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穿越者还是守旧派?——王莽小传
今天我们讲王莽。大家可能在网上看到很多信息,说王莽是穿越者,刘秀是位面之子。大致是说,王莽改制期间推行的一系列政策,例如公有制、释放奴婢,都带有浓烈的现代色彩。而刘秀,从起兵讨伐王莽到重建汉政权,仅仅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在与王莽政权大战昆阳时,更有天降陨石于王莽军中,起点爽文都不敢这么编……那么王莽真是穿越者吗?我们从头说起。

知乎上对王莽的讨论

参考书为张向荣著《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本书为历史非虚构作品,作者张向荣为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博士毕业。我很喜欢的历史作家如李零、李硕、李开元、张向荣等都有文学专业背景,他们经历过文献学训练,但又不会被历史学“言必有征”的条条框框所限制,加上注重文笔、擅长联想,所以作品影响力很大。反观历史系出身的作家,写的东西味同嚼蜡,不堪卒读。
一、从庶人到大司马
据说王莽出身战国时期齐国的王族田氏,但到他爷爷王禁的时候,家族已经没落。王禁在长安经营多年,也就仅仅就是一个廷尉史,史就是记录的意思,所以廷尉史相当于法院的书记员。然而不久后,王氏家族突然在长安异军突起,一家有十人封侯,其中五人担任过汉朝大司马。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整个王氏家族再度起家都和一个人有关,就是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注意不是王昭君,虽然都在汉元帝时期)。

西汉王朝皇帝关系图,王政君为第11位皇帝汉元帝的皇后
(一)汉元帝时期
王政君是王禁的女儿,这个女人八字很硬,嫁谁谁死,进宫前嫁过两个老公,都死了。八字先生一算,说普通人压不住这气运,于是王禁就把她送进了后宫成为“家人子”,即没有品级的宫女。王政君是个心机girl,当时太子(后来的汉元帝)要在宫女中选妃,其他宫女都穿得很淑女很文静,独独王政君一身大红色衣服(“绛缘诸于”),这多巴胺穿搭非常显眼,让太子一下子就看上了,于是带回了东宫。太子此前已娶了十几房妻妾,但都没有怀孕,没想到王政君不久后竟然怀孕了,而且产下一子(即后来的汉成帝),激动得汉宣帝老泪纵横——汉家天下有后了,立刻封她儿子为皇太孙。两年后,汉宣帝驾崩,汉元帝即位,王政君成为皇后,母仪天下。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王氏家族一下子成为了外戚家族,除了早死的王曼,竟然有八人得以封侯(下图中间的八位,王禁是追封为侯,王莽是汉成帝时期才封为新都侯,总计十侯)。王政君大哥王凤更担任了大司马大将军,这个官职卫青、霍光都当过,掌管全国军事。

王家十侯
(二)汉成帝时期
汉元帝在位十五六年后驾崩,即位的是汉成帝,也就是王政君长子。前面我们说,王家除了王曼都封侯了,很不巧,王莽就是倒霉催的王曼后代。叔叔伯伯都封侯拜相,他却因为爹死的早,没有后台,还是一个布衣之身。但是强者从不抱怨环境,史书记载王莽小时候很爱学习,“受《礼经》,师事沛郡陈参,勤身博学,被服如儒生”。他非常认同儒家思想,特别孝顺,既然现在没有亲爹,那大伯二伯也是爹。
王莽22岁时,大伯王凤生病,其他人都是沉迷享乐避之不及,王莽独自在床边守了一个多月,尝药喂饭,衣不解带。最终,王凤在临死前郑重向王政君推荐了王莽,说这个侄子真的不错,可以重用。于是王莽就开始了自己的仕途,先做黄门郎,后任射声校尉,秩比两千石,领兵700人。30岁,王莽被封为新都侯。同学们注意,这个新都,不是咱们成都的新都区,“新”指的是新野,就是三国演义火烧新野那里,“都”指的是都乡,新野的一个辖地,所以后来王莽建国国号为“新”。

新野到长安约500公里
王凤死后,王音、王商、王根相继担任大司马,王莽38岁时也接任王根成为大司马,故而王氏家族有“五将十侯”之说。史书记载,王莽即便位极人臣了也非常节俭。王莽母亲病了,公卿列侯派夫人去探望,王莽的妻子来迎接,衣裳长不及地。古代的审美就是看脱离农业生产的程度,例如脸色越白说明越不用在太阳下干活,裙摆越长,越说明洗衣服的佣人很多,所以贵族妇女们都追求越白越好,裙子越长越好,当然生活也越奢侈越好。王莽妻子穿不曳地的裙子,拜访者都下意识以为是奴婢,一问才知是他的夫人,都很吃惊。今天有人说王莽是穿越者,论据之一就是他发明了短裙,那就是扯淡了。一则长不曳地不代表就是短裙,二则穿这样的裙子是为了表示自己很节俭。结合后续王莽的行为,我个人认为他并非在表演,他确确实实就是一个勤俭节约的人。

中国的掌上芭蕾舞登上外国报纸
汉成帝非常宠爱赵飞燕、赵合德两姐妹。有个成语叫做环肥燕瘦,燕瘦就是说赵飞燕很轻盈,甚至可以在手掌上跳舞,可以参考今天的掌上芭蕾舞。王莽担任大司马仅仅一年,汉成帝就驾崩了,而赵飞燕和赵合德没有留下子嗣,汉朝只好立汉成帝的侄子刘欣为汉哀帝。
(三)汉哀帝时期
新即位的汉哀帝并非王政君的孙子,而是王政君死对头傅氏的孙子。汉哀帝在位六年,王氏家族也蛰伏了六年,此时朝堂的主角是傅氏和丁氏外戚,以及受到汉哀帝喜爱的董贤。王莽闲居在家,但依然清廉正直,二儿子王获杀死家奴,王莽甚至逼他自杀(大儿子后来也被他干掉了)。今天有人说王莽是穿越者,论据之二就是他尊重生命,纯属扯淡,一则先秦儒家早就有“民本”思想,王莽信奉儒家思想自然会贯彻民本主义,二则而王家此时正处于风口浪尖,他更需要谨小慎微。

汉哀帝时汉成帝的侄子
汉哀帝对女人没有兴趣,只喜欢男人。有一个词语叫做“断袖”,形容同性之爱,其实就是来自于汉哀帝的男宠董贤。曾有一次白天睡觉,董贤头枕了汉哀帝的衣袖,汉哀帝想起床,却不想惊动董贤,于是用剑截断衣袖后方才起来。董贤这人吧,从政治经验来说就是个傻白甜,但由于汉哀帝的喜爱,他得以封侯并担任大司马。这还不够,汉哀帝25岁驾崩,临死前居然把传国玉玺交给董贤,还说“无妄以与人”,就是把皇位交给你了,不要给别人。可以看得出来,汉哀帝对董贤确实是真爱。
汉哀帝死后,董贤拿着传国玉玺,懵了。这个时候,老辣的王政君站了出来,说我侄子王莽也做过大司马,他的人品有口皆碑,我让他来辅佐你办理皇帝的丧事。王政君搬出要为皇帝办理丧事这个大义,董贤这个政治小白自然无从招架,稀里糊涂就同意了。好家伙,引狼入室。仅仅一天董贤就被王莽驱逐出了权力中心,弹劾的理由是现编的:皇帝病危期间,没有亲自照料病情。董贤不知所措,先是在王政君面前跪地求饶,后来又与妻子一起自杀(是的,董贤除了是汉哀帝的男宠外,自己还有妻子)。董贤父亲董恭连夜将董贤夫妇下葬,墓地是现成的,汉哀帝早就在自己的帝陵旁边给董贤挖好了陪葬墓,这可真是“生则同衾,死则同穴”……处理完董贤后,王莽复任大司马。
二、从大司马到真皇帝
汉哀帝刘欣只对男宠董贤是真爱,当然不会留下子嗣,所以接下来即位的是他的堂弟汉平帝。汉平帝即位时年仅9岁,没有治国理政的能力,于是朝政大权被王莽所控制。很多后世人认为王莽此前四十多年都是在表演忠臣孝子,汉平帝即位后他才暴露真实目的——篡位。不过我个人认为,王莽是真心相信儒家那一套能让百姓变得更幸福,他最初也得到了儒生们的真心拥护。王莽上位的过程非常“儒家”,先封“安汉公”自比周公,再学《礼记》加“九锡”,最后从假皇帝到真皇帝,整个过程历时8年。

白居易诗作,认为王莽一开始就是演员
(一)安汉公
毕竟有君臣大义在,该如何在大司马基础上更进一步呢?史书记载,儒家制礼作乐者,正是周武王弟弟周公旦。当初周武王死的早,周成王年幼,朝政几乎掌握在周公的手里,可谓礼乐征伐自周公出,周公摄政六年后才还政成王。巧了嘛这不是,周成王年幼,汉平帝也年幼,周公爱惜人才,王莽也爱惜人才,周公是儒家圣人,王莽也认同儒家,周公平定了管蔡之乱,王莽也平定了董贤之乱,王莽不就是当代周公嘛。儒生一吹捧,王莽就有点飘飘然,信奉儒家的人谁不想做当代周公啊?所以王莽后来自己加速了当周公的进程。
汉朝时期的人很迷信,尤其相信祥瑞和谶纬。王莽把古书拿出来翻了翻,发现周公摄政时一群老外曾经献上过祥瑞——白雉。所谓白雉,其实就是白化的野鸡,今天看来并不稀奇。但当时人认为白化的生物都具有神性,刘邦斩白蛇起义,汉武帝搞白鹿皮币,都说明汉朝人很信这一套。王莽于是暗示益州官员,也就是咱们成都这里的官员,找到一个塞外民族越裳氏,通过重译(语言翻译几次,大概是住的很远的外国人)进献白雉,证明自己有周公之德。越裳氏和益州官员也很懂行,不止献上了白雉,还附赠了两只黑雉,王莽大悦,这岂不是说我的德行远超周公啦。周公之后五百年有孔子,孔子之后五百年有王莽,我王莽也是圣人呀。儒生们也心领神会,纷纷推戴他为“安汉公”,他拒绝了几次,最后“勉为其难”地接受。
至于王莽当时有没有想执政几年后还政于汉平帝,我觉得是有的,但后来他无法抗拒权力的诱惑,也就将错就错了。

白雉大概就长这样
(二)宰衡与九锡
刚刚我们说到,王莽是真心相信儒家那一套,所以他对儒生很好。好到什么程度,王莽当时累计为学者建造一万套住宅,你是儒生的话直接在首都长安分房。儒生们都清高的很,除了春秋时期子贡外,好像就没啥善于经商的人了,所以儒生全都是穷光蛋,现在国家主动分房,那肯定大大地拥护。王莽还仿照西周礼乐,修建明堂、辟雍等建筑,给儒生们搞了点开party的地方。投桃报李,据传先后四十八万余民众请求加赏于安汉公王莽。
公元4年,在众多儒生的推戴之下,49岁的王莽加号“宰衡”,位居王公之上。他还非常有创造性地搞了加“九锡”上位法,九锡出自儒家经典《礼记》,指的是帝王用的车马、衣服、兵器等。从王莽以后,你看到某个权臣加九锡了,那就说明他要上位了,曹操、司马昭、孙权、李渊……都是这么上去的。
(三)假皇帝和真皇帝
公元6年,即将亲政的汉平帝突然暴毙,死的很蹊跷,王莽另立了一个两岁的小皇帝,即孺子婴,开始自称为“假皇帝”,就是暂代皇帝之位。我觉得这一时期的王莽已经无法抗拒权力的诱惑,开始主动想要篡位了。王莽确实对儒生很好,也确实准备推行儒家思想,儒家官员们想了想即将复现的“三代之治”,再想了想在长安刚刚分到的房,觉得好像精神、物质追求都被王莽满足了,于是大都希望他尽快上位。倒是刘氏宗亲们纷纷起兵反莽,把王莽给吓坏了,跑到太庙里去发誓,说一定会还政于刘氏,对太庙里的鬼说的话,那当然是鬼话了。西汉后期的皇帝们倒行逆施搞得民怨沸腾,所以百姓根本不愿意支持刘氏,起义很快就被王莽镇压了。

故宫藏伪传国玉玺

用鸟虫篆刻制“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
公元9年,王莽54岁,他逼迫王政君交出传国玉玺,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孺子婴此后十余年一直被软禁在宫殿之中,等到王莽被推翻后才放出来,那时候他已经完全是个流口水的傻子,连六畜都不认识。王莽毕竟还是信奉儒家,也自觉理亏,无颜面对姑姑,所以是另外派人去取传国玉玺。王政君虽然是王莽的姑姑,但还是自认为是汉家皇后,之前帮助王莽,是相信他真的是周公在世,等到小皇帝成年后会还政于汉朝。此时眼见王莽要篡夺汉家天下,王政君当然是不愿意。所以就把这传国玉玺扔到了台阶之下,把玉玺被摔破了一个角。
说到这个传国玉玺,据传来自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和氏璧(不过圆形的玉璧,如何刻出方形的玉玺?存疑),秦始皇命令李斯在玉玺上刻制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玉玺传到唐朝末年不知所终,宋元明清都有假货出现。在今天故宫里面就有一方假的传国玉玺,是乾隆时期地方官员为了讨皇帝开心刻制的,不过形制应该没啥问题(见上图)。
三、穿越者传说
不管王莽为人如何,他始终是儒家的坚定拥趸。现在我们认为未来更美好,儒家却认为夏商周三代最美好,王莽的改革就是参照儒家对夏商周的记载,大搞复古主义。因为儒家学说脱胎于原始共产主义和周朝土地国有制,所以他越搞复古,越显得像共产主义,以至于有人说他是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皇帝。今天有很多人认为他是穿越者,主要是不懂先秦儒家思想,以及对原始史料断章取义,对那些荒诞的传言我们将会逐个反驳。因为王莽复古改制的部分有点难,我们放到最后来说。(对王莽穿越者之说的批判,详见陕师大于赓哲老师在某站发的的视频,我在此略作整理,并增加了部分内容。)

(一)元始元年就是公元元年?
有人认为:元始元年刚好是公元元年,太巧合了,王莽肯定是现代穿越过去的,不然为何会用公历呢?
反驳:1元始元年是汉平帝的年号,不是王莽的年号,那时王莽还只是大司马。新皇帝即位后为了表示会带来新气象,设置的很多年号都有“开始”的意思,例如汉武帝的建元、太初、太始。2王莽即位后还多次改年号,如初始、天凤、地皇,并不是按照元始123456年这样的顺序计算年份。

公元元年是耶稣Christ诞生年,所以公元前(BC)就是Before Christ
(二)王莽发明了游标卡尺
有人认为:扬州博物馆馆藏有一个王莽时期的游标卡尺,和现代游标卡尺太像了,王莽肯定是理科生穿越古代。
反驳:1王莽时期的卡尺没有刻度,今天的游标卡尺都有刻度,功能可能并不一样。2王莽时期出现了卡尺,不等于王莽发明了卡尺,例如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出现了能登月的阿波罗飞船,你能说是肯尼迪或者尼克松发明了飞船吗?3古代有很多黑科技,类似齿轮、方向盘之类的文物比比皆是,难道都是穿越者发明的?

(三)王莽懂得解剖学?
有人认为:史书曾记载王莽亲手搞过尸体解剖,非常有科学精神。
反驳:王莽确实主持过尸体解剖,《汉书·王莽传》“莽使太医、尚方与巧屠共刳剥之,量度五脏,以竹梃导其脉,知所终始,云可以治病”,但很多人是望文生义。当时是公元16年,被解剖者王孙庆曾起兵反抗王莽,王莽解剖他有两个目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泄愤,杀鸡儆猴,就和后来的“斩首示众”一样。次要目的是证明古代医学中关于“经脉”的记录,还是在搞复古,所以这次解剖并非现代医学意义上的解剖。

(四)王莽曾发明短裙?
有人认为:王莽曾让自己的夫人穿上短裙,这很明显是当代的审美。
反驳:前面我们已经讲过,王莽让夫人穿不曳地的长裙,只是为了显示王家勤俭节约。且不曳地长裙,并不代表就是短裙,更有可能是刚到脚踝。

AI作图,左边为王莽妻,右边为贵族妇女曳地长裙
(五)王莽曾经做过飞行试验?
有人认为:王莽曾经支持一个人做飞行试验,他肯定是在现代见过飞机和滑翔机,才会在古代支持这项天方夜谭般的实验。
反驳:这也是断章取义。《汉书·王莽传》确实记载当时有奇人“取大鸟翮为两翼,头与身皆著毛,通引环纽,飞数百步,堕“。但是这只是王莽号召百姓开动脑筋打匈奴的一个小插曲,当时还有人说吃了仙丹之后军队不会饥饿,有人说自己会日行千里,有人说自己会轻功水上漂……王莽都让他们表演过,一个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现代人,穿越过去会相信这些奇谈怪论?另外,古往今来做过飞行试验的人多了去,春秋战国时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就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一日而败”。

文心一言绘制想象图,但服饰和建筑是明清时期的
(六)王莽曾经染发?
有人认为:史书记载王莽“染其须发”,古代人又不染发,他肯定是现代的小黄毛杀马特穿越过去的。
反驳:又是断章取义。1这句话的原文是“欲外视自安,乃染其须发“。当时已经是新朝末年,各地起义部队都快打到长安城了,王莽彼时已经六十多岁,他担心臣民看出自己外强中干,于是才染发安定民心。他并非染成黄毛,目的也不是为了出去做杀马特鬼火少年。2王莽并非世界最早染发的人,公元前1500年前,古埃及就已经出现用凤仙花染发的例子,除此之外日耳曼人、罗马人都有染发的记录。比王莽稍晚,成书于东汉的《神农本草经》,记载了白蒿能“长毛发令黑”,所以彼时染发者应当不在少数,王莽染发可能也是使用的是白蒿。不过无论凤仙花还是白蒿,其实都含有毒素,并不健康。同学们都接受过九年制义务教育,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天然的并非就一定健康,断肠草、箭毒木都是天然且剧毒。以后看到某些广告宣传“萃取天然成分”云云,大家得留个心眼。

中科院物理所关于染发史的推文
(七)王莽曾经找过刘秀?
有人认为:王莽即位之后四处寻找“刘秀”,肯定是后世穿越而来,知道自己会被刘秀干掉。
反驳:1王莽找刘秀是因为一句谶语——“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谶语就是预言,王莽即位后的改革引起了各个阶层的不满,所以“人心思汉”,就有人编出了一些预言来诅咒王莽。2预言应验都是“幸存者偏差”,往往一个时期会有多个预言,总能撞到一个应验的。例如一个算命先生可能见人就说孩子有出息,说个几百人,总会出现一个有出息的。同样,这个“刘秀发兵捕不道”只是当时流行的预言之一,可能还有“张三发兵捕不道”“李四……”版本的预言,只是刘秀后来成功了才马后炮般有了影响力。
(八)刘秀是气运之子?
有人说:在昆阳之战中,上天降下陨石,刚好砸在王莽军队之中,这不就说明上天在帮助刘秀吗?说不定陨石还是刘秀召唤出来的。
反驳:1对陨石的记载出自《后汉书·光武帝纪》,原文“夜有流星坠营中,昼有云如坏山,当营而陨,不及地尺而散,吏士皆厌伏”,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来,陨石并未造成杀伤,真正让王莽军队心惊胆战的,其实是“云如坏山”。2“云如坏山”不是什么玄乎的东西,大概就是一种特殊的积雨云,根据次日决战时的记录“会大雷风,屋瓦皆飞,雨下如注,滍川盛溢”,也可以确定。3昆阳之战中,王莽军队42万,刘秀军队不到1万,刘秀以少胜多,是因为策略得当。首先通过小胜利鼓舞己方士气,其次是假装有主力援军打击敌方士气。当然,陨石和积雨云也对敌方士气造成了影响。

文心一言想象图
四、王莽改制
其实,之所以有王莽是穿越者的流言,主要是因为王莽改制带有强烈的公有制色彩。但要说公有制就等于社会主义,那就是没好好学习思政课。我们逐条来看他的改革内容。
(一)王田私属制度
一是将全国土地改称“王田”,即废除土地私有制,实行土地国有制,私人不得买卖;一家有男丁八口,可受田一井,即九百亩;一家男丁不足八口,而土地超过九百亩者,须将多出部分分给宗族邻里;原来没有土地者,按上述制度受田。 二是将奴婢改称“私属”,不得买卖。
有人说:你看这个土地措施,不就是我们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吗。不许买卖奴隶,正体现了人人平等的思想啊。
反驳:1所谓的“王田”其实来自于春秋以前的土地国有制度,参杂了儒家的“井田制”理想。公有制并非社会主义独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都存在,甚至今天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有国企。2禁止买卖奴隶,一则因为儒家的民本思想,二则也是希望限制大地主占有的人口数量,增加国家直接掌控的劳动力。王莽想搞复古那大家无所谓,但搞土地国有制,地主们肯定不愿意,所以三年后,这项法令被迫废除。

井田制示意图,来自北大阎步克老师的课件
(二)实行五均六筦(管)
“五均”的主要内容是:在全国五大城市长安、邯郸、洛阳、临淄、宛、成都设立五均官。评定出各种货物的标准价格,称“市平”。如果物价高于“市平”,政府就将控制的库存物资按平价出售,以平抑物价;市场价格低于"市平",则听任百姓自由买卖。 “六筦”就是由政府管理六种经济事业,即:酒、盐、铁、铸钱由国家专营;征收山泽税;加上五均,合称为“六筦”。
有人说:这不就是今天的国营企业吗?
反驳:1战国李悝就发明了“平籴法”,在粮价低的时候买入粮食,避免谷贱伤农,在粮价高的时候卖出粮食,降低粮食价格。2春秋管仲已经“官山海”,即国家控制煮盐。汉武帝时期已经实行盐铁专卖,铸币权收归中央,王莽的政策实际上是对汉武帝政策的延续。还是那句话,公有制并非社会主义独有,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工商业基础上的公有制。

前两年猪肉价格疯涨,国家即投放储备肉稳定物价,与平籴法原理相同
(三)币制改革
“五物”,是指五种钱币材质,即金、银、龟甲、贝壳、铜。 “六名”,是指六种钱币名称,即金货、银货、龟货、贝货、钱货、布货。 “二十八品”,是指共有二十八个币值,货币面额与钱币重量并不等同。
有人说:王莽改革币制,将货币面额与重量分离,这不就是现代版纸币吗?
反驳:1王莽把龟甲和贝壳都重新拿出来作货币,明显是学习的商周货币制度,而不是学习现代货币。2现代货币的面额由国家信用担保,但古代货币本身是有价值的,例如铜币用的铜可以做农具、铜镜等,所以货币重量就是货币的面额和价值。王莽新币,货泉重五铢,货布重二十五铢,理论上来说一货布应该价值五个货泉,但他却规定价值二十五个货泉,这明显是违背经济规律。3举个例子,假如全国老百姓手中有100个货泉,按重量来看,应该拿20个货布才能换回来,但是王莽只出4个货布就换回来了,中间纯赚16个的差价。老百姓手中的钱贬值了几倍,自然民怨沸腾。如果说王莽真是穿越者,那也是滥发法币的蒋某人穿越回去了。

王莽“一刀平五千”钱,规定这个刀币价值五千个铜钱
(四)官名地名改革
在中央,学习《周礼》,把各种官名更名羲和、作士、秩宗、典乐、共工、奋武等。 地方上,学习《禹贡》,改行政区划为九州;改地名,比如“梓潼”改成“子同”,“东昏”改成“东明”,“无锡”改为“有锡”之类,取吉祥之意。按照传说的周制大封五等诸侯共796人,附庸1511人。 民族关系上,改高句丽为下句丽、改匈奴单于为降奴服于……
客观来说,王莽确实在认认真真地去复现儒家的“三代之治”。然而悲剧正在于此,统治者的理想越是高尚,造成的现实后果就越是惨烈。他搞“王田制度”想均分土地,结果把地主阶级得罪得死死的,无地农民空欢喜一场也心生怨怼。推行“五均六筦”,商人群体赚不到钱,所以遭到了商人反对,最后杀死王莽的也是一个商人。货币改革瞎折腾,老百姓兜里的钱贬值了,谁心里能痛快?就连改个官名地名这种表面功夫,都让周边民族觉得被冒犯……咱们以后在公司或者其他地方搞改革,可得吸取教训,不能只是自己获利,得让大家,或者某个新的阶层,觉得改革对自己有好处,这样才能成功,不然就会像王莽一样,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
五、王莽之死
从史书的记录来看,时年68岁、在位15年的王莽死前表现得问心无愧。兵临城下,长安大乱,他却说:“天生德于予,汉兵其如予何”。“天生德于予”,这本是孔子周游列国,在宋国被桓魋围困,险些被杀时告诫弟子的话。王莽认为自己像孔子一样拥有天命,所以眼前的困难也一定会过去。他还拿出自己此前用五色石制造的“威斗”,试图和上天对话。
地皇四年(23年)十月初一,响应更始政权的军队入长安城。十月初三天明,王莽逃往渐台,护卫的将士全部战死。商人杜吴杀了王莽后还不知道他的身份,取下了他身上的绶带,校尉公宾就见了,忙问是从谁身上拿到的,得知尸体还在后,他进屋找了一圈,确认是王莽后,随即砍下了王莽的头。几天后,王莽的头被挂在南阳宛县市场上,因百姓恨之入骨,竟切下他的舌头分食。此后,王莽头颅被历代皇室所收藏,直到公元295年晋惠帝时,洛阳武库遭大火,不知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