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的神经印记
亲密关系有很多种形式,比如友情、爱情、亲情,甚至是对动物或某些物品的情感。如果这些情感深度参与了自我构建的某一段过程,便可定义为亲密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一系列互动行为会带来情绪记忆,存储在杏仁核和海马体中。这些长期记忆,会比存储在前额叶皮层中的认知记忆具有更强的唤起性和“原始优先性”。不管那段亲密关系是安全、自由、可被理解的,或是焦虑、恐惧、被控制打压的,都会留下表观遗传的痕迹。 当我们陷入爱情,或是感动于友情,都是通过与这个人的连接,唤醒了自己内在真实而丰沛的部分。本质是自我在另一个人身上被照见。最近北理事件中,宫教授一往情深的陷入对常的爱情无法自拔,他的自我因为对常的付出而鲜活丰盈了起来。他无法做到对常的断舍离,因为离开就意味着失去与那个自我相遇的方式。他难以割舍的,不只是对方,更是自己借由这段关系所到达的那份完整感。而一段成熟的亲密关系,重点不是永远的拥有对方,而是在对方那里学会如何爱自己。对宫教授来说,接下来会很难,很痛,但我相信他会依靠自己的力量,再次与真实的自我相遇。 回到生理层面的讨论上,亲密关系是一种深度的环境刺激,可以调节“情绪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通过“开启”或“关闭”某些基因的表达,完成生物适应不同环境的生理过程。基因表达模式的调整,会改变激素水平,甚至是大脑结构。小时候没有被安抚的个体,会发展出更敏感的杏仁核,而抚慰和共情体验,也会增加催产素和血清素通路的活跃度。好消息是神经具有高度可塑性,安全依恋体验会刺激海马体、前额叶皮质、伏隔核等区域的活动,会实实在在的改变突触连接方式和脑电活动模式。 因此对于负面的心理创伤,并不是时间会让一切过去,而是在这段时间中的行为。行为不仅受大脑回路控制,也反过来塑造这些回路。每一次有意识地选择平静、表达、连接,都是对旧回路的更新。每一次的积极体验,都会加强大脑中情感路径的突触连接——就像是在森林里,踩出属于自己的那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