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上太平山有感

今日是五四青年节。年近八旬可以说与青年节距离很远,不一定要说点什么的。但早上浏览自己公众号,却看到昨天《在香港艺术馆外即兴独舞》有留言,读者的话引我思考。我不喜欢用那么多高调词汇,想起父母也曾是热血青年,不久前,我去到父母相识相爱并肩战斗的香港,有不少感慨来不及写,于是决定借五四青年节说说。 黄格哥:用“五.四”的热烈礼赞八九点钟的太阳!我们无惧白发苍苍,不用排练也照样唱响万家灯火锦绣山河。就算拄着拐,也敢单挑诗与远方!年年的“五.四”在,青春的理想都能实现,一定能实现。只要你有青春无悔的力量,有忆往昔震聋发聩的“科学、民主、反帝反封建”的呐喊,就是青年的初心不忘。不管是策马扬鞭还是AI算法。星辰大海,九天揽月,五洋捉鳖。用青春的热烈就能实现梦想,我们平凡绝不平常。理想的实现就在路上,青春锋芒所向锐不可当,披荆斩棘随时满血复活,续命核能满满正能量。今儿放声歌唱,光芒万丈是青春!
我:你好,青年时代活跃在粤北穷山僻壤的老友,当年阳山文工团的同事!我知道你不再是那个高大的帅小伙,正如我也成了头发斑白肤色暗沉的老妇。几十年风霜改变了我们的容颜,唯有心灵深处的热情依旧燃烧。我喜爱的那首《往日时光》唱道:“……只要想起往日时光/你的眼睛就会发亮/如今我们变了模样/生命依然充满渴望……”真的,每次我mp3传出这首歌,无论是谭维维、廖昌永、还是呼斯楞、徐霞演唱的版本,我都心情振奋,高扬彩虹飘带或纱巾起舞,觉得一切尽在不言中。你17岁那年唱着《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考入阳山文工团;几十年后的你,也可以练唱《往日时光》,有机会还可以请天德、木胜等配乐,满意了就录下音频发给我。等我再去清远、阳山时,将随你们的音乐起舞,为朋友们的青春,留下永恒纪念。祝各位群友五四青年节快乐!

吴幼坚1989年夏天在香港太平山留影。
1989年,由《广州文艺》协办企业赞助,我和编辑们去了趟香港。所摄若干照片请文友题诗,收进三色堇影集中。诗人西彤从广州赴港定居,他为《香港太平山留影》题诗——
将陌生
摄入记忆
把传说
糅进现实
用思绪织一张
完整的网
悄悄地网起
那曾经失落的构思
香港,是爸爸妈妈投身革命之地,也是相知相爱之地。1936年,担任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华南区总部干事的吴有恒,与抗日救亡活动骨干曾珍相识。曾珍在从南洋归国的共产党员苏惠(方方的夫人)教育下,18岁入党,和吴有恒、赖石昂三人组成香港地下党支部。吴、曾先以夫妻名义租屋与赖共住,后经组织批准结为革命伴侣。
隐约记得妈妈说,是在九龙湾边天后庙举行入党宣誓的。三位热血青年迎着朝阳,握拳说出誓词。 妈妈有一个软皮抄,扉页记着:“1976年2月2日即春节年初二日”,专用于记录诗词。其中一首《在阳江东平》,是爸爸1964年“四清”中途奉调返穗,参与粤剧《山乡风云》剧本创作时,记下的东平渔港所见所想。诗曰——
晓色初萌动,轻帆出远航。
人声灯火岸,烟水太平洋。
所思殊寥廓,壮怀极四方。
青春还相伴,并立向朝阳。
妈妈抄完这首诗,在末句加注:“我们一起参党宣誓,他说见我立在阳光中像全身闪闪发光,美极了。吴有此回忆。”
妈妈1965年1月29日文章《迎一九六五年》,这样追忆宣誓的心情:“……党呀!你是我的母亲,你是我可爱的家。……我是没有家的孤儿,党你给我机会,……我有了温暖的家,有了亲人,成为革命家庭的一员,我是得救的!”妈妈是华侨司机的遗腹子,生于香港贫民家庭,靠寡母种菜为生。守寡12年的外婆改嫁菜贩,要求丈夫供女儿读书,这样妈妈才有初中文化,并逐渐有革命思想。日军占领香港后,大批难民流离失所,外婆饿死在回老家五华的路上。妈妈表示:“我永不忘旧恨新仇,阶级觉悟要提高。我把一切贡献给你,甚至我的生命。党呀,你接受我这颗纯洁的心。”她写道:“我们逃过英国警探的眼,灵活机智,和同志们接头联系,布置工作。没有安静的环境,利用山头野岭,利用天台接头;也间或利用茶室,但常常只花一角几分,因此常被人下逐客令。但不管如何困难,我们部署了多少次政治斗争、罢工事件。”

解放那年妈妈才31岁,历任中共广州市市委委员、市妇联副主任、卫生局副局长、手工业局和二轻局副局长等职。时任广州市委书记的爸爸1956年进中央高级党校学习,1957年妈妈同样上了高级党校。学成返穗未及施展,就受爸爸“地方主义”冤案牵连,从此得不到提拔重用,后安排为市政协专职常委。1966年“文革”狂颷席卷,妈妈跌落命运谷底。她看到文斗变成武斗,国家局势混乱,许多老同志被揪斗,我家也被抄了;爸爸离家躲避,最终被时任广州军区司令员的黄永胜下令逮捕。妈妈百思不得其解:解放前有“白色恐怖”,解放后怎么又有“红色恐怖”?1968年“造反派”把妈妈抓走,骗她说爸爸和我们都死了,处于更年期的她遭此刺激,患上间歇性精神分裂症。再后来由“造反派”手里转去广州的市监狱拘留(爸爸则关押在乐昌的省监狱)。自由被剥夺,亲人断音讯,妈妈病情日重,却被当作装疯卖傻。她仿佛在作对敌斗争,试图说服看守的士兵,结果又加一条“攻击红色长城”罪状。
妈妈的病拖到转去干校也没医治,后来学员观察她白天黑夜、有人无人都一样傻,常举着“忠字牌”向主席像喃喃“请罪”,于是向上反映,才送进芳村精神病院。妈妈生前曾先后三次住进这家医院。文革结束后,妈妈获得平反,恢复11级离休干部待遇。在家人关怀和药物控制下,身体时好时差,较好时会跟着爸爸参加些活动,热衷于和老战友欢聚合影。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香港回归的构想,极大地鼓舞着爸爸妈妈和老战友们。爸妈清晰地记得,1938年秋,两人曾携手登上太平山(又称扯旗山),远眺港岛风光。爸爸说:“别看现在香港在英国人统治之下,将来总有一天会收回,归中国人民所有!那时扯旗山顶就会扯起红旗了!”50年后的1988年9月,爸爸写了《感怀》——
待到收回香港时,扯旗山顶扯红旗。
五十年前为此语,余生犹欲及见之。
老归大泽鱼龙静,梦绕天涯芳草稀。
初日芙蓉皆朝气,相逢未免我来迟。
父母在香港印下无数青春足迹,1949年离开后却再未踏上港岛一步。妈妈数次忆起,让她芳心暗动的表哥,年轻轻得肺病死了;童年跟外婆去英国兵营讨夹杂着烟头、牙签的残羹充饥;她任女校毕业班学生会主席,在文艺表演中一身素白久久肃立,饰演雕像“庄严”;爸爸第一次去棚户区看望,她稍好那件旗袍洗了,穿着便装羞红了脸……改革开放了,香港不再咫尺天涯,妈妈每听往来的亲友说起那块土地,都勾起万端思绪。虽然我1989年去香港那几天,尽量多走多看回家也多讲见闻,但妈妈刻骨铭心的思念,任谁也排解不开啊!她不能再受刺激,为此出院时已答应不打电话,不写信,不开会,只是静养,整个家交我管。长期服药严重损害她的健康,晚年时而清醒时而糊涂,生活无法自理。爸爸为了陪伴妈妈,放弃了很多外出机会,包括不去香港。但正如前诗所述,他“老归大泽”仍“梦绕天涯”。他发表了爱国主义主题的香港系列历史小说:《香港地生死恩仇》、《香姑扯旗》、《裙带路之变迁》。1991年6月,他在《广州赋》中热切地写道——
再过若干年,我国将收回香港。一国两制,到其时,两座大城市,将如两颗明珠,相依相傍,并立于南中国之土地上。都是“老广”,真亮!
然而,父母都没能等到香港回归。1993年11月14日,曾珍病逝,时年74岁。1994年8月23日,吴有恒病逝,时年81岁。3年后,香港回归前夕,我发表一万四千字的《无私战士有情人》,纪念父母光荣而坎坷的人生。
1947年秋,妈妈带着9岁的大姐和六个月的我,从湛江来到香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回到内地。1989年我来香港旅游,第一次登上太平山,想象父母半世纪前曾在此畅谈革命理想,不禁百感交集唏嘘不已。2025年我第二次登上太平山,观赏香港从黄昏到入夜的景色变化。东方之珠吸引着世界各地游客慕名而来,可惜我的父母再不能亲睹它的光芒。不,我愿意相信,父母灵魂永生,他们会说,“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可爱的独一无二的香港!


视频:78岁阿坚中国香港太平山舞彩虹-千千阕歌
B站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db59zAEnX/
爱奇艺https://www.iqiyi.com/v_1vlvvcxu6tg.html
搜狐视频https://tv.sohu.com/v/dXMvMjc1MzQ3NDczLzYzNTUyODk0Ni5zaHRtbA==.html







三色堇吴幼坚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回忆录】母爱(134) (3人喜欢)
- 在香港艺术馆外即兴独舞 (7人喜欢)
- 美丽小花美味佳肴美好心情 (2人喜欢)
- 【回忆录】交谊舞(133) (9人喜欢)
- 五一前夜拉拉来信报喜 (1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