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
今天没有推进阅读进度,但是做了一件事。 最近在读伍尔夫传,读完了前两部分,童年时期和学徒时期。 因为书是从图书馆借的,不能在上面乱写乱画——即便能,也没有意义,因为书不属于我,最终要还回去。所以打算花一些时间,把标记的笔记移到微信读书上。 当我打开第一章,首先的感觉是,这块我读过吗?尽管我在其中还贴了一些便利贴。所有的字句和内容都是陌生的。 但是,令人惊喜的是,由于已经接触了后面的内容,让我对整本书有了大致的视野,如今重新翻阅前文,我能够更轻易地理解它。 把我记录过以及遗漏掉的内容一一再标记到电脑上,随着时间越来越接近最后阅读的章节,熟悉感也越来越强,一边耳目一新,一边再度获得更深的阅读愉悦感。这个过程很值得。 我一直渴望像书友那样做详细的阅读笔记,尤其是自己特别喜欢的书,进行文本的细读。虽然现在读书已经比原来认真很多,会随手记录一些感想,偶尔甚至能强迫自己完成任务似的写一篇作业,但是远远不够。尤其是一本书读完,本应对所做的笔记进行整理和重读,更深入地理解一本书,但总是对自己说后面会做,就搁置了。 另一方面,我又迫不及待地想读更多的书,想赶紧打开一本新书。时间太短书太多,何况我已经浪费了那么多时光。 以上两种矛盾日常激斗之时,我又做些什么呢?我窝在沙发上看了很多很多的剧。 我记得上大学后,比我小的弟弟也上学了,有一次他在写作业,姑姑骂他说,你看你像一个大虫子似的在那扭来扭去,五分钟都坐不住。 我想想,其实我自己一模一样。可能是拖延症和多动症的结合,从小时候写作业,到长大了学习,再到工作后要做什么内容,我永远是“扭来扭去”,坐不住,干什么都行就是不想干该干的那件事,不到最后一秒绝不能完成。今天也是一样,本来我的计划是做完已读两部分的笔记,结果就是只做了第一部分。因为我一会儿喝口水,一会儿撸撸猫,一会儿跟家属聊聊天,还看了一集早就看过的美剧。 在书店工作时,一个同事兼领导有次和我聊天,她说你有时候对自己太放纵了。她指的不止是工作,还包括我的其他一些方面。 我觉得很诚恳有理。但当我自我审视,我感觉更确切的词可能是,软弱。没有坚定的意志力和勇气去达成不论大小的目标,在面临挑战时,永远是一个quitter,一个逃兵。这成了我一生的写照。 今天做了两件事。誊写了第一部分的笔记,以及进行了一场毫无意义的内心挣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