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戴锦华的视频随之而来的想法
很多时候我们的生命是如大海一般,有些云雨河流自山川陆地而来,而我们是自适的大海。一些我们所谈论的与依靠的,是来自沙滩的搁浅与来自高地的对大海的眺望,这些搁浅和眺望形成了我们如同陆地与海洋的如同生态般的生命的同时,也助力了大海能够在不停地运动中一次又一次地向陆地涌动。大海希冀着来自沙滩的搁浅与来自高地的眺望,并且将一次又一次地成为。
不知道这段文字发出来给人看是什么样的感受,各人不同吧,也可能能达到触及这段文字的那份相同,实在不知道。很多事情不是拿来讨论的,拿出来讨论的东西与那份东西本身或许也有着根本的不同。所以文字的意义从来都是与人的交互,从它被写出来的那刻起,到它被阅读的时分也一直都是。理论是落下来湿润你的雨水,而不是一座雕塑。我想这也就是陆地与大海之间的关系。
又想起来把这段文字发向ds,发现确实不太容易懂(至少AI)。大概能解释就解释一下原本的意图其实说现实与精神,代际与人群,语言与存在。其实就是说存在的此在与显性的形而上学是共生的相依相伴的关系,人群与代际之间是有一个精神与情感的陪伴与传导之间的关系,个人化与存在主义式的生命与现实层面或者说现实主义式的事物之间的互相哺育与相看两不厌的关系,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写的时候主要依凭也想表达的大概就是这么个意味与体感,所以说发出来被人看到其实完全可能是别的意思与感官,AI的错意其实是意料之外而又清理之中。(我怀疑DS的每次对话都有连贯的对单个用户的画像与指意,我发的每段文字都给我说什么存在主义啥的,邪乎的惯性,我写的可能就也确实是那味儿吧,难绷) 可能也不是这么个意思,AI给的回答可能属于这段文字的各个光谱范畴里的意义轮廓,其实是包括住了我所谓的意义与体感,但是不绝对地指摘出这份体感所传达出的或许是“代际”之间所传导的类似“伦理”之类的氤氲而清澈的智识,只能说这些东西都被ds一句“诗意”的评论所取缔了,所以选择去谈论各个智识光谱,或许也就是ds的语汇与智识选择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