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考研同济建筑学,初试第七名超复试线33分却无缘复试

3月17日,我在全身心准备春招面试,两天后就是华为线下二面三面,我很期望能赶在最后机会“进大厂”。与此同时,我也在默默期待一个早已注定的结果能有所改变——25年考研同济建筑学复试院线在这一天公布了,虽然我早已心如死灰,但竟仍怀揣着一丝幻想——说不定同济大发慈悲,为了捞我而打破前例降低快题单科分数线。
但幻想毕竟是幻想,最终复试线公布——政治和英语都降了10分,连大综合(355建筑学基础)也久违地降了10分,但快题(902建筑设计基础)仍然不为所动。
最后的划线是:
政治50,英语50,大综合80,快题90,总分315。
而我的分数是:
政治70,英语81,大综合112,快题85,总分348。
我以专业内排名百分比97.33%(学硕总分第七名)、超复试线33分的优势而快题低于单科线5分的劣势完美无缘复试,且快题作为重要的专业课只拿了85分也让我完美无缘相关专业较好学校的调剂。


写到这里,或者说每每想到这些,我都忍不住想笑,觉得老天给我开了个玩笑。笑了之后又忍不住想哭,哭了又继续想笑。今天是4月18日,距离公布复试线已经过去了一个月,距离查考研成绩也已近两月,但我仍能回忆起过去的心情,仍能感受到当时所感受到的痛苦。我甚至能想到,很多年后,当我回忆起年少的挫折,我能一笑而过,但即便到了那时,我也不会忘记这段经历、这段心理历程。更何况我现在把它写下来,也许是为了永不遗忘,永不遗忘那些本该被人遗忘、不值一提的东西。
我只得了85分,即单科不过线的科目——建筑设计基础,科目代码902,圈内人称“快速设计”,简称“快题”,是以短时间内考察建筑设计能力、筛选设计水平符合要求的学生为目的的一门科目。其考察方式是给定一道设计任务书,根据任务书完成建筑方案设计及图纸表达,采用手绘方式,最终的成果就是3-5页A3手绘图纸。
客观来说,这门科目和很多考研科目都不太一样——既不同于数学,有确定的答案和解法;也不同于理论大综合,只需要理解记忆+逻辑梳理;甚至还不同于美院纯艺考,能直观地判断功底。主观来说,我在备考的时候,快题也是最让我摸不着头脑的一门,不仅是我,我身边的大部分研友、甚至上岸的学长学姐,都会觉得这门课太具有不确定性,一战快题140分选手同样可能在二战时只拿85分。
整个备考过程,我时而觉得它简单,不就是做设计嘛,不就是好用就行合理就行;时而又觉得太难,到底该怎么做设计啊?设计好像没有一个标准?短时间内要做到好用合理好像也挺难的啊?备考的一年,我无数次和我的研友讨论过快题是怎么回事,也无数次翻看往届高分原图,总共画了将近五十套图,自认为自己虽算不上信手拈来,但也算有所思考、有所见解。然而我没想到,最终竟然得到的是这样的结果。

快题的评分方式是扣分制,同济快题历来是5分5分的扣,我得了85分,院线从来都是90分,也就是说,老师在给我打分的时候,就已经深思熟虑想好了不让我过,在这位同济老师的眼中,我的设计水平如此堪忧,连及格线都达不到,甚至都不用考虑我的其他综合能力,直接这一科就给我判死刑,这一科就足以判定我不适合读同济建筑学的研。
且先不论我的设计水平到底如何,以及我在考场上画的图到底如何。总之,我都按照题目的要求画完了,我甚至不想讨论今年学硕快题如何奇怪和抽象了,我只想说,考完以后我自我感觉良好,觉得按照以往高分原图的水平,自己应该能拿120分。我也不想将我的考场图复盘出来给大家分析究竟踩了什么挂点,这种自证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我不会二战了,将来也不会,甚至也不会再从事设计相关的工作,所以我并不真的想知道究竟为什么被挂了。我只是觉得命运给我开了个玩笑罢了。
坦白说,有一个点确实算得上挂点——我没有画电梯。这是一栋给有老人居住的三层住宅,而我却没有设计电梯,老人要上到二层的餐厅只能走楼梯或者从室外坡道绕远路。这的确算挂点,如果同济老师是因为这点挂了我,我毫无怨言。因为我在考场上画图的时候也意识到了这点,我没设计电梯,但由于时间有限,若要加电梯,会影响到我整个方案的布局,牵一发而动全身,平面其他布局也要跟着修改,然而考场有限的时间已经不支持我再做调整了,所以我竟然就这样睁眼瞎画完了没有电梯的三层住宅。
如果是这样,谁说这不是天注定呢。我向来不相信“失常发挥”,觉得只是能力不足训练不够罢了。如今我却很容易给自己找各种借口,说自己失常发挥,例如电梯平时从来不会忘记,例如这门科目实在太主观了。但其实都不是,我没有发挥失常,这就是最直接最真实的结果,在同济的眼中,我的确是不合格的。与此同时,倘若要我自己承认我不适合做设计,我也愿意承认,我也丝毫不会觉得不甘心。
我的确不适合做设计,这在我决定考研同济建筑学之前,我就深刻意识到这一点了。我喜欢的是“建筑学”,而不是“建筑设计”,我喜欢理论而不是设计,我喜欢历史而不是设计。我报考的方向是“建筑历史与理论”,而不是“建筑设计理论”。所以从最开始,我对自己的定位就很清楚——将来我不会从事建筑设计或任何与设计相关的工作,我会投身入本文中搞历史与理论。然而设计可以脱离理论,理论却离不开设计,要想进入这个圈子,还得跨过“设计”的门槛。可是我连门槛都没跨过。

整个备考的一年,我投入了百分百的准备,无论是学习方法、时间安排、身心状态等,我甚至比高中更有韧性,所以不存在“不够努力”,也不存在“不够重视”,至少在得到结果之前,我认为这已经是我最好的状态、最好的策略了。只是相对其他科目而言,我对快题的期望的确没有太高,主要原因是因为这一科太不确定了,没有一个清清楚楚的评分标准,谁也不敢保证自己能拿多少分,学设计的懂的都懂。所以我从来没想过我能考130、140这样的高分,我心里想的最多120吧,其实100也够了。但我也从来没想过竟然连90都达不到。
我的策略就是,公共课考高分,大综合考高分,快题100以上就行。因为公共课备考资源最丰富,网上各种老师各种经验各种题库,前人已经铺了太多路,这是最容易考高分的一科,只要有付出就会有回报;而大综合虽然有19本参考书,但总的来说还是记忆为主,加上我对历史和理论兴趣较大,只要按方法坚持背就行了,何况大综合每年最高分也就110+,拿不到的分大家都拿不到;快题定100,这是底线,其实定这个目标的时候我压根儿就没想过真的会只考100,初生牛犊不怕虎,咱好歹也是建筑老八校的,设计课虽然算不上顶尖,但也算个中上,只考100,那哪儿能啊。
可如今看来,我连100都没达到。我失败了,所以我总是忍不住去反思,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我的态度?我的策略?我的方法?可我要是成功了,我也会反思,但那些便是成功的经验了。

许多次,当我忍不住想这些的时候,我脑子里一个声音在说——没意义了,这没意义,而且你想也想不明白,你不要妄想从中总结出任何失败的经验,也不要妄想知道为什么,即便那个给你判分的同济老师真的站在你面前,认真告诉你为什么给你挂了,告诉你原因,告诉你理由,告诉你哪里画得不好、哪里做得不对……然后呢?你真的会听吗?你真的会认同吗?难道你要跟同济老师说:老师您说得对,我的确还不够,我会继续提升我的设计能力,希望将来有机会还能在同济见到您……难道你要说这些屁话吗?不过其实你也没机会说这些屁话了。
是啊,自从查到分数后,你想过很多次,要不要趁着复试分数出来之前,给同济的老师发邮件,尤其是给你意象的历史与理论方向的导师发邮件,告诉他们你的英语分数81,这在今年含金量太高了,告诉他们你的理论分数112,是学硕单科第一名,告诉他们你的总排名是第七名,告诉他们可惜你快题挂了,但是继续告诉他们你的学术理想学术热情,告诉他们你的写作能力写作热情,告诉他们你的人文社科阅读量,告诉他们你希望做一些建筑与人文社科交叉的研究,告诉他们除了建筑之外,你喜欢文学、历史和哲学,也喜欢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但你最终什么都不曾告诉,什么邮件都不曾发过。因为你知道,你只是一个普通的哈工大学生,你的快题挂了就是挂了,同济不会因为你而改变历年快题分数线,同济也不缺你这样一个满怀理想和热情的学生。更何况你现在毕竟只是热爱和想象,你没有产出过一篇论文,也不曾获得过一个建筑大奖,而且说到最根本最深层次的原因,你报考建筑历史与理论方向,甚至也只是在退而求其次。
当你诚实地面对自己,你知道,当初你最想报考的是文艺学,这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研究其规律的学科。如果非要说你有学术理想,那其实也是文学上的。但你在选择考研的时候,你终究没敢跨出去,一是因为文科招生太少害怕竞争太大,二是因为还想最后尝试一下建筑学看是不是真的不合适,三是因为本着爱好与工作分离的原则,四是因为考虑现实因素建筑虽然就业不好但文科更是冷板凳,五是……哈哈,写到这里发现,我又在不断为已经发生的事情归因了。总而言之,相比建筑学,我本来有更热爱的学科,但我还是考了建筑学的研,并且失败了。

我这么说,倒是显得仿佛这失败是我应得的。说不定我潜意识里就没想考上建筑的研,所以我的大脑故意在考场上作祟,而且还专门挑快题这一科作祟。毕竟我其他三科都考得多好啊,谁看了都会感叹一句。于是我的潜意识胜利了,于是我的精神制胜法也奏效了,在我大脑深处的某个角落,好像终于松了口气,我再也不用学建筑了,我这次真的再也不用做设计了,我已经尽了最后的力,是它没有选择我,不是我放弃了它,我再也不用在不擅长的领域垂死挣扎了。
可是当我看到哈工大建筑与设计学院的拟录取名单时,我还是感到难过。我明白,我虽然不想读建筑学的研,但我想读研,我想有一个硕士学位,我想再有两三年思考将来要做什么,我想在夏天拿到录取通知书,我想在暑假能有一段空白好好休息,我想在硕士阶段重新开始我的学习和生活,我想把本科的愚笨和过错都洗掉……但好像不行了,我读了六年本科,五年制的建筑学+因抑郁休学一年,如今又考研失败,似乎太多的debuff叠在我身上了,我没有这个成本立即又全职二战,即便家里人支持,我自己也不想也不愿。
这里又要说到我为什么选择了考同济而不是哈工大。因为漫长的本科生涯已经让我迫切想要离开哈尔滨这个地方,我当时完全是意气行事啊,我的同学我的朋友我的老师,都曾经劝过我,本校更保险,不仅是难度更低,老师也会优先本校的同学。那时候我的设计课老师听说我要考同济,就开玩笑似的跟我说“同济很容易二战哦”;我的正在二战的同学也劝退我说“我见了太多悲剧”;我的朋友说哈工大已经很好很好了;还有老师建议我考虑下浙大和上交……但对于大家友好而关切的建议,我都只是一笑而过。我一心沉浸在“我要离开哈尔滨”的心情当中,而同济作为万千设计学子向往的学府,即便我自知不适合设计,也仍想投身其中,尤其是听了卢永毅老师的西方建筑历史课,李颖春老师透过上海地图研究近现代建筑史,诸如此类,也逐渐让我心生向往。


于是我就这样莫名其妙、稀里糊涂、又仿若十分清醒地做了决定。站在当下的视角回头看过去的决策,总是觉得太不成熟。我常常感性战胜了理性去行事,却又总是用自以为的理性去反思。正如我现在做的,也许不是反思,只是记录,把那些每天晚上睡觉时就会反复播放的片段写下来,也许这样今晚我能睡得好一些。
我不能够后悔,也后悔不了,也没有意义。人生好像多的是说不清道不明,虽然我总是忍不住给一切事归因,但最终也未能免俗归到“命运”二字。我想起初中看过的欧亨利短篇《命运之路》,也想起雨果因为墙壁上看到刻着“命运”二字而创作了《巴黎圣母院》。命运,终将指引着我去该去的地方。
作为一个内心有着强大精神信念和使命感的主体,我没有那么悲伤也没有那么绝望,我知道自己的价值所在,我原本就没有深层次认同建筑学是我实现个人价值的方式,所以挂了也就是挂了,不一定是坏事。然而作为一个从小寒窗苦读的小镇做题青年而言,考研失败带给我的打击是巨大的,这不仅意味着我不能继续上学,不能获得更高学历,还意味着家人眼中的好学生光环褪去,我已彻底被这套体系淘汰,也许我此生都无缘学术圈。虽然我知道人生还很长,以后的事还说不定,但有的事似乎就是机缘巧合,我心里预感似乎是无缘了,或者说我主动地不想了。我也知道学术圈没那么好,和班主任聊时,我说我想在高校做做感兴趣的研究、写写书,他告诉我现在的高校已经不是这样了,他说我其实不适合高校,我会过得很痛苦,新老师们都过得很痛苦。除此之外,也意味着我要考虑就业、走向社会了。

如果人生是体验,是不断面对新的挑战,那么其实自从开始准备春招以来,找工作的新鲜感已经足以覆盖掉那日复一日备考的一年,春招的各种面试、甚至各种“表演”,这些都太快太新了,不断刺激着我的大脑,以至于让我在短时间内迅速中考研失败中走出来。不过“走出来”到底是什么概念?我不再悲伤?我不再记得?我不再在意?如果是这些,其实我完全没有走出来,我只是更成熟了,能在心里藏着这些事的同时,也能积极去迎接新的挑战。
考研的成功似乎都是相似的,考研的失败却各有不同。起点不同,状态不同,专业不同……哎不对,考研的成功也不一定相似。在考研的宏大叙事下,很容易只看到数字,例如考生数量、报录比、分数,也很容易只看到同质化的个体,结构化的个体。可是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个体啊,每个人背后的目的、动因、经验、状态……这些如何能只用数字去描述啊。
我曾经置身其中,我如今也置身其中,可在我写下这些东西之后,我仿佛能暂时脱离。我总回忆起查分的那天上午,由于毕设调研,我在江西南昌的酒店里,南昌的天跟成都很像,窗外灰灰蒙蒙却尚有一点日光,那天早上我很早就醒了,焦灼地等待过程中写了一篇小诗《等待最后一次曙光(或夕阳)》,我用“忍耐与煎熬”来结尾,这就是查分前最真实的感受,恐怕也是我本科六年最真实的感受。

考研的一年,我很少写东西,很少记录,很少表达。可我却常常做梦,梦里见到那些故人故事,梦里经历那些光怪陆离。我的大脑总是异常活跃,常常因此而精疲力尽才能入睡。我知道,是因为我潜意识里想创作,想写作,无论是拿着笔在纸上写写画画,还是在屏幕前敲着键盘,用文字来表达自己是我最自在、最平静的状态。
所以我竟然也在偷偷庆幸,还好考的是建筑的研,没有真考文艺学,要是考文艺学失败了,那岂不是连写作都心理阴影了,毕竟文艺学也有一门很主观的科目是写作文。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