颤抖的心,激动的手,终于让我找到了 2025 年的逆袭心法

这两天发现一本好书,就是《如何想到又做到》,强烈建议大家去看。作为鸡汤文爱好者,我一直都喜欢看各种自我成长和商业管理的书。其中尤其关于各种自律、习惯养成、认知觉醒方面的文章。但是读了这么多书和道理,依然没有改变我的行为习惯。模模糊糊地抓不到关键。
《如何想到又做到》颠覆了我一些旧有认知,比如:
旧有:思维改变行为,思维不变,行为就不会变;
更新:行为改变思维,行为先变,思维和意识会跟着变化;
旧有:专注于大目标,大梦想,专注于信念使命愿景;
更新:专注于可以不到 1 周就完成的步骤和 1 周到 1 个月内的小目标;
旧有:所有习惯都可以用条件反射来培养(if...then...)
更新:针对于自动行为、冲动行为和常见行为,来采取不同的培养方式。而不是仅仅是条件反射。
以上三点是最颠覆我旧有认知的。
作为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我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读了这么多书,我的意识也改变了,但是就是做不到?比如说之前的福格模型:完成任务= 动机 x 能力 x 触发条件。但是在三个都很微弱,还想要完成任务的情况下(比如不乐意做的工作),这点儿就很难适用。动机这种东西犹如天气瞬息万变,能力不管强弱任务太无聊也懒得去做,触发条件是条件反射的训狗条件,对人这种复杂的生物根本不适用。
原来应该先不要去想,而是先去做,等上手了,实践会深刻地转换你的认知和意识。我一直专注于 vision planning, 就是有大的宏图,但是就是做不好当下的每一件小事,总觉得,是不是到了一定时间某一个点,那个宏图是就实现了。但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宏图(大梦想)应该先放在一边,专注于 1周-1 个月内的短期目标,一个一个台阶去登上,而不是想着前面 99999 阶的事儿。还有就是 if...then...的条件反射培养习惯,什么摆好运动鞋在门口,if 看到,then 去跑。但是没有动力啊,就是摆在我鼻孔下,我都不会去跑。所以针对于不同类型的行为(自动行为、冲动行为和常见行为),就要用不同的手段去培养这个习惯。
都说你的一生都藏在每日的行为惯例中,那根据此书,如何通过规整我的每日行为惯例来实现人生梦想和追求呢?
目前我的人生三个追求:
创造(Create)—链接(Connect)—探索(Explore)
探索:物质世界(大自然为主)、精神世界(读书为主)
创造:平台(链接两端orN 端)、作品(对内个人)

在“要事优先”的基础上(金钱—社会关系—健康)满足创造—链接—探索的人生追求。
1. 如何搞钱?
要想在社会上赚到钱,就要为社会提供其有需求但无从获得的东西。如果社会已经创造出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你也就不被需要了。所以首先我们需要弄清楚你能为社会提供哪些其有需求但无从获得的东西,而提供这些东西对你来说又是轻松自然的事情。
根据纳瓦尔的财富秘诀:把自己产品化!(2 步法:找到专长,发挥杠杠效应(劳动力、资本、代码或媒体))
那我的专长是:15 年的进出口贸易经验、跨境电商经验、国际品牌管理经验、国际供应链经验、国际谈判经验。用 Deepseek 咨询了一下:行业—地域—场景三维聚焦(1 个垂直细分核心赛道,1 个核心地区区域(文化+政策)),一个场景(全链路价值交付))。
Deepseek 举例:
普通外贸人: “我能做机械产品出口”(行业单一维度) 您的三维定位: “我专注德国工业机器人(行业)通过独立站+亚马逊日本(地域)实现B2B2C模式转型(场景),已帮助3家企业将售后成本降低40%”
我的规划已完成,由于隐私问题,细节略。
那我十多年来的规划都是大梦想、大战略、大憧憬,结果开头不到 7 步就没劲儿了,不断地去重复纠结徘徊在前期的 0-1,不能突破。
根据这本书,针对在从 0-1这种“常见行为”,要用的工具是:阶梯模型+极度容易+行为在前。
一个重要的核心信条就是: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先完成再完美,争取 shi一样的开始。
阶梯模型:规划短期目标(1 周到-1 个月内必定可以达到的,完成步骤(步骤是 1天内可以搞定的)),以前:1 年规划,3 年规划,5 年规划,想象很美好,但是落在当下时刻,却懵逼了,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因为太宏大太远了,距离太长了,反而看不清脚下的路。所以现在短期目标+每日步骤。极小步极小步地从当下时刻来完成。
再加上“极度容易”策略,因为 0-1 的摸索期,很多东西,都是新的,要去尝试和学习的。如果有点儿困难,我都觉得厌倦想要放弃。
那如何满足“极度容易”呢?极度容易有 3 个小妙招就是:控制环境、限制选择、路线图或规划。根据这 3 个 Tips:原来的我想要样样完美,结果天崩开局,四处着火,很快就没动力了。现在:1 个选择,1 个规划。就类似气球在钉子上,一个气球放在 1 个钉子上,很快就扎破了。但是放在 1000 个钉子上,力被分散了,气球反而破不了。从 0-1 的过程,其实就是打磨 1 颗尖锐的钉子的过程,而不是扎 1000 个钉子的过程。


行为在前:因为 0-1,总是花很多时间去学习去在脑子里推演和模拟结果,但是这都是无用功。不如蒙头上手做。先去做先去搞。这次做某个项目的内部搭建就是这样,没有搞过,但是放下了所有的调研,先上手不断地去试,结果发现根本没有想象中那么麻烦和困难。以前:先看教程一步步跟着做;现在:啥都不管先上手做。看教程再一步步做,其实加大了困难的想象度,因为教程是刻板的,很多步骤其实不需要,然后就觉得好琐碎好麻烦。反而蒙头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去做,先去摸索,反而发现,哇噻,原来这么容易。
行为在前破的迷障就是:畏难情绪。
2. 社会关系:这里说的社会关系是指人在社会上所有的关系:强链接关系如亲情、友情、爱情及人与人之间的弱链接关系。
作为40 岁的单身人士,我之前觉得爱情对于我来说,其实没有那么必需。幸运地是身边有亲密的家人和闺蜜,满足了我一切的分享欲。但是越来越发现,两性关系和其他关系都不一样,那种拉扯暧昧和身心灵的交流,还是不可或缺的。可以不结婚,也可以不生娃,但是这不妨碍我去享受爱情。那如何找到强链接关系?其实是通过弱链接关系,不断地去深入了解。
这里可以运用书中说的“社交磁力”,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加入不同的群去找,也可以主动出击自己创建兴趣爱好群来找来认识和了解。不仅可以帮自己找到,或许还可以帮别人也牵线。
3. 健康:身心灵健康。
身体:睡吃动的管理;
心灵:冥想+时刻觉察;
精神:非技能+技能的探索。
关于身体健康,作为 170cm身高,但是有 82KG 的体重的女的,我已经非常胖了,脂肪肝从轻度变成了中度,医生都在劝说减肥。喜欢肉,喜欢油炸食品,喜欢碳水,这种碳水油炸混合物是我的最爱。
从睡眠:睡眠的话,也是环境入手+限制选择:卧室不带手机+书本,看书或者冥想。自然睡去。
从饮食:暴饮暴食已经从冲动行为变成了自动行为,这种上瘾行为在空虚寂寞无聊的时候就无意识地被触发了。首先是如何将自动行为切断:就是你在无意识地时候已经开始做了,这种自动行为在“条件反射”训练法比较适用。环境:家里没有什么吃的。限制选择:外卖美团+饿了么直接卸载。想要吃,只能出去吃。但是懒得出去,那就不吃。在家备点儿鸡蛋+粗粮,饿了煮鸡蛋和煮杂粮粥吃。
从运动:运动其实是“常见行为”,就是主动投入大量意识去做。那如何将运动变成日常惯例,每天都得做,不做就难受呢?行为在前+极易容易+反复铭刻(不动脑子先去做(先别把情绪脑本能脑唤醒而是先去做)+起床就深蹲 10 个+每天每天每天每天重复)。
精神:关于非技能探索暂时不谈,因为就是看吸收的速度和自我消化的程度,并没有标准。这里谈一下技能探索,技能一般都有标准。拿外语学习来说,英语有雅思托福,德语有 C1C2 德福,国际供应链有 CSCP 等。这些都是有检验标准的,那这种技能最合适的是:
阶梯模型+极度容易+反复+公开分享
对于我来说,技能点增加最大的一个目的是:探索自我的成长,就是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去增加技能点,拓展信息差的边界,完成自我的证明和满足(我是聪明的,我是努力的,我是可以完成困难技能的,我是优秀的)。那其实技能学习里面也有一个隐藏的彩蛋:就是不止你一个人在学这个技能,还有其他人也想学习这个技能,这时候就可以以教代替学习,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知识付费”。但是我这种懒得去承担别人期望的自由散漫的人,如何以教带学呢?那就是免费分享!分享出去!但不承接别人的期望(不承诺我的分享知识点满满,也不承诺看了我的分享就可以学会)。就单纯分享出去。不管好坏,总能帮助到别人一点点儿,即使帮助不了,也是我这种连续性公开分享的一个一个的基石。先从连续 3 天分享开始,慢慢增加。每天重复。
综上,所以在每日行为中,区别开无意识行为和有意识行为。针对无意识行为就是要让它变得极其困难(比如暴饮暴食:限制选择,极难做到,营造无零食的环境);针对有意识行为,尤其是需要持续投入完成的行为,就要用到阶梯模型,在此基础上,行为在前+极度容易+不断重复+公开分享。
各个方法都因人而异,像我,因为不太爱玩游戏,所以也不知道怎么用“致命吸引力”,因为不喜欢给陌生人担责,所以对于社交磁力这种对于我来说,我也不适用。
2025 年4 月快结束,还有 8 个多月来实现我的 2025 年逆袭!这一次,对症下药,我真的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