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选修课程信息: 1.鲁迅的故事; 2.那些站在中国历史节点上的风流人物和奇瓌事迹——中国士人(图片)

1.鲁迅的故事
教师简介:何立明,思政部,教授,研究方向:历史、文学。全国大学语文研究学会的理事。著述有《中国士人》(湖北省社科基金资助)、《不到云端无写作》和《大学语文的课堂和书房》(武汉市社科联资助);论文有《诗经“桑”义辨及其源流考》(教育部全国中师青年教师教育论文二等奖)、《大学语文是一门安静的课》。《中国士人》一书现美国麻省“Hayden(海登)人文与科学图书馆”收藏。承担过的主要课程:必修课《文学概论》《大学写作》《大学语文》《中国近现代文学史》等;选修课《知识与知识分子问题》《士人的故事》《汉口叙事》《鲁迅的故事》。
课程简介:“鲁迅面临的中国问题,是既要反传统,又要反西方。”这种“双重困境”也是青年学生在当下和今后走向社会必然面临的思想文化问题。鲁迅作为思想家、文学家,在其上世纪“文化旗手”的经历中,对这个问题做了深刻地探索并做了独有的回答。选修课《鲁迅的故事》属于“现代性文化”范畴,通过鉴赏鲁迅、理解鲁迅和学习鲁迅,大学生可以初步获得今后社会人生之发展的知识、思想和信仰之文化资源。故事性与学理性相结合,在讲述鲁迅故事中贯穿中国近代文化转型史,明确“知识和知识分子”、“现代性建构和文学想象”、“政治、社会和文化批判”等现代观念、人文概念。采用讲授方式,讲课配合适当图文,考核以书面小论文形式。《鲁迅的故事》开过五年,讲过数轮,已经有了一套基本成型的自编讲义:《鲁迅的故事——中国知识和中国知识分子》。
授课时间:第1-16周。
2.那些站在中国历史节点上的风流人物和奇瓌事迹——中国士人
教师简介:何立明,男,教授,研究方向:社会历史人文。《荆楚学术》杂志主编,大学语文研究学会全国理事,湖北省常务理事,武汉地区副会长。任教35年,必修课《文学概论》《中国近现代文学作品选讲》《文学批评的案例研究》》《大学语文》《大学情景修辞写作》等;选修课《知识与知识分子问题》《士人的故事》《汉口叙事》《鲁迅的故事》,以及《如何欣赏电影中的爱情》等。著书有《中国士人》(湖北省社科基金资助)、《不到云端无写作——〈无法安宁〉诗性批评》和《大学语文的课堂和书房——语文教学笔记》(武汉市社科联资助);发文有《沉默的心语——评〈周思聪与友人书〉》、《咔嚓的力量》、《大学语文是一门安静的课》。《〈诗经·国风·氓〉“桑”义辨及其源流考》一文曾获教育部二等奖,《中国士人》一书现被美国麻省理工“Hayden(海登)人文与科学图书馆”收藏。
课程简介:士人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话语独占性、伦理担纲性、人格独立性和人身依附性的社会群体,也是一个文化类型,还展现中国特色的光彩熠熠人格真善美文化,是今天读书人的精神人文资源。《中国士人》课,讲述历史上这一批士人中的历朝历代典型,重点讲其知识、思想、信仰和气质、人格,借以呈现出不同朝代之士人的品性。其次,注意介绍不同朝代社会特征与文化流变,以贯穿一条中国士人的命运史、思想史和精神史,展现一道中国士人思想文化和人格变迁的风景线。第三,述评结合、点面分析,通过对历史上代表性士人之别具一格行迹、风华绝代品性的评析,穿破时代的隔阂,使之可观可睹、可怀可想,为今天的读书人接通可取可用的人文历史源泉。
大致说来,从思想文化上看,春秋士人坐而论道、战国士人游走谋权;汉代士人皓首穷经、魏晋士人任性谈玄;唐代士人建功立业、宋代士人义理思辨;明代士人随心所欲、清代士人经世求实。从人格气质上看,春秋儒士温柔敦厚,战国游士性情激越,汉代经士性格义烈,魏晋名士品性风流,唐代文士意气骄张,宋代学士理性沉郁,明代异士心性狂狷,清代绅士趣新开明。历史上,中国士人精神一代代续接、延伸和发展到今天,际会于当下读书人的精神生活与人格世界中。这是一根绵邈不断的红线,这一根人文红线或隐或显、或深或浅,必将从今天我们每一个人身上穿过。她又将如何穿过《中国士人》课,或许可以提供反思的资源,提供人文的参照。
总之,《中国士人》课通过讲述中国历史上的十几个代表性士人,意在给学生们初步建立一个中国士人的文化视域、一个人格参考系、一个反观自身的精神史平台;从这些中国士人形象中,体悟其人格魅力,解开其思想奥秘,辨析其知识底蕴,洞察其结构逻辑,也学习其安身立命的智慧,借以应对当下的转型社会,即一个读书人学习需要如何生活处世,怎样开拓进取。考试以完成1800字的读书报告形式进行。
授课时间:第1-16周。

( 成都东软学院 - 马克思主义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