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怎么看:怎么不找找自己问题
一个具有批判性思维素养的人,怎么看句子“怎么不找找自己问题”。
这里,首先要理解一个概念“预设”,中文语境中,有时候也叫“假设、前提、前设、先设”等,指人们认为理所当然而不予证明的信念或命题,更学术口吻则可说:预设是指一个或一组陈述,这些陈述的真是使一个问题有任何真实答案的必要条件。
请读者首先看看,句子“怎么不找找自己问题”,存在哪些前提假设呢?
头脑训练批判性思维能力,就像身体练习游泳,一定要practice(练习/实践),而非知识传递 ⬅模仿杜威想法
(可以拿出笔纸,或者在设备上,①②③的写下来,答案就在下面)
可以从三个层次分析句子“怎么不找找自己问题”。
第一个层次,句子层面。
首先,我们看状语“怎么不”,那么,得到第一个预设:你没有~,正因为你没有找自己问题,所以才会有这个句子。
其次,我们看抽象概念“问题”,这是含混不清楚的概念,于是,得到第二个预设:“问题”确实是一个问题,而且是需要拿出来讨论的问题。日常生活中,很多“问题”并不能真的算一个问题,比如做的饭难吃,考的不理想,工作成绩不好,这算问题嘛,毕竟“练习时长两年半”。
第三,我们看名词短语“自己问题”,得到第三个预设:这个问题与你有关,甚至与你的内在,乃至品质有关。不得不说,这种指控就很过分了。
第四,我们看动词短语“找找”,得到第四个预设:你确实有能力做“找找”这件事情。如果你是新人,还是孩子的情况呢?
回顾一下,第一层次分析严格聚焦在句子的层面。
--------
第二个层次,我们进入语用层次,把握句子语用功能。
从语用预设的角度,需要加上语境。那么,我们假设常见语境:受话者努力没有正向反馈,说话者提出“怎么不找找自己问题”。
第一:在说话者看来,预设了受话者“找找自己问题”是对受话者有益处的。
第二,在说话者看来,受话者显然很少或者没有找自己问题。汉语文化当中,就是缺少反省的意识(吾日三省吾身)。
第三,在说话者看来,问题根源就在受话者哪里,显然,受话者应该为后果负责。
回顾一下,第二层次分析聚焦在句子之外,从句子转移到说话者视角。
--------
第三个层次,说话者的思想
我们结合语境,还需要把握说话者究竟为什么要这样说话?
首先,释放情绪,这是因为句子本身非常含混,显然对问题的解决没有建设性。
其次,推卸责任,说话者不愿意参与到问题分析当中。试图通过句子锁定责任方。将焦点转移(解决问题→确定责任),避免面对问题或承担责任
第三,逼迫妥协,随后,受话者可能不得不接受被动安排。
回顾一下,第三层次分析聚焦在思想,从说话者视角转移到说话者思想。
我们最后总结一下:批判性思维这样看”怎么不找找自己问题“
句子本身的预设:
①你没有找自己问题
②问题,确实是一个问题
③这个问题与你有关,甚至与你的内在有关
④你确实有能力,找到自己问题。
说话者的预设:
①预设了受话者“找找自己问题”是对受话者有益处的。
②预设了受话者显然很少或者没有找自己问题,缺少反省意识。
③预设了受话者应该承担责任
说话者的思想:释放情绪、推卸责任、逼迫妥协。
如果希望提高头脑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读者,可以继续阅读下去。
任何一种批判性思维理论或教科书都必定讨论“预设”,斯蒂芬·布鲁克菲尔德的《批判性思维教与学》甚至将预设(假设)作为专著的主轴。这里有两个原因,其一,批判性思维的力量在于穿透思想和行动的预设从而深化分析和评估,预设是推理的起点、论证的支撑(批判性思维的两个大章节,对应形式逻辑、非形式逻辑),我们不能不重视预设。其二,任何思维、行动和话语都有其预设,即便不依赖情境的先验知识、分析命题2+2=4,也预设了“十进制”。然而,人们常常忽略或忘记这种条件性,视其为理所当然,隐而不表,久而久之,最终完全以往了预设及其对思维、行动和话语的制约性。一旦逃脱建立在不当预设基础上的思维逃脱了审查,终人们的行动引入歧途。
进一步学习“预设”,或者说,进一步学习批判性思维,不妨建立以下信念:
1)批判性思维的核心之一就是对自身思维过程的反思和质疑,而“预设”——往往是这些思维过程中的隐性因素。因此,能够识别和审视预设是批判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种批判性思维,都会要求大家揭示和质疑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接受的预设。
2)“预设”的分析,不妨像上述例子一样,从句子、说话者、说话者思想三个层面依次分析。理论分别来源于语言哲学分析哲学的斯特劳森、斯坦奈尔、弗雷格。
3)句子层面分析的基础是“概念”和“语境”(批判性思维的两个大章节),旧逻各斯中心主义已经过去,我们认识到:概念是随着语境变化的,很容易被滥用和无用。
4)生活世界里,能掌握乃至利用“预设“,很有用,包括创新创造在内。创新创造从“预设”入手,是很棒的途径。就像维特根斯坦的观点,我们的语言和行为充满了“习惯性预设”,而这些预设往往影响我们的理解和判断。从预设入手,推翻那些固执的旧信念,放在科学语境当中,当我们怀疑旧信念成为日常,就预示了即将爆发的科学革命。
最后,拥有批判性思维的人,绝不会对别人说“怎么不找找自己问题”,因为,他们知道,这毫无意义。
李博闻
2025.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