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西马学者的对话中更有底气了?!

不知哪里
同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有关马克思文本和思想的对话中更有底气了,更容易看穿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在他们“回到”马克思的过程中所玩的把戏 。(张一兵:《“回到事物本身(胡塞尔)”:马克思、列宁和海德格尔(2012)》)
在跟哪一位西马在对话?有名有姓吗?或者说哪一位西马再跟你对话。自娱自乐吧?自己掏钱满世界出书!所以,有大言西马玩“把戏”这样说的必要吗?
前边还甘拜下风说:“返回”是为了实现同西方学者在马克思文本和思想阐释上实现真正的对话。
严峻的问题是,较之我们从传统的斯大林主义体系出发来解释马克思,西方马克思主义很多理论家所掌握的马克思的文本和思想要比我们丰富得多、深刻得多。
发愁“如何”同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实现真正平等的对话。当我们仍站在斯大林主义的理论框架中,用“原理体系”来反注文本的时候,我们有什么资格来批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马克思阐释错了?
“不能用后人构建的哲学体系来代替原生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余洲)
简单说来,就是要反对传统文本研究中存在的“原理反注文本”的做法。被迫出走,走出传统哲学教科书体系,回到马克思的原初文本和历史语境。
在今天的中国学界已经成为了某种共识。所说的“回到”,并不简单是新康德主义式的“回到康德去[1]”,而是在胡塞尔现象学意义上的“回到[2]”,即“回到事物本身(auf die Sachen selbst zurueckgehen)”
无书可读,无话可讲,无人来谈。双手自搏,但愿马克思哲学研究百花齐放,有众声回响。
---------------------------------------
[1] 从黑格尔历史哲学回到康德先验哲学?——“回到康德去”这一口号的实质是复活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及其研究方法、歪曲和抛弃康德的“自在之物”概念。 这一口号对于作为哲学流派的新康德主义的形成起着重大推动作用,并被第二国际以伯恩施坦为代表的修正主义所接受。 回到康德去是新康德主义的纲领性口号。 最早由德国李普曼提出。(《回到康德去》)
[2] 从形而上学回到经验——胡塞尔最著名的口号是“ 回到事物本身 ”(Zurück zu den Sachen selbst) ,它代表了现象学的基本态度。 这意味着,哲学应回到直接的经验和意识活动,摒弃传统哲学中的形而上学假设和外部理论,专注于描述那些实际呈现给我们意识的现象。 胡塞尔认为,哲学研究的核心任务是探讨意识如何与世界发生关系,并通过意识中的现象来揭示世界的本质。(胡塞尔:《如何通过“回到事物本身”重新定义意识与世界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