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疱疮吃什么药?20天见效?
中医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皮肤疾病多与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天疱疮虽发于肌表,但根源常在脾虚湿盛、湿热毒邪内蕴。脾主运化水湿,若脾胃虚弱,水湿停滞,久而生热,湿热搏结于肌肤,则发为水疱、糜烂、渗液,缠绵难愈。因此,治疗天疱疮需以健脾祛湿为本,清热解毒为标,兼顾内外调治,方能标本兼治。

患者王先生,45岁,天疱疮反复发作2年余,躯干、四肢密布黄豆大小水疱,疱壁薄易破,渗液黄浊,伴瘙痒刺痛、口苦黏腻、大便溏黏。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辨证属“脾虚湿热,毒蕴肌肤”。
内服方:党参、白术、茯苓、薏苡仁、白扁豆、金银花、连翘、黄芩、土茯苓、丹皮、甘草。
外洗方:黄柏、苦参、地肤子、白鲜皮、马齿苋、野菊花。
患者内服外治结合,3天后渗液减少,7天水疱结痂,20天皮肤基本恢复,随访半年未复发。

健脾运湿:党参、白术、茯苓、薏苡仁、白扁豆,健脾胃、复运化,从源头祛湿;清热燥湿:黄芩、土茯苓清利中焦湿热;凉血解毒:金银花、连翘、丹皮,透解热毒,防邪入血分;针对天疱疮湿热毒蕴、脾虚失运的核心病机,此方以纯中药内调脏腑、外清疮毒:内服方:直入中焦,健运脾胃,断湿邪之源,同时透热解毒,防邪内陷;外洗方:直达病所,快速缓解渗液、瘙痒,促进皮肤修复。

内外合治,标本兼顾,多数患者用药10-20天可见水疱收敛、渗液减少,且无激素副作用之忧。 天疱疮虽顽固,但抓住“脾虚湿盛”的病机关键,以健脾祛湿贯穿始终,辅以清热解毒,内服外洗协同起效,往往能收事半功倍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