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手教你昧良心”——【细读笔记】过路人(《观察》10)(卡夫卡)
视频版: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Vd5RzeEYg/?vd_source=27cd47a78dc0542631e84be7433cee46
【1】卡夫卡经常在人称上玩花招。这里的“我们”,从后文看,显然是“我”和“你”,或者至少包括“你”。那么这个“你”是谁?我没法确认,所以选择诸多可能的理解中最有意思的那个:“你”是“我”的良心。
这里的写作技巧就是,始终不正面显示“我们”中除了叙事人之外的另一个人的身份。读者读完了小说,愿意再读一遍的,才可能慢慢品出其中的奥妙;不愿意再读一遍的,也就不怎么适合当卡夫卡的读者了。在某种意义上,这种非常含蓄的写作手法,也是筛选读者的一种方式。
【2】两次写这个满月照耀下、向上延伸的胡同,而且在第一段里,是以十分显眼的、打断句子流畅性的方式硬插进去的,可见这段景物描写到底有多重要。然而我们该怎么理解这些景物的意义呢?满月,向上,照耀。我的理解是,这一组景物是“良心显现”的象征,第一次出现时,良心就已经在暗处发声了,“我”很显然知道那个在前面跑的是受迫害的,且并不相信第二段的那些鬼话。但良心不表达为有组织的语言,而是表达为突然性的对某种景物的注意,因为良心是非理性的,它不是道理,而是天性,就像我们渴了想喝水,尽管你未必能第一时间意识到你的口渴,但是在口渴时很容易注意到周围的饮料水果之类的东西,这时你才意识到自己渴了。这一组景物给“我”的直观感受,或者说是美的感受,就相当于周围的饮料提醒你口渴了,这种提醒是非理性的。
第二段第一句,看起来简直不像人话,难道一组景物会谴责“我”对它犯下的某种过错吗?可如果联系第一段它出现时表达的意义,它就不难理解了:这是“我”对自己良心谴责的直接回应。
【3】“我”劝说自己良心的这些理由,由利他的逐渐变为利己的,这非常符合我们在面对自己良心不安时的实情。利他的理由是自欺的,因为很显然自己并不相信这些理由,所以良心也表示不相信,所以利己的理由逐渐浮现出来,“我”被迫向自己的良心坦白,自己是因为害怕才不去帮那个被追的人。
【4】终于,两个人都跑过去了,“我”不必再做选择了,“我”的良心也被恐惧压倒,不再催促“我”去见义勇为,这时“我”需要给自己和自己的良心找最后一个台阶下,但又不能对着良心撒谎,于是选择以说出部分真话的方式逃避责任:“我们”喝多了,感到疲乏,不那么清醒,所以无论如何,这件事怪不到“我们”头上。
【5】如果这个“我们”真的包括“我”的良心的话,很显然,“我们”不可能同时感到高兴,只是现在良心沉默,“我”在代替良心说话。而良心的沉默,标志着“我”的自欺的成功。
关于“自欺”这个概念,萨特的阐发非常精彩,这也是他的哲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而这篇小说在我看来,也是相当深刻地展示了“自欺”是如何发生并起作用的。我再怎么表达也不可能比萨特更到位,所以推荐大家去读一下他的书,或者写的比较好的二手著作,比如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陈宣良《恶心,焦虑,羞耻——解读萨特哲学的钥匙》,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