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过后我们都更爱“居家”了?
疫情过后我们都更爱“居家”了?
由疫情带来的生活模式突变已经渐去、社会和经济活动都迅速恢复正常。但为什么一些在疫情中顽强坚持下来的大商场反而日益萧条了?一些城区新建公共设施的原先设计悄然地不再被认可了?一些曾经相当普及的名牌消费也越来越缩小了?除了经济和商贸原因分析之外,社会和社会心理的调研和思考也在不断跟进。比如这篇普林斯顿大学公共和国际事务学院社会学和公共事务教授帕特里克·夏基(Patrick Sharkey)的最新研究成果《居家时间:美国成年人居家时间长期增加》(《社会科学》2024年8月2日)就指出:过去二十年,美国普通人的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 2003 年到 2022 年,美国成年人每天在家度过的平均时间增加了 1 小时 39 分钟。每个群体和几乎所有活动的在家时间都在增加。与之相似,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ONS)、德国联邦统计局(Destatis)、日本厚生劳动省的调查、澳大利亚统计局(ABS)的报告数据,疫情后居家工作的普及也使各国成年人居家时间保持在较高水平。根据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报告,疫情期间约有50%以上的企业实行了居家或弹性办公模式,疫情后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的成年人每天的居家时间增加了约2小时。
帕特里克·夏基教授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初步结论是:疫情后在家的时间与幸福感降低和意义减少有关,需要加强对生活环境重大转变的实证关注。这个初步结论也许首先会让人哑然失笑,疫情后人们对居家生活更加热衷,难道不是最自然也更合理的选择吗?这时就不妨听一下特别关注创新(致力于工业制造的人工智能研究)的新生代作者、拥有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博士学位的乔丹·安德鲁·奥特(Jordan Ott)的说法:“让你陷入困境的不是你不知道的东西。而是你确信的东西并非如此。” 这份研究报告强调虽然疫情导致了从工作到学校再到休闲的各种日常活动,突然转移到了家庭。但是社会科学家才刚刚开始收集完整证据,探讨这种转变对劳动力市场、教育体系、城市未来以及美国人的社会关系和福祉的直接和长期影响。正是从更长的时间线观察,才会看到美国成年人在家时间增加的趋势早在新冠疫情爆发之前就已存在,只不过在疫情期间急剧加速。从人群划分和增加速度看, 35 岁以下成年人在家时间的增加最多,55 岁及以上成年人在家时间的增加最少。不仅如此,居家时间的增加在人口中较为有利的群体中最为明显,尤其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说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劳动力在家工作机会的增加。
近二十年来美国成年人改变了他们花时间从事的活动类型。例如从 2003 年到 2022 年,美国成年人将更多的时间用在睡觉和使用电脑休闲上,而他们用在购物、社交、志愿服务和旅行上的时间更少。居家时间增加的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人们活动地点的变化。在 2003 年至 2022 年期间,美国成年人从事工作、学校、饮食、不使用电脑的休闲、运动/锻炼和宗教/精神活动的总时间变化很小。然而,每项活动在外花费的时间减少了,在家花费的时间增加了。这六类活动地点的变化,占人们居家时间总体增加的 70% 以上。各种活动向家庭转移也清楚地表明,这一趋势不能用社会上任何单一的变化(例如疫情后居家工作增加)来解释。
在经历疫情导致的大部分时间受困家中之后,许多美国人已经习惯在家里度过更多时间,而不愿冒险前往人头攒动的公共场所。更不用说自疫情开始以来,美国枪支暴力事件的增加和各种新的流行病传播,都让人们谨慎地远离公共场所。另外的重要原因当然就是互联网等技术的广泛使用以及手机和社交媒体的兴起,让人们居家时间增加。比如出门看一场美国职业篮球赛,大概要花 40-50 美元,包括停车费、门票和餐费。而待在家里看每月订阅费是 6.99 美元的某网络频道,在电影或比赛实况广告时段(以及比赛不那么有趣的时候)查看电子邮件和回复个人互动信息,度过一个不错的夜晚,花费减少了 90%,灵活性更高。
问题是这份报告也从调查问卷和数据分析中发现:疫情后人们居家时间明显增加后,不只是拥有更多与家人亲人团聚的快乐,而是更多地在家独处和感到孤独,更少地拥有生活的幸福感和意义感。疫情后人们的工作同事关系更疏远,朋友数量和联系次数更稀少;疫情后各类科技威力更强势,优质工作机会变得更少;疫情后人们居家的活动内容、交往方式和时空间变化,也可能会让人们对他人缺乏同情和同理心、让社会关系有可能变得更分散和极端。
正是由于生活和活动环境与个人情绪之间有着紧密关系,所以疫情也导致许多家庭对居住地点和面积进行积极的调整和改造,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许多人更愿意待在家里、为家忙碌。但与此同时,城市和公共空间的命运也将随之改变。当疫情刚刚在城市爆发时,大量专业劳动力转向远程工作,许多城市的市中心商业区都出现了大面积空置,市政府面临着收入下降和暴力事件增多等日益严峻的挑战。多年后,这些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在家办公的增长也只是逐渐消退,一些中心城市商业区和住宅区格局的部分重新配置已开始形成。如果长期居家时间增加的趋势持续下去,这一趋势可能会对城市公共空间布局、公共资金如何投资图书馆、公园和游乐场等当地社会基础设施等长远规划产生重要影响 。
放眼看,疫情后的全球大商场和零售业都面临巨大挑战,欧美日澳已有多家大型商场倒闭或被迫重组,部分商场已经被改建为其他用途,如仓储或物流中心。根据杭州市统计局的数据,疫情后一些中小型商场和位于郊区或社区的购物中心,由于疫情期间的客流量锐减和租户流失,不得不关闭或转型。杭州的大型商场整体上通过各种转型措施避免了大规模倒闭,然而,商场运营的压力依然存在,未来的市场环境充满不确定性。
简言之,家人和朋友、观念和工作,都对我们的现代生活幸福感和意义感至关重要。如果过去 20 年里这些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可能变得更糟),那就是我们应该引起关注和反思的事宜。我们需要那些最新的讨论来发现独特的视角和对被遗忘问题的全新看法。(潘一禾 写于2024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