霸道总裁了一把,壁咚强行抱走。那会儿也正值青春情窦初开年华,后来“我”与静文一起考上了初中,但我因为“英文”老师的“不恰当”教育方式而自闭,最终不与家人交流,一心一意要退学。而静文因为要照顾弟弟,也不得不退学……
后来“我”随父母工作搬迁,离开了初恋静文,重返校园,多年后定居于北京,经常出国。而多年后的小黑因为高情商成了大老板,而只相信蛮力的国柱,只能继续活在自己世界里,干一样亏一样,还好小黑都不离不弃,总是资助他。
这个团伙多年后的“聚会”定在了国柱的家里,一套乡村自建楼,如今的国柱有了些文青气息,一直说些文艺的话,但大多只是为了排遣生活的诸事不顺。“我”本来打算见完面立刻搭上了动车回京,一方面是不愿意回顾以前,一方面是觉得自己已经与国柱和小黑有些格格不入了。但就在要走的前夕,“我”才知道静文嫁给了国柱,最近国柱脾气不好,老是家暴。于是我动摇了,该不该见一见自己的初恋?也该不该劝一劝国柱?
那么问题来了,就回到了书名《你不该回去》。
所以书名是作者告诉书里的“我”不该回京,还是“我”就不该回到国柱这里呢?
这部小说的象征寓意很浓,比如从这个团伙里三个人最后的发展可以看出来,先是靠蛮力征服世界,后来文明“开化”了,蛮力便开始的落寞;市场经济的发展,给了高情商会来事儿人的机会,于是小黑起来了;而身为知识分子的“我”尽管生活还凑合,但只能托腮着看整个世界。
并且小说的最后留下的是一种无奈,因为“我”与国柱早就在儿时疏远后已然是“鸡同鸭讲”,“我”说的他不会听,他说的“我”听不懂。
所以即便是“我”不回去,当着静文的面儿用所谓“知识分子”劝国柱不要抑郁,不要家暴,会有效吗?
这又与劝失足少女从良有什么区别呢?
一个人信了一种东西你让他不信也很难。
其实这部小说大篇幅都放在了回顾自己童年身为欺凌者“帮凶”的时光里,大量的笔墨都放在了对自己童年时光的叙述上,我认为这也是这部小说比较大的问题,显得有点“头重脚轻”。
但话又说回头,正因为“脚”太轻了,所以在小说结尾产生了强烈的矛盾冲突,之前“我”在美国的“凡尔赛”经历、成为首都人的“骄傲”瞬间就可以被撕碎了。
不过说实在话,这部小说总体来说还是比较正能量的,曾经的校园霸凌者,发现已无法使用蛮力与武力再去征服更大的世界,只能抑郁了,也只能在家庭这个某种意义上,用“蛮力”征服的方式(家暴)来耀武扬威(明确一点:家暴是现行法律所禁止的),这也算是坏人终将受到惩罚吧。而让人感到叹息的,也就是“我”作为所谓的知识分子只能隔岸观火,心有余而力不足。
并且小黑作为在社会混得风生水起的老板,并没有被经济环境所腐蚀,还在暗中“供养”自己现已经没落曾经的“大哥”,多少有些“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情义在里边,而主人公的初恋对他的学习是促进作用,并把它从那个三人团伙里挣脱了出来,小说最想表达的乡村与城市的撕裂感只是在最后爆发了出来。
除此之外,尽管小说中所描写的年代离我们距离较远,但仔细一看都是当代教育中仍然凸显的问题,比如校园霸凌、欺凌问题;比如老师流水线式地培养学生、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思维而非学生自身条件来把学生变成一个模样;老师工作与生活的反差,让学生难以接受;孩子因为一点小事儿而遭受委屈,心里过不去那个坎,自闭了,拒绝跟家长沟通……
所以其实小说让我一个90后没有太多乡村生活经历的人读起来,其实蛮亲切的,只不过或许受到近些年国家严打校园霸凌事件的影响,自己有些先入为主地排斥小说前边国柱“三人帮”欺负别人,耀武扬威,称王称霸的部分,这部分的感受有些似乎戴着有色眼镜,所以也就忽略了他们童年时期孩子们的天真活泼感了。
当然,我们也要政治正确,校园霸凌是肯定不对的,也是一定要严打的。
总体而言,这部小说给了我一份意外之喜,因为本不打算读它的,相当于这期《十月》杂志买一送一的,但我个人却更偏爱它,甚至觉得要比茅盾文学奖作品《北上》更能打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