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德州天气晴·W35--噢,其实美国学校也得常加班
最近几周末不是考试就是加班。 上周是 Kinder Round-up,这周又是 International Festival。上周学校summative,细数一下,这个学年确实活动不少:
八月——Meet the Teacher 九月——Hispanic Heritage Event 十月——Literacy Night 十二月——Winter Concert 一月——Lunar New Year 二月——Black History Month Event 四月——Open House for New Families 四月——International Festival Event
几乎每个月都有一个大活动,而且基本都是安排在周末。虽然邮件发送时强调是“鼓励教师志愿参加”,但大家其实都知道,这些是“应参必参”的项目。校长在开学初就会发一份 Staff Handbook,明确写着:如果全年参与学校活动的次数不足,年度评估时这一项的分数会被拉低。
年级组长和校长自然是“全勤选手”,其他老师也需要轮流参与,基本每次活动每个年级组都要派人。中文部一向配合度高,老师们几乎都是按要求参加,从不让学校为难。亚洲背景的老师例如菲律宾老师韩国老师等大多也习惯了配合安排,活动中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许多人印象里美国人讲究生活平衡、自由随性,但实际在学校里,加班这件事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样“自愿”。和国内相比,美国的“加班文化”更偏向“内部驱动”,不会也不能直接强制你留下来,但通过绩效、评价体系和“参与感”这类描述,把责任变得默认和潜在。在中国,加班往往是一则通知下发,临时会议、周末培训监考,个人的安排不被考虑,如果需要请假,还得自己去协调,再一层层通过请假申请。我在以前国内的学校一次周末监考实在有事,受到好些质疑,又找同事陪了许多笑脸才得以请假,印象深刻,困难重重,后面不再请假。
美国学校的加班很多时候注重“出席”和“参与”,在会前会发送一个表格,你需要sign自己的工作,譬如布置活动现场,接待家长,管理表演学生等,只要出现,校长汇跑过来咔嚓给你拍一张照片,算是打卡;走之前,校长会喜欢号召大家一起再拍一张,算是完整参加了活动。而在活动中,或许你在吃雪糕,又或许坐在观众席上看表演,并无人在意。你来了,就默认你有做工作。不过,也是因为参与的老师多,任务轻,大家也觉得压力没有那么大,来了做做事,玩一玩,当一个周末的活动。
在美国学校加班是一种“制度化的志愿”,表面上不强制,但实则有明确的期待和评估标准。它不以“加班”的名字出现,但也期待教师在工作之外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公立学校体系中,这种隐性的责任感贯穿全年,从迎新到送别,年复一年。作为外国教师,我也是在不断理解他们工作逻辑和文化期待中慢慢适应。
不过,在办完学校最后一个大型活动后,大家离开时都感到了松弛。下一站,年度Ceremo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