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社区治理“向心力”,绘就美好生活新图景
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其治理成效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城市的整体运行。提升社区治理“向心力”,是将社区内各方力量紧密凝聚,推动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对构建和谐、有序、美好的社区环境有着重要意义。
当下,部分社区治理“向心力”不足,问题明显。一方面,居民参与度低,社区事务似乎只是社区工作人员的“独角戏”。许多居民对社区事务漠不关心,参与渠道狭窄、形式单一,使得居民意见难收集,社区决策缺乏广泛民意基础,治理措施难以有效落实。另一方面,社区内多元主体合作不畅,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社会组织等各自为政,缺乏统一协调机制,资源无法共享,难以形成工作合力。像老旧小区改造中,物业与社区在设施改造责任划分上存在分歧,社会组织参与度低,改造进程缓慢,居民生活受到影响。
提升社区治理“向心力”,要以党建引领为“定盘星”。社区党组织作为领导核心,应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一方面,要强化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统筹协调作用,搭建党建引领下的多元主体共治平台,通过开展党建联建活动,吸引辖区单位、社会组织等加入社区治理,实现资源共享、难题共解。例如,某社区党组织联合周边企业党组织,共同开展就业帮扶活动,为社区失业人员提供岗位信息,既解决了企业用工需求,又缓解了社区就业压力。另一方面,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鼓励党员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文明创建等活动,带动更多居民投身社区建设,让党组织成为凝聚社区力量的“红色引擎”。
拓宽居民参与渠道是激发“向心力”的关键举措。社区应积极搭建多样化的参与平台,让居民能够便捷地参与社区事务。例如,建立线上社区议事厅,居民可以随时通过手机APP或小程序提出问题、发表建议,社区及时回复并跟进处理。线下定期召开居民议事会,针对社区重大事项、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决策,充分听取居民意见。同时,创新参与形式,开展“社区提案”活动,居民可就社区环境改善、公共设施建设等问题提交提案,经审核通过后,由社区组织实施,增强居民的参与感和成就感。此外,要注重培养居民的参与意识和能力,通过举办社区治理知识讲座、开展社区自治实践活动等方式,提升居民对社区事务的认知和参与能力,使居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
促进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是提升“向心力”的重要支撑。社区居委会要发挥主导作用,协调物业公司、社会组织、业委会等主体,建立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商讨社区治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明确各方责任,制定解决方案。在社区环境整治中,物业公司负责日常卫生保洁和设施维护,社会组织组织志愿者开展环保宣传和义务劳动,业委会监督整治工作进展并反馈居民意见,形成多方协同、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同时,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在社区治理中表现突出的主体给予表彰奖励,激发各方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升社区治理“向心力”,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持续发力。以党建为引领,以居民参与为核心,以多元协同为保障,汇聚各方力量,让社区治理的“向心力”不断增强,推动社区治理迈向新台阶,让社区成为居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为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