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坊村六朝墓葬群
南京城南外数十里的铁心桥地区是历朝历代主要葬地之一,近代以来先后发掘了司家山东晋墓、宁丹路东晋墓、南朝谢攸家族墓等多处六朝时期重要墓葬,被确定为南京市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2022年,铁心桥定坊村宁丹路以西、龙西路以南的中华学校改建施工过程中,在学校东北侧的一处30米高的土丘下发现大量古墓,南京博物院对该地块开展考古发掘,共清理六朝和明、清墓葬90座。



其中六朝墓葬8座,集中位于土丘西侧缓坡,南北并列分布,存在较为明显的相对早晚关系。墓葬晚期破坏严重,均开口于现代建筑废层下,且均遭不同程度的盗掘,但墓葬形制基本完整,均为竖穴土圹砖室墓,其中前后双室穹窿顶墓2座、凸字形单室券顶墓3座、长方形单室券顶墓3座。

从墓葬规制看,能称为大型墓葬有3座,从左往右依次为M51、M54、M69。 M51为前后双室穹窿顶墓,由排水沟、封门墙、甬道、前室、过道、后室构成,土圹长7.04米、宽2.9米、深3-3.94米。



斜坡墓道位于墓室西侧,竖穴直壁,长3.16米、宽2.4-3.26、深2.56米,坡度16°。 排水沟为土圹砖砌结构,向西南弯曲延伸,长11.3米、宽0.7~1米,与另一座双室穹窿顶墓M54的排水沟相贯通。

甬道为券顶结构,内长0.58米、宽0.98米、高1.1米,起券高0.76米。

M51前室近方形,四隅券进式穹隆顶,内长1.9米、宽1.72-1.76米、高1.8米,四壁均砌筑三组三顺一丁砖为基,紧邻北、东二壁有一祭台,长1.04米、宽0.96米、高0.1米。


前、后室以券顶短过道相连,长0.4米、宽1.06米、高1.1米。

后室平面呈长方形,四隅券进式穹隆顶,内长3.2米、宽1.42-1.48米、高1.84米,四角各伸出半块平砖当为灯台,后壁正中下方设长方形壁龛。 墓底铺地砖一层,斜“人”字形平铺。
出土器物有青瓷钵、青瓷双系罐、青瓷盘口壶、青瓷虎头盖罐、红陶双系罐、铜弩机、铜钱等。



M54 为前后双室穹窿顶墓,由排水沟、封门墙、甬道、前室、过道、后室构成。土圹长9.12米、宽3.18-3.3米、深3.12-4.14米。



斜坡墓道位于墓室西侧,竖穴直壁,长5.44米、宽2.4米、深3.16米,坡度16°。

排水沟为土圹砖砌结构,向西延伸,长11.64米、宽0.9米。

甬道为券顶结构,内长0.76米、宽1.02米、高1.1米,起券高0.68米。

前室近方形,四隅券进式穹隆顶,内长2.48米、宽2.5米、高2.44米,四壁均砌筑三顺一丁砖为基,其上起券。

前室北侧有一券顶耳室,宽0.74米、高0.86米、深0.8米,内置长方形砖砌祭台,下层用砖侧立砌,上层盖砖横向平铺,祭台长0.72米、宽0.38米、高0.23米。

前室紧邻北、东二壁另有一祭台,长1.12米、宽1米、高0.1米。

前后室以券顶短过道相连,内长0.38米、宽0.96米、高1.12米。

后室平面呈长方形,四隅券进式穹隆顶,内长4.02米、宽1.94-2.02米、高2.26米。后壁正中下方设“凸”字形壁龛,宽0.38米、高0.4米、深0.38米,墓底铺地砖一层,斜“人”字形平铺。

出土器物有青瓷四系罐、陶厕、陶灶、陶羊、铜钱、铜铃、玛瑙珠等,以及一件破碎严重无法修复的红陶堆塑罐。



两座墓虽然没有明确纪年的信息,但墓葬方向、形制基本一致,相距较近且排水沟末端相连,推测属于同一家族。两墓均为平面呈长方形带甬道、过道的前后室四隅券进穹窿顶砖墓,在南京地区乃至全国都较为少见,主要流行于孙吴晚期至西晋,且两墓均无西晋常见的直棂假窗,结合M54出土孙吴中晚期开始流行的堆塑罐,推测两墓年代相近,为孙吴末西晋初,且以孙吴末期的可能性较大。
M51、M54考古发掘后被文物部门整体打包装箱搬离,而另一座大型砖室墓M69考古发掘后被就地拆除回填。


M69为凸字形单室券顶墓,由排水沟、墓道、封门墙、甬道、墓室构成。土圹长8.7米、宽2.7-3.66米、深2.9-4.1米。


墓室平面呈长方形,墓室两侧壁设有左右对称的直棂假窗两组,上有凸字形壁龛,后壁正中高于棺床亦设有一个直棂假窗和凸字形壁龛,形制与墓室两侧壁的相同。假窗为六棂结构,壁龛用四层平砖砌筑。墓室中后部有砖砌棺床。

出土器物较少,有陶俑、青瓷盏、青瓷碗等。


除3座大型墓葬外,其他5座小型墓葬分列左右,叠于三座大型墓葬上层。

最左侧的M38为长方形单室券顶墓,未见相关考古发掘资料。M50、M52位于M51和M54之间,同为长方形单室券顶墓。M51未见考古发掘资料。M52由排水沟、墓道、封门墙、墓室构成。土圹长4.4米、宽1.3-1.4米、深0.84-0.98米。

墓室平面呈长方形,前端设一长方形砖砌祭台,中后部有砖砌棺床,与墓室同宽。出土器物有陶盘、陶耳杯、陶凭几、陶果盒、青瓷碗、滑石猪等。



M72、M73位于M69右侧,同为凸字形单室券顶墓。

M72由排水沟、封门墙、甬道、墓室构成。土圹长5.8米、宽1.66米、深1.46 米。

墓室平面呈长方形,右侧壁设有长方形小壁龛,后壁设有一方形小壁龛。墓室前部设一方形排水孔,墓室中后部有砖砌棺床,棺床前端中部有砖砌祭台。出土器物有陶穷奇、陶盘、陶凭几、陶地漏、青瓷盘口壶、青瓷盏、滑石猪等。



M73由排水沟、封门墙、甬道、墓室构成。土圹长5.42米、宽1.6米、深1.32 米。

墓室平面呈长方形,后壁设有一长方形壁龛,墓室前部设一方形排水孔,墓室中后部有砖砌棺床。出土器物有陶穷奇、陶盘、陶俑、青瓷盏、滑石猪等。



除M51、M54两座大型双室穹窿顶墓外,其余6座墓葬年代推测为东晋至南朝,呈现明显家族聚族而葬特点,其中M72、M73墓葬年代为东晋晚期,M69年代为南朝早期。从相对位置看,M69居中、位置靠前,且墓葬规模远大于其余5座,推断墓主辈分较长或官职较高。而此处家族墓地距谢攸家族墓地仅300余米,不排除为谢氏一族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