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读完了一个上海女作家的小说集。之前看过她一篇发表在杂志上的小说,缕缕金,还挺好看的。但是这本小说集不知道和那篇杂志上的小说那个先那个后。
小说里只有两篇我比较喜欢。第一篇和过房这一篇。
其他几篇都有点看的一头雾水。似乎明白她要表达什么,但是没有触达到我。
我也在想写小说的意义到底何在?金爱烂的有些短篇,看完后会让我有某种震撼感。一种感动,或者一种满足。
而且金爱烂的小说中冗余的文句让我感觉几乎没有。每一句似乎都有意义。这让我想到了张爱玲的小说。很神奇的,在张爱玲的小说中,连天气描写我都是可以逐句看的,不像有的小说,天气环境描写我会逐段跳过。我会感受到,在张爱玲的小说中,那个天气和那个环境都是和人物的故事有相关的。
张怡微的小说中还写了一些有时代特色的东西。比如人人网之类的。其实这种东西我觉得也是应该去除的。可以写河流,写桥。这些普通的。但是一些特殊的东西,在过几年后的人读的时候,会不知道这是什么。我觉得是会影响的。
第一篇里写了一对老年人的恋爱,从女儿的角度写的。有点淡淡的。我觉得还不错。
过房这一篇也是写了老年人的恋爱,但这恋爱是从年轻就开始的。这一篇是从第三视角写的。我觉得这篇更好,叙事节奏也很舒服,情节也交代的很清楚。老夏的家人不喜欢那个女孩。老夏对于前女友的女儿的喜爱,这种并非亲生女儿的感情,是很微妙也很温暖的。这一篇让我有点感动。
其他的几篇,不知道为什么,情节表露的有点过分隐藏了。读者也没有一个可以抓手的地方去理解和共情人物。
有一篇作者是以男性的第一人称角度写的。我看到满后面才看出来这个我是一个男人。我在想,作为女作家,是否可以用男性第一人称写作,会不会对于读者的阅读有某种影响?因为我会默认这个我是一个女性。也许,应该在第一行就写明,我,一个30岁的男人,失业在家。。。?
有一篇讲女性友谊的。但是给我感觉有点乱。情节和故事有点碎。
整个小说里的人物都普通又经历着某种困境。是有一点点潮湿阴暗氛围的。
因为感觉自己的这个读后感有点太个人化了,所以没有发在书评里面,而是发在日记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