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谋低就”后,我后悔了吗?
在一个月前的随笔【从深漂到沪漂:期待新生活】之中,我告别了深圳,来到了上海,离开了互联网,加入了其他职业,挥别了深圳湾,期待着在上海的新生活。
彼时到此时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在上海所有的生活也都走上了正轨,我的感受如何?
我能否习惯我的新工作、在离开互联网这个人们争先恐后想要分一杯羹的香饽饽后,我后悔了吗?
1 工作
1.1 教培
我现在在上海的一家教培企业上班。
我们公司目前主营的业务就是大学生保研向的工作,虽然是大学生,但是我们的产品逻辑其实和 k12 没有太大区别:我们会给客户从大一就开始详细规划“保研之路”,从绩点、科研、竞赛、夏令营、论文、加分的各项目出发,核心目标就是能够帮助学生拿到推免指标,也就是所谓的助力学员“圆梦名校”。
其实我第一次接触这类业务挺诧异的,因为在我上大学时,从来没有听说过这类机构和服务。当然原因有很多种,一是我当时的确不需要别人辅助保研,二是我大学之初根本没有这样的意识,而身边的人就算购买了这项服务肯定也不会告诉同学,三是高额的客单价我的家庭是无法支付得起的。
但是这样的业务其实必然是存在的,正如我国的基础教育机制与人口基础撑起了轰轰烈烈的 k12 教育一样,现在的学历贬值如此严重,加上经济下行带来的焦虑和恐慌在学生和家长上蔓延,提升学历竞争力、暂时躲过入场社会的不良时机,成为了新的庞大的需求。
我们公司产品的客单价其实不低,这也意味着,背后购买的主力根本不是学生而是学生家长,仅从这一层角度来看,我是有些无奈的:不论大学生本身就是巨婴,还是在家庭的控制与社会前景的压力下让他们接受这样的“安排”,在我看来都错失了更重要的“主动性” —— 这太东亚了,我们从小到大,是如此习惯地去接受为我们安排好的人生之路,从 k12,到保研,到就业,到结婚生子组建家庭;可惜结构性的问题你却无法苛责他们,因为失去自由对他们来说只是不陷入更大恐惧背后可以牺牲的权利。
1.2 职场
扯远了。
加入这一幢办公楼后,我才发现我依然被互联网的“气息”所笼罩,周边有 B 站、叠纸、字节等一众互联网办公大楼,直到今天,我每天在公司的饮水机处依然能从巨大的落地窗看到我的前司 —— 那个大大的「抖音集团」。

第一份工作对人的影响真的很大,在现在这份工作之中,你自然地就会将各种 —— 福利、薪酬、企业文化、流程、行业逻辑、高管与决策层等方面 —— 和前司详细进行对比。
在此我并不想展开讲讲这些对比,因为我目前还在职,况且,字节本来就作为国内数一数二的互联网大公司,大家也能够想象其他公司和字节的差距。
我去年离职时很多朋友都表示:“你一毕业就加入了字节体验了巅峰的感受,以后(对于小公司的心理接受度上)可怎么办啊”,这一句话毫无疑问必然应验,但是我的接受度却出人意料地高。
这首先就体现在我在接 offer 谈薪时完全没有 argue,也就是说他们给多少我直接就答应了。其实这些钱和在字节时简直是云泥之别,或许是因为怎么 argue 都无法接受,所以干脆什么都没做。
目前我所处的这个部门的好处就是不用加班(可能是暂时,因为忙的月份还没来到),我们上午 9 点打卡上班,下午 6 点半打卡下班,而我很难得超过 7 点还在公司加班,或许是因为在字节时加班成了我几乎难以愈合的创口,所以以至于为了这个所谓的“不加班”,我可以忍受下其他大大小小所有的一切弊端。
我今年的年度目标之一是收支平衡,即今年所有赚到的钱都要消费掉。整个 4 月份我在上海的支出是一万三,算完账后我突然发现这个目标其实实现起来不费吹灰之力,甚至我还得用以往的积蓄来补贴。

2 生活
2.1 日常
来到上海之后,生活幸福感被切实提升了。
其中大概很大的原因是电影吧。
我是一个很喜欢看电影的人,之前在深圳时其实并没有什么电影氛围,举办的电影展也是寥寥无几(即使有也大多数是港片展,而我对于粤语文化并不感兴趣),所以在去年辞职 Gap 后,我飞往全国各地,参加国内各大有名的电影节过了一把瘾,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今年我准备迁居上海的 3 月份,国际山一女性电影节也准备迁居深圳,而就在我感慨之际又听闻其不可抗力取消的声明,顿时觉得再无留恋之情。
上海大概是除了北京之外,艺术文化尤其是电影文化最为浓厚的地区了。我才来上海一个多月,参加的电影展就已经比肩在深圳一年参加的数量了,并且因为地缘的原因,上海会有很多日本电影展与导演映后见面会,这对于喜欢看日影的我来说无疑是个大惊喜。

说实话,我在生活中的可支配时间并没有变得更多,因为我在字节时周末也不会加班,但是城市基调的变化,却让我的生活和时间支配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上海同样是一个适合漫步的城市,上海和深圳的城市与道路设计很不一样,在深圳的时候我很不愿意出门散步,因为深圳的人行道根本不好走 —— 仿佛它设计的初衷根本不是用来供人悠闲地散步,更别说深圳那么多的人口与数不胜数的电瓶车了。
上海的道路系统设计得的确更适合城市漫步(所谓的真正的 citywalk),道路整体并不宽,人行道和其他道区隔明显,两边的树木与建筑都做过对应的设计,显然更偏欧洲模式,更适合人们在此居住而不是行色匆匆。

2.2 消费
但是毫无疑问,上海的消费是非常高昂的。一开始我猜想都是一线城市,消费应该就和深圳差不多吧,但是现在生活一个月后,我能明显感觉到在所有的生活消费方面,上海都要明显更高一个档次。
由奢入俭难,我现在需要支出 4000,才能在杨浦租到一个还不错的公寓,而这个价格已经占我工资结构的很大一部分了,降薪的同时面临生活支出的上涨,大概是接下来我需要去面对和平衡的一个课题吧。
当然不会焦虑,只是突然打破了一些小时候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时会突然觉得有些不适应。其实更多的时候我都会宽慰自己,我只是一个从小省份小县城来的小镇做题家,而如今我在北京、深圳、上海都赚过钱,现在在中国消费水平最高的上海,就犹如日本青年在东京,美国青年在纽约,我能在这样的地方立足并且过得还不错,我已经很厉害了!—— 这不是自我麻痹,这可是事实。
3 体验,迟迟未到终点
其实,只要是自己自主做出的决定,就不可能会后悔,也不应该后悔 —— 那些所有的后悔,不过都是害怕时的自我安慰或是自欺欺人的逃避借口罢了。
我从去年就开始构想前往上海的计划,而如今梦想成真,我其实挺为自己高兴的。梦想成真是种什么样的体验呢?
其实并没有很强烈的感受,我们都是成年人了,所以已经能够理解梦想成真不是孩童时美好的幻想一样,达到所谓极大满足和狂喜的境界 —— 恰恰相反,它只是另一种平凡的生活而已。所谓的梦想成真,就是将梦想转化为了实际生活,而现实是什么颜色,梦想就是什么颜色。
所有的经历都是人生的体验,进入小公司也好,换城市生活也好,即使是遭遇那么多所谓的「幻灭与祛魅」也好,都是可以内化的人生体验,只要它不伤筋动骨,那就请继续相信自己。
2025 接下来的日子,我已经迫不及待了。

冰茶茶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从深漂到沪漂:期待新生活 (4人喜欢)
- 茶的Gap时代 (5人喜欢)
- 25岁、文艺复兴与无限深蓝 (1人喜欢)
- 离开群山
- 死亡圆舞曲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