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检出达14.7%!父母和成年人帮助青少年应对焦虑的7个方法
毋庸置疑的是,焦虑正从一种个体的情绪,变成全民的症候,比如大家这些年熟知的:职场人的35岁年龄焦虑,中年人的上有老下有小的夹心焦虑,老年人的健康和数字鸿沟焦虑……而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也加入了焦虑大军。
据《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3-2024)》显示,在5.5万名四年级至高中三年级的学生样本中,焦虑风险检出率为 14.7%。其中,父母情感忽视程度高的青少年焦虑比例达23.1%。
可以说,焦虑正成为青少年的第一大心理问题来源。

青少年焦虑的表现形式多样,有人会变得爱哭,有人焦躁不安,也有人逐渐封闭自己。当孩子的日常行为出现明显变化时,往往意味着他们正被一些难以理解、难以克服,或仅存在于想象中的困扰所困扰。
如果孩子正面临现实中的威胁(如担心自身安全、居所不稳定或亲人可能离世),家长既要帮助孩子认识到潜在风险,更要引导他们建立“我有能力应对困难”的信心。
当威胁源于想象或被放大时,充满同理心的对话能帮助青少年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独白,意识到大脑可能正在构建过度恐怖的情境。
我们无法为孩子挡住所有风雨,但可以赋予他们应对挑战的工具,帮助他们重建掌控感,回归日常生活。
今天是青年节,一杯咖啡专门刊发此文,分享父母和成年人帮助青少年应对焦虑的7个实用方法,帮助青少年及其父母减轻情绪重担。

1
发掘自身能力
在承认困境存在的同时,引导青少年发掘自身应对困境的能力,有助于显著提升他们的心理韧性。
我们可以通过提问激发青少年的思考能力。例如:
你还记得上次是怎么暂时忘记担忧的吗?
当时用了什么方法?
你是怎么说服自己不再纠结的?
这些问题能帮助他们梳理已有经验,把那些偶然实现的“平静时刻”转化为可复制的应对策略。
尽管许多青少年有过减轻焦虑的经验,但他们往往难以识别是哪些方法起了作用。
通过引导他们回顾自己的反应、理清背后的策略,他们才能更有意识地重复这些成功的经验。

2
整理思绪
当青少年因现实、夸大或虚构的问题陷入焦虑时,脑海中往往充斥着混杂思绪。
其中一部分思考具有建设性,而另一部分则是重复、无益甚至灾难化的念头。
这时,我们可以通过“转换视角”,来帮助他们提升辨别力,例如:
“反复预演最坏结果,真的能帮到你吗?”
“这个担忧是在提醒你做好准备,还是只是让你陷入恐惧的循环?”
我们要教会孩子冷静下来,去核查那些频繁出现的念头是否完全真实,是否存在更积极的解释方式。
一旦识别出真正有意义的担忧,就可以对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制定行动计划;
而对于那些像“假警报”一样反复出现的无效焦虑,则可以一一列出不需要在意的理由,为超负荷的思维注入现实检验的力量。
像整理房间一样整理思绪,焦虑也能变得可控。

3
专属焦虑时间
为“反刍思维”设定时间限制,是防止情绪持续恶化的有效方式。
可以和他们一起制定每天“专属焦虑时间”,明确具体的时段与时长,帮助他们将焦虑限定在一个可控范围内,避免它渗透到整天的生活中。
腾出的时间就可以做其他有益身心的活动,如运动、手工或接触自然。
这些经历能带来新的视角,激发快乐、放松和好奇等积极情绪。

4
触觉疗愈
一个人学会调节情绪,往往始于身边的温暖联结。
头脑就像海绵,会悄悄吸收照料者带来的安全感,把这些安抚时刻变成内心的“稳定器”。
最理想的安抚来源当然是父母或主要照料者,但有时老师的一句鼓励、邻居奶奶烤的饼干、宠物狗暖烘烘的肚皮,甚至每晚抱着的毛绒玩具,都能成为孩子的“情绪充电站”。
温暖的肢体接触还能触发身体的“镇静开关”。
当孩子被焦虑困住时,试试“雕像游戏”:
给他一个紧紧的拥抱,并约定““我们现在是博物馆里的大理石雕像,连呼吸都要轻得像羽毛”;
或者手牵手假装“我们是晒太阳打盹的猫咪,爪子软绵绵的”。
将具象化的想象融入肢体接触,安抚效果会翻倍!
还可以用重力毯(重量不超过体重的10%)营造出被拥抱的感觉,也有助于焦虑缓解后提升睡眠质量。

5
培育归属感
焦虑在孤独中滋长,若不加以干预,最终可能侵蚀心智。
鼓励他们“找到自己的组织”——无论是街舞社、天文社,关键在于让他们感受到“我被需要”。
参与集体活动不仅能带来归属感和价值认同,还能为孩子提供超越家庭边界的成长机会,让他们在与他人互动中体验贡献与连接。

6
限制电子设备使用
通过限制电子设备的使用,可以减少青少年持续暴露于创伤事件、耸人听闻的负面信息、社交媒体和暴力游戏所带来的生理刺激,从而有效缓解焦虑。
这样有助于他们保持对人和世界的真实认知,腾出时间参与运动、创作、游戏和同龄人线下社交,发展多元的兴趣和生活技能。

7
温暖瞬间:
建立情感锚点
日常生活中那些温暖的联结瞬间——
一个关心的眼神,一次用心的陪伴,就像情感的“充电宝”,给孩子的内心蓄满安全感。
比如,老师每天早晨和每个学生击掌问好,三秒钟的眼神交汇,便为孩子建立起全天的情感锚点。
再疲惫的父母,哪怕睡前陪孩子窝在沙发上聊五分钟“今天的三件开心小事”,也远比一句匆匆的“晚安”更有温度。
这些看似平凡的微小瞬间,通过“被重视、被保护、被联结”的心理暗示,会悄然降低孩子的焦虑水平。


End
作者 |Marie-Nathalie Beaudoin博士(Ph.D.)是持证临床心理学家、美国婚姻与家庭治疗协会(AAMFT)专业会员,现任加利福尼亚州儿童、家长及学校技能培训中心(SKIPS)负责人。该机构致力于为儿童、家庭及学校社区提供优势导向培训及治疗服务。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进行修改和增删。
翻译 | 一杯咖啡英语心理编译小组 Samantha(242)
校对 | 一杯咖啡英语心理编译小组 校对团队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编辑 Nek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