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东西》| herstory的另一种可能
2024年的进度条还未走完时,年度最佳影片提前诞生了。它就是编导邵艺辉继《爱情神话》后带来的《好东西》,也是很多人看过后惊呼的好东西。

许多人都注意到影片的英文名是Herstory,似乎作为history的反面是导演的有意为之,也点名了影片的叙述核心是女性群体,也为大众展示了一种新的女性故事叙述的可能性。

那history真的可以像大家调侃的那样简单被拆解为“his"和"story"吗?甲骨易作为一家翻译本地化的公司,今天小易就来为大家说说这个大有来头的“herstory"。
1 herstory的history
小时候每次看历史书籍里的重要人物都是男性,也总有历史学家拿历史的英文history来自嘲历史都是男人的故事,即his与story。然而history真的可以被这样简单拆分吗?
实际上,history先于story,后者是从前者派生而来。
"history"来自古法语“estoire",意为“故事”、“编年史”、“历史”,源自拉丁语historia(过去事件的叙述、故事)。而这一词汇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语中的"ῐ̔στορῐ́ᾱ (historíā)",意为“询问”或“通过问询获得的知识”。
这个词最初是由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公元前5世纪用来指代他关于过去的调查和写作,由动词historein(见证、问询)而来,词根是histor-。源自原始印欧语的*weid-,意为“看到”,因此“知道”。由此引申出的单词还有witness(目击)、wit(智慧)、wise(智慧)等。
story同样源自古法语“estoire",出自晚期拉丁语storia,是对拉丁语historia的缩短,是其语音脱落后的形式。

由此可见,history与“his"这一语汇并没有什么关系。但当历史中记述了太多“男人与马”,大量在社会发展历程中做出贡献的女性在历史叙述中隐而不见时,“herstory"这一词汇作为一种女性视角的强调,和对男性视角书写的传统史学的批判,就显得尤为必要。

根据《牛津英语词典》,“herstory”一词最先由美国作家罗宾·摩根(Robin Morgan)在其著作《Sisterhood Is Powerful》(姐妹情谊是强大的)中使用。上世纪第二波女性主义运动时期,女权主义者使用herstory作为对传统男性主导的历史研究的补足与修正。herstory也逐渐成为女权主义者的流行语,并催生了更多以女性为中心的用词,如“femistry"(chemistry,化学)、“galgebra"(algebra,代数)等。

2 herstory建构一种新世界的可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觉醒,她们不再沉溺于传统影视剧中所建构的“爱情童话”,也不再满足于只是身为男性主角的“女儿”“母亲”“妻子”等符号式单一化的女性角色。大量的女性创作者开始涌现,叙述女性自身的故事。

仅是这两年,电影方面就有诸如掀起热议的《芭比》《可怜的东西》《某种物质》;聚焦婚姻中传统男女角色倒转、权力地位失衡的《坠落的审判》;讲述“娜拉出走”的《出走的决心》等。





除了《坠落的审判》与《出走的决心》是基于一种现实主义底色讲述婚姻中的女性外,其他三部影片似乎都将女性故事放置在了一个非现实甚至是超现实的世界中。
《芭比》中的芭比是非人的玩具,它的觉醒是成为一个真正的女人;《可怜的东西》中的贝拉是现代性转版的“弗兰肯斯坦”,它的心智停留在孩童阶段,是片名里的“poor thing”;《某种物质》中的主角们则是被物化、被观看的好莱坞女星,最终在“雌竞”中沦为一坨血肉模糊的“某种物质”。
不管它们陈述了怎样的故事,影片的成色如何,以往关于“herstory”的讲述似乎不是依托现实的女性苦难、受困、挣扎的故事,就是跑向了另一个极端的完全脱离于现实世界的寓言或童话。
《好东西》用英文片名“herstory"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女性故事的可能。它既不执着于讲述女性在家庭、职场、社会中遭遇的个体困境 ,也不回避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它的台词不失犀利,但底色终归是轻盈的、温柔的、可爱的。它想象了一种知道社会客观存在着所谓的“性别结构性压迫”后,人们在一个更为理想的世界中的生活图景。它没有那么真实,却也足够生动。
影片以三位不同年龄段的女性为主角,一位是人如其名,正直、勇敢、有阅读量、有能力、想给所有人“当妈”的单亲妈妈王铁梅;一位是人小鬼大、金句频出的小孩王茉莉;还有一位是从小缺爱的“清醒恋爱脑”小叶。
讲述herstory并不需要刻意回避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身份,影片中最为人称道的片段是铁梅在家劳动的画面蒙太奇,配合着小叶放给茉莉的各种声音,它们构成了影片最浪漫的桥段。在茉莉听来,各种声音是来自大自然的最纯粹的声响,是海豚跳跃入海的声音、是龙卷风、是暴雨、是打雷的声音。
然而它们也是铁梅家务劳动的声音,是属于“不被看见的”家中女性的声音,是煎鸡蛋、吸尘器扫地、晾晒衣物、蔬菜扔进水池的俗世声音。
除了“母亲”的身份之外,导演更多地还原了铁梅身为人的方方面面。在职场上,她是“认清现实,放弃幻想”的“退役”记者,是公众号的主编,也是带货的主播。在家庭与职场之外,她是救赎邻居小叶抑郁与情感创伤的好朋友,是在路边看到男人当众小解敢于出声呵斥的正义勇敢之士,是把和年轻人的寻欢戏称为“课间十分钟”的“大女人”,但也是受到陌生恶意指责后会自我怀疑、情绪低落的人。
导演邵艺辉说自己一开始不知道片名应该叫什么,曾为影片取名“王铁梅”,因为影片整体围绕她而展开,小叶是她的邻居,茉莉是她的女儿,小叶的朋友小马追求她,前夫哥也在努力追求和她复合。
她似乎也代表着一种理想女性的状态,勇敢、正直、有能力的“多面手”,但她也无声代表着一种女性的困境——想面面俱到事事完美,觉得自己家庭、事业、感情都能照顾到,也觉得自己都做得挺好,但总有人在当裁判,审判你的生活,告诉你不还够好。
那什么才算是好?裁判又是谁呢?谁规定了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
影片既借小叶之口指出了一种答案与解决方式——“我们不要玩他们的游戏了”,又在以电影本身寻求着建构新游戏的可能。
3 herstory期待明天会更好
建构新游戏并不意味着推倒旧游戏,《Herstory》在邵艺辉的导筒中也不是站到“history”的对立面。

《好东西》一如导演前作《爱情神话》,讲述觉醒的新女性的同时,也在描绘一种新男性。他们知道“上野千鹤子”、“结构性压迫”等女性主义的专有名词,也明白“自己身为男性已经享受了太多性别红利”,他们是“女权表演艺术家”,是无法进入LTR(Long-Term Relationship)的爱无能“患者”,是缺失母爱、迷恋年长女性的羞涩"弟弟"。
他们不完美,一些情节、台词还会让观众捧腹大笑,却并不是轻视与嘲笑。只是在女性第一性的世界中,退居了第二性的男人的无所适从与不知所措。他们没有姓名,更多的是功能性的代号,比如“胡医生”、“前夫”,或者是一开始让铁梅记不住姓名的“小马”。



就像影片中前夫哥自嘲自己只是“育友”;小马惊讶于自己只是铁梅“课间休息的十分钟”;胡医生也并未得到过小叶真正的情感或金钱上的付出。
女性在强调自身主体性的同时并非意味着男性沦为工具性的角色或被物化,他们或许不完美,“还在学习”,却仍是不失可爱与礼貌的独立个体。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些小缺陷,才让角色更讨喜、更迷人。
小马与铁梅亲热时学着看过的影片里那样撕毁了铁梅最爱的内衣,会在对方告知不礼貌后真诚道歉;胡医生虽然无法进入一段亲密关系,但会诚恳地告知对方,也会在自信过头觉得小叶为了他而自杀未遂后愿意给对方承诺;前夫哥也会在离婚后与铁梅共同承担养育孩子的责任。

如果说《爱情神话》描摹了上海的摩登情调与身处这座城的中年男女,《好东西》则抽离出上海这座城市的小资氛围,它更多地是在为女性叙事、为当下叙事,为人们的明天想象与建构一种新的可能。

相比铁梅的“理想化”形态,小叶与小马是最接近时下年轻人的“我们”:原生家庭并不完美,有着或轻或重的创伤,了解了很多道理,成为了大人,却还是在摸索中前行,如何爱自己、如何与他人相处仍是需要学习的终身课题。

电影也在呈现着社会时代“创伤”后的“当下”:它们是小叶在家中种下的果蔬、囤积的食粮;是小孩懊恼于自己没有出国旅行的经历;是老师书写在黑板上的“举报”......
但邵艺辉也没有停留于展现过去的伤疤,她选择了一种作者式的幽默与趣味去消解时代创痛,去期待更好的明天。
影片中埋藏了大量的彩蛋:像垃圾回收站墙上“爱情没有神话”、“认清现实,放弃幻想”的涂鸦;名为“无条件投降”的乐队名称;铁梅身着“90%荒诞”的文化衫;还有当铁梅和小孩携手走过街道时,路上一群人合唱起的《明天会更好》。



昨天或许充满酸涩与苦痛,今天或许仍有许多问题需要面对与解决,但我们仍会期待一个更好的明天。
资料参考:
1.history | "history" 的词源、"history" 的起源和意思 - etymonline
2.Herstory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3.Sisterhood Is Powerful - Wikipedia
-END-
甲骨易,我们更懂世界,让世界更懂我们
点击关注我们,一起超越文明隔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