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一个人的西游记——玄奘西行
同学们,这节课开始前,我首先要问大家一个问题。你对唐僧有哪些印象?也许是这个样子的——

大家对唐僧的这些印象来自于哪里呢?《西游记》。问题来了,《西游记》的文体是?小说。小说就有一个特点,虚构。虽然这是虚构的神话小说,但唐僧取经在历史上却确有其事。唐僧法名玄奘,因为精通佛教的经、律、论三藏,得名三藏法师。在真实的历史上,玄奘从贞观三年出门到贞观十九年返回,历时十七年,行程十几万里,相当于绕地球一圈半。这个过程中只有九九八十一难,而没有帮助他的齐天大圣孙悟空。


一、玄奘其人
同学们暑假都看过西游记电视剧,还记得剧里唐僧的身世吗?在西游记里,玄奘是佛祖二弟子金蝉子转世,父母为陈光蕊和满堂娇。陈光蕊高中状元,带着满堂娇准备赴任江州,可路过洪江渡口的时候,却遇到了黑社会刘洪,刘洪将陈光蕊推入江中淹死,霸占了已有身孕的满堂娇,还带着文书前往江州做官。满堂娇为了腹中胎儿,只得委曲求全,孩子降生以后,满堂娇趁刘洪不备,将孩子放进木盆推入江中。孩子随江水飘到镇江金山寺,被寺庙住持收养,取名江流儿……当然这个是小说剧情了,从江州也就是江西九江到镇江金山寺,总计有550公里,随便一个浪花,木盆就翻了。

剧照
我们来看一下历史上真实的玄奘生平。玄奘(602-664)俗姓陈,名祎,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先祖为东汉名臣陈寔(读shi),就是那位说“梁上君子”的名士。玄奘生于隋文帝仁寿年间,父亲陈慧曾任江陵县令,母亲宋氏。隋炀帝大业二年(606),玄奘母亲去世,大业七年(611),父亲去世,家道中落,又刚好遇到天下大乱,一家人生活非常困难。社会越是动荡不安,僧人和道士就活得越滋润,因为大家都想要找一个心灵寄托,所以玄奘想到了出家,于是13岁时随其二哥长捷法师入住洛阳净土寺修习。

洛阳伊川县净土寺,图自公众号“河洛广角”
但他遇到了一件尴尬的事,长安和洛阳出家人太多,没有新的讲席,无法受“具足戒”,得知四川成都还有名额,于是在16岁的时候千里迢迢去成都学习。622年(唐高祖武德5年),也就是他20岁的时候,玄奘顺利在四川成都受戒……所谓具足戒,共有八大类二百五十条戒律,因为“戒品具足”,包含全部戒律,故称为具足戒。玄奘正式受具足戒的地方,是同学们经常去,但是从未留意的一个地方,那就是咱们成都春熙路太古里旁边的大慈寺。在大慈寺进门左边房顶上,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玄奘来处”四个字,大家下次逛春熙路可以顺便去看看。

二、行前准备
(一)前人经验
公元前6世纪,释加牟尼创建佛教。公元前1世纪左右,佛教传入我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许多外国僧人都来中国弘法,其中著名的有鸠摩罗什、真谛、达摩祖师等。我们如果只学初中历史就会有一种错觉,感觉全是外国来中国传教,好像没有中国人到过印度取经。实则不然,魏晋时期,中国也有一批信徒去印度游学,如法显、智猛、宋云、惠生等曾去印度巡礼,带回一批佛经。但是过了几百年,到唐朝前期,由于连年战乱,陆上丝绸之路陷入停滞,中印之间的交往近乎断绝。在众多中原佛教经典中,小乘佛法较多,大乘佛法较少,律藏较多,经藏较少,且大概因为翻译的问题,僧人各执己见,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玄奘想到效仿东晋的法显,去佛教发源地天竺求取大乘真经。

(二)通行证
《西游记》里,李世民和唐玄奘结为兄弟,还赐予他一本通关文牒。小说里的通关文牒类似于今天的“外交护照”,西域小国盖的章就相当于签证。通关文牒扉页说“倘到西邦诸国,不灭善缘,照牒放行”。意思是这是我大唐的人,看到就结个善缘盖章,不然就等着瞧。小说里各西域小国都畏惧唐朝天威,所以玄奘一拿出自己的“通关文牒”,当地小国都得客客气气地把章给盖上。但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玄奘并未和李世民结为兄弟,李世民根本不知道玄奘是哪一号人物。二是唐朝并未和外国“建交”,并无所谓“通关文牒”,只有设置“过所”制度控制“境内”人员流动。
《西游记·第二十九回》牒云:“南赡部洲大唐国奉天承运唐天子牒行:切惟朕以凉德,嗣续丕基,事神治民,临深履薄,朝夕是惴。前者,失救泾河老龙,获谴于我皇皇后帝,三魂七魄,倏忽阴司,已作无常之客。因有阳寿未绝,感冥君放送回生,广陈善会,修建度亡道场。感蒙救苦观世音菩萨,金身出现,指示西方有佛有经,可度幽亡,超脱孤魂。特着法师玄奘,远历千山,询求经偈。倘到西邦诸国,不灭善缘,照牒放行。须至牒者。大唐贞观一十三年,秋吉日,御前文牒。

汉朝全盛疆域图,图自“史图馆”

唐朝初年疆域图,图自“史图馆”
西域(新疆)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汉朝时期就在西域设置了都护府、长史府,但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大乱,唐初西域大部分地区被控制在突厥汗国的手中。为控制违法犯罪及避免突厥人渗透,对于商人、僧侣、官员等需要在西域往来的特殊人员,唐朝会颁发“过所”,相当于身份证和通行证。玄奘想要前往西域,必须取得“过所”。627年(贞观元年),玄奘25岁,上表请求西行,结果“有诏不许”。一直等到当年秋八月,因关东、河南、陇右沿边诸州霜害秋稼,眼见快要发生饥荒,唐太宗才“下敕道俗,随丰四出”。看到朝廷对流动人口的管辖稍有放松,玄奘抓住机会,混入灾民之中,偷摸前往西域。不过毕竟是没有通行证,所以当玄奘到达真正的边境地区时,还是遇到了不小的麻烦。

阿斯塔那古墓出土文书《石染典过所》
(三)装备和随从
在小说里玄奘是“御弟”,是“金蝉子”,一身满级装备,比如九环锡杖、锦襕袈裟,连出门要饭都用的是紫金钵盂。你瞅瞅,捧着金饭碗去要饭……前面我们已经说过,玄奘去西域近乎于偷渡,他一个穷和尚也不可能有啥宝贝。

小说里面,玄奘有四位弟子。孙悟空是五百年前闹天宫齐天大圣,猪悟能曾掌管十万天庭水军,沙悟净当过卷帘大将、沙河妖王,坐骑白龙马曾经还是龙王三太子。这个取经阵容非常豪华,要是取不到真经那才是怪事。然而真实历史里,玄奘不知道是否能活着带回佛经,去的路上大多数时候都只是孤身一人。
三、四年西行
玄奘西游总计十七年。其中西行4年(627-631年,26-30岁),印度学习12年(631-643年,29-41岁),归途1年(643-645年,41-43岁)。玄奘往返全是走陆路,总计行程十几万里。
(一)从长安到高昌(吐鲁番),2500公里
1.瓜州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秋天八月,26岁的玄奘从长安出发,经过兰州,到达凉州(甘肃武威),一路平安无事,但过凉州后便接近前线,管控尤为严格。当时凉州都督叫做李大亮,听说玄奘要西行穿过西域前往天竺取经,吓了一大跳,立刻严令玄奘返回长安。还好,凉州当地有个老和尚慧威法师,觉得玄奘西行取经有利于汉传佛教的发展,于是偷偷派了两个弟子,昼伏夜行,将玄奘护送到了瓜州(今甘肃瓜州)。
由于瓜州到高昌需要先经过防守严密的玉门关,再通过相隔百里的五个烽燧,最后穿过莫贺延碛大沙漠,总计约800公里。玄奘只有一个人,实在想不出要怎么到高昌,所以在瓜州逗留了一个多月。而这时凉州都督李大亮听说玄奘没有返回长安,竟然发了一道通缉令,要求各州县抓人,还好瓜州的一个小吏通风报信,玄奘才逃过一劫。

2.玉门关
有一个粟特人石槃陀(粟特语Chach Vandak,意思是来自石国的神仆)主动提出要护送玄奘前往高昌,还找来了一匹识途老马跟随,玄奘法师大喜。石槃陀是胡人,长相尖嘴猴腮,一般被认为是孙悟空的原型,而那匹老红马,自然就是白龙马的原型。石槃陀护送玄奘走了大约150公里,到玉门关下,便起了杀心。他对玄奘说,瓜州到高昌一路大部分都是沙漠,取水困难,虽有少数绿洲,但都有唐军驻扎,你并无通行证,自然就无法从绿洲处取水,如果夜里去偷水,就可能会被唐军视作敌人而射杀,风险太大。面对石槃陀的杀意,玄奘坚持仍要前往,石槃陀感动于玄奘的坚持,但又担心玄奘被抓后把他供出来,玄奘则发誓被抓绝不说出他的名字。

图为敦煌榆林窟2窟绘制的唐僧取经图,左边的就是石槃陀。
3.五烽燧
五烽燧是相隔百里的五个烽火台,紧邻绿洲水源。唐玄奘没有通行证,只好在夜间偷偷取水,但守卫眼睛很尖,唰一箭就射过去了,差点射中大腿。守卫正准备射第二次的时候,玄奘只好高声大喊,我是长安来的和尚,别动手别动手。守卫的长官叫做王祥,是个佛教徒,没怪罪玄奘擅自前往边境,但想要把他遣送回敦煌。玄奘表示誓不东归,王祥大为感动,次日亲自护送玄奘十余里。玄奘到达下一个烽燧的时候,又想偷偷取水,结果又被守卫发现,又差点被射中大腿……好在这个烽燧的长官是王祥的兄弟,于是又把玄奘给放了,还给他指了一条新路,让他直接穿过莫贺延碛大沙漠,到达伊吾(今新疆哈密)。

玄奘经过的第一个烽燧苜蓿烽遗址,在今甘肃酒泉市瓜州县布隆吉乡双塔村双塔水库大坝西侧疏勒河北岸
4.莫贺延碛(今哈顺戈壁)
这地方大家可能很陌生,但它还有一个名字,瀚海,就是“瀚海阑干百丈冰”那个瀚海。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做流沙河,西游记里面的“沙僧”就住在流沙河里面,但小说家完全是望文生义,以为名字带“河”就是真的河,实际上莫贺延碛长八百里(实际上哈顺戈壁直径120公里,玄奘弟子写传记的时候吹了个牛),上无飞鸟下无走兽,总在刮沙尘暴,只有一股“野马泉”可以取水。玄奘走到半道迷路了,加上缺水、发热,出现了幻觉,说晚上看到了“妖魑举火,烂若繁星”。情况不容乐观,玄奘一度动摇,往回走了十几里,后来想到以前立过flag,回去太打脸了,又硬着头皮继续西行,第六天终于找到一处绿洲,活了过来。又两天走出沙漠,来到伊吾(今新疆哈密)。

长安到伊吾大致路线,总行程已经超过2000公里
5.伊吾
伊吾就是哈密,哈密瓜原产地,今天哈密还有一个伊吾县。今天哈密人口63万,人均GDP约15万元,啥概念呢,咱们成华就只有10万元,青羊区13万,人均15万放在成都大概仅次于高新区,远超五大主城区。不过在当时这地方人口很少,一个国家就七八千人吧,整个伊吾就只有一座佛寺,里面有三个汉僧。由于西域和中原断绝音讯已久,一个老僧见到玄奘时号啕大哭,说没想到还能活着看见家乡人。不过他们没有叙旧多久,高昌王就邀请玄奘去了高昌国(今吐鲁番)。
(二)从高昌到怛罗斯(1700km)
1.高昌
高昌王叫麹文泰,崇信佛法,听说有大唐高僧来到西域,于是邀请玄奘去高昌国讲经。玄奘心想既能赚点讲座费当路费,又能宣扬佛法,好事,欣然前往。哪想到玄奘讲的太好了,高昌王不想放他西行。威胁玄奘说“或定相留,或送师还国”,要么留下当国师,要么送你回老家,你自己看着办。玄奘都走了2500公里了,几百里的大沙漠都走过来了,怎么可能留在你这里,于是他说“只可骨被王留,识神未必留也”。你能留下我的人,留不下我的心。玄奘真的很硬气,绝食三天,滴水未进。高昌王也慌了,只是想留下他,没想逼死他啊,于是妥协了。他与玄奘约为兄弟,玄奘则承诺取经东归时留在高昌国讲经三年。西游记里面,唐僧是李世民“御弟”,所以女儿国国王叫他“御弟哥哥”,但实际上玄奘只和高昌王结拜过。

今吐鲁番高昌故城
高昌王很尊重玄奘,玄奘在此停留了一个多月,每次讲经,高昌王都让玄奘踩着他的背走上高台。高昌王也很照顾这位兄弟,弟弟要出远门,做哥哥的当然要准备点礼物,史载高昌送了有法衣30具、黄金百两、银钱三万、绫及绢等五百匹、马三十匹、仆人二十五人,担心玄奘一路没人说话解闷,还送了四个小和尚当侍从。对于一个西域小国来说,这是非常大的支出了。担心这位兄弟的安全,高昌王亲自给西突厥叶护可汗写信,又手写二十四封书信给沿途各小国,让不要为难玄奘……
西游记里,玄奘一身满级装备,还有“通关文牒”,这些小说元素其实都来自于玄奘在高昌的经历。玄奘对高昌心怀感激,发誓取经东归一定要来到高昌讲经三年再返回长安。不过造化弄人,十几年后,玄奘返回之时,高昌刚刚被唐朝攻灭。西游小说中的“御兄”,干掉了现实中玄奘的“御兄”,真让人唏嘘不已。

公元628年时,西域被西突厥汗国占据,高昌位于西突厥和唐王朝中间
2.阿耆尼、屈支、跋禄迦国
阿耆尼就是新疆巴音郭楞焉耆县,屈支即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古称龟兹。跋禄迦国古称姑墨国,也在新疆阿克苏地区。
因为有高昌王送出的护卫侍从,一般的小贼不敢近身,有高昌王的书信,一般的小国也会以礼相待。整体而言,玄奘在西域的经历就没那么曲折了。屈支国还挺有意思的,这里有一位高僧木叉鞠多,曾经游学印度,听说玄奘要去印度,木叉立刻开始装叉,说我这里啥经典都有,你不用去了。这里补充一个知识,小乘佛教讲的是修身渡己,大乘佛教讲的是普度众生。玄奘先问此地有无大乘佛法《瑜伽论》,木叉信仰小乘佛教,说这本书说邪门歪道。玄奘又问小乘佛教《毗婆沙》等书中的经文,木叉又答不上来。鸭子死了嘴壳硬,他还说书上肯定没有。巧了,刚好王叔智月在旁边看热闹,立刻把书翻开,书上还真有,搞得木叉下不来台。
同学们,历代西行取经的人不多但也不少,为啥玄奘能青史留名?肯定不只是因为他走了十万八千里,还因为他自己有两把刷子,记忆力好,信仰坚定,懂梵文,举一反三,给佛教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后面还会讲到,玄奘在佛教发源地用梵文玩辩论,当地佛教徒都辩论不过他。

玄奘在西行的途中应该是在随时写日记,回长安后,他把一路的见闻整理成《大唐西域记》一书。这本书的内容特别有意思,老师给大家摘取一段,大家可以看到,这本书记录了这些小国的位置、规模、特产、文字、习俗、信仰等等,内容非常丰富。比如屈支国,玄奘就记录这里的人喜欢把头压扁。我们现在说你脑袋是不是被门夹了,这是骂人,但在屈支国,估计你这样说的话他们还会兴高采烈地点头说,对,我脑袋就是被门夹了。

《大唐西域记·屈支国》
3.凌山(葱岭北麓)、热海(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
姑墨下一站是凌山,彼时由于凌山大雪封山,玄奘被迫在屈支逗留了两个多月。这两个月里,最尴尬的是木叉,之前装叉被打脸,非常尴尬。天气转暖后,玄奘一行开始爬雪山,但过雪山还是用了七天,队伍冻死三成人马,真难想象如果没有高昌王的馈赠,玄奘要怎样过去。

伊塞克湖,远处的雪山应该就是凌山
翻过凌山就是热海,即今天吉尔吉斯斯坦的伊塞克湖。因为池水常年不冻,故称热海。玄奘记录“周千四五百里,东西长,南北狭,望之淼然,无待激风而洪波数丈”,这真没吹牛,今天测量的伊塞克湖周长670公里,与玄奘当时数据相差不大。汉朝时期此地已属于中国,玄奘西行时此地为西突厥所据,但十几年后唐朝就收回了故土。又约一个世纪后,唐代安西都护府判官、边塞诗人岑参来到此地,写下诗云“西头热海水如煮”。遗憾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64年清朝和沙俄签订了《勘分西北界约记》,将此地割让了出去。

碎叶城遗址,图源见水印
4.素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市西南)
热海再往西走500里左右就是素叶城,也叫碎叶城。同样的,此地在汉朝也属于咱,此时被西突厥占据,十几年后唐朝攻灭西突厥,在此地设置了军事重镇碎叶镇,与于阗(新疆和田)、疏勒(新疆喀什)、龟兹(新疆库车)并称为“安西四镇”。碎叶城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老家,当然他还要半个多世纪才出生,他在出生没多久后就搬到了咱们四川绵阳江油。玄奘来到碎叶城时,刚好遇到西突厥的叶护可汗。
叶护可汗就劝他,去印度干啥呀,那边是热带气候,要把你这副小身板给热化了,人也乌漆嘛黑的,有啥好看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彼地多暑,十月当此五月,观师容貌,至彼恐销融也。其人类黑,露无威仪,不足观也。”)玄奘还是坚持要去,可汗也没有挽留。这个可汗就比高昌国王抠门多了,送的东西不多,但送了一些信给中亚的小邦国,让他们给个面子,又拨了一些护卫,让他们护送玄奘到印度边境。西突厥在中亚地区有着赫赫威名,接下来的路途整体来讲是比较顺利的。

5.屏聿(吉尔吉斯斯坦明布拉克)、怛罗斯(哈萨克斯坦塔拉兹)
出碎叶西行四百余里,至屏聿(突厥语Bing-yul音译,大致位于今吉尔吉斯斯坦明布拉克Minbulak),因为泉水众多,又称千泉,是西突厥可汗避暑之地,后来唐在屏聿以西设置了千泉都督府。又西行百五十里,就到达了怛罗斯(哈萨克斯坦塔拉兹),此地也是西突厥的属地。十几年后,此地被唐朝收复,为盛唐和阿拉伯的边境城市。盛唐领土面积接近1100万,比今天还多很大一块。大概一百年后,唐朝与阿拉伯军队在怛罗斯发生了战争,唐军惨败,不久后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实力由盛转衰,无力再经营西域。后来元朝、清朝等王朝再度收复此地,遗憾的是,1864年清朝和沙俄签订了《勘分西北界约记》,将此地割让了出去。过怛罗斯后,再也不属于狭义的西域范围了,是中原王朝军队从未踏足的区域,玄奘就是真正出国了。

玄宗天宝10年(751年)怛罗斯之战示意图,大食即阿拉伯帝国
(三)中亚行程2500km
中亚、南亚地区小邦国林立,玄奘中途估计经过了一百多个小国家,他仍然每到一处就记录下当地的气候、地形、土壤、水源、语言、宗教、风俗等内容。因为老师看不懂外国地图,只能估计他的行程大概有2000-2500公里。玄奘在中亚的路线大致是:
小孤城-白水城-恭御城-笯赤建国-赭时国-㤄捍国-窣堵利瑟那国-飒秣健国-弭秣贺国-劫布呾那国-屈霜你伽国-喝捍国-捕喝国-伐地国-货利习弥伽国-羯霜那国-铁门-睹货罗国-怛蜜国-活国-缚喝国-揭职国-梵衍那国-迦毕试国
我们就挑选一些国家简单说一说。
飒秣健国(唐称康国,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玄奘弟子写传记的时候特地提了一嘴,说此地国王及百姓不信佛法,崇拜火焰,如果僧人想要休息,那么他们就会以火烧逐,不过玄奘靠着嘴炮,把国王“改邪归正”了。撒马尔罕当地信仰的是“拜火教”,就是《倚天屠龙记》里面波斯帝国信仰的拜火教,拜火教的主神是光明之神,名字大家也很熟悉,叫做马自达,日本的马自达汽车名字就来源于此。从后来的文献记载来看,撒马尔罕的宗教信仰是多元化的,拜火教依然有很大的市场,并非玄奘一顿嘴炮就让他们改宗了。

撒马尔罕,图自网络
活国(Warwaliz,即今阿富汗昆都士省省会昆都士)国王是西突厥可汗的长子怛度,王妃又是高昌王的妹妹。前面我们说到,玄奘和高昌王结为兄弟,又得到了西突厥可汗的支持,所以理论上来说来这里就和回家一样。然而玄奘来之前,王后已经病死,国王本来承诺亲自送玄奘去印度,但不久又被儿子杀死篡位,新即位的国王又不是高昌公主的后人,所以玄奘处境就很尴尬了。新王说,南部有一个缚喝国,佛教遗迹众多,要不您先去看看?玄奘也懂这意思,所以没说啥就离开了活国,去了缚喝国。玄奘在当地访问不久后,又去了揭职国,翻过大雪山(兴都库什山阿富汗段),来到梵衍那国(今阿富汗巴米扬)。

梵衍那国,即今天阿富汗喀布尔的巴米扬地区,这个地方接近印度,受佛教影响很大,国都有伽蓝十余所,僧徒数千人。我为什么提这个地方呢,是因为这里有世界文化遗产——巴米扬大佛,而且很巧的是,玄奘当年也见到了这座大佛。
王城东北山阿有石佛立像,高百四五十尺,金色晃曜,宝饰焕烂。东有伽蓝,此国先王之所建也。 伽蓝东有鍮石释迦佛立像,高百余尺,分身别铸,综合成立。 城东二三里伽蓝中有佛入涅卧像,长千余尺。 ——《大唐西域记·梵衍那国》
严格来讲,当时玄奘见到的佛像有三尊,今天的巴米扬大佛只是其中一尊。遗憾的是,2001年,巴米扬大佛被塔利班组织炸毁,只剩下残骸。

玄奘在中亚南亚地区经过的国家主要有
小孤城,今哈萨克斯坦舍勒达拉绿洲,当时有三百户汉人被突厥俘虏到此地 白水城,阿拉伯语Asfījāb,今哈萨克斯坦赛兰城 恭御城,阿拉伯语al-Shāsh wa-’Īlāq,汉代康居王城,在今哈萨克斯坦讹答剌城 笯赤建国,阿拉伯语Nūjakath,今阿富汗的汗阿巴德 赭时国,阿拉伯语al-Shāsh,唐代称“石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 㤄捍国,阿拉伯语Farghānah,汉朝称大宛,在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Ferghana 窣堵利瑟那国,阿拉伯语Asrūshanah,今塔吉克斯坦伊斯塔拉夫尚Istaravshan 飒秣健国,阿拉伯语Samarqand,唐称康国,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 弭秣贺国,阿拉伯语Māyamurgh,唐称米国,在撒马尔罕附近 劫布呾那国,阿拉伯语Kabūdhān,撒马尔罕附近 屈霜你伽国,阿拉伯语Kashshāniyyah,唐称何国,撒马尔罕附近 喝捍国,阿拉伯语Kharghānkath,唐称东安国,今乌兹别克布哈拉东北 捕喝国,阿拉伯语Bukhara,唐称中安国,在乌兹别克布哈拉 伐地国,阿拉伯语Bitik,唐称西安国,乌兹别克布哈拉附近 货利习弥伽国,阿拉伯语Khwarazm,元代称花剌子模,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及土库曼斯坦交界处 羯霜那国,阿拉伯语Kashsh,唐称史国,在今乌兹别克沙赫里萨布兹Shahrisabz 铁门,阿拉伯语Bāb al-Ḥadīd,因两侧山色如铁得名 覩货逻国,阿拉伯语Ṭakhāristān,即吐火罗,在阿富汗北部及阿姆河流域一带 呾蜜国,阿拉伯语:Tirmidh乌兹别克斯坦的苏尔汉河州首府泰尔梅兹Termez,汉朝称大夏,张骞曾到此地 活国,Warwaliz,即今阿富汗昆都士省省会昆都士 赤鄂衍那国,阿拉伯语al-Ṣaghāniyān,乌兹别克斯坦泰尔梅兹东北的迭瑙Denau 忽露摩国,阿拉伯语:*Kharūn塔吉克斯坦杜尚别西 愉漫国,阿拉伯语Shūmān,今塔吉克斯坦杜尚别 鞠和衍那国,阿拉伯语:*Qubādhiyān,在今塔吉克斯坦哈特隆州的卡巴第安 镬沙国,阿拉伯语:*Wakhsh,在塔吉克斯坦哈特隆州库尔干秋别之北 珂咄罗国,阿拉伯语:al-Khuttal,塔吉克斯坦哈特隆州州名 拘谜陁国,阿拉伯语:*Kamanjath,在瓦克什河Vakhsh river上游流域 缚伽浪国,阿拉伯语:Baghlān,即阿富汗巴格兰省省会巴格兰 纥露悉泯健国,阿拉伯语:Siminjān,即阿富汗萨曼干省省会萨曼干 忽懔国,阿拉伯语:Khulm,在阿富汗萨曼干以北的霍勒姆。 缚喝国,阿拉伯语:Balkh,阿富汗巴尔赫 锐秣陁国,阿拉伯语Zumathan,在阿富汗巴尔赫西南 胡寔健国,阿拉伯语:al-Jūzjān,今阿富汗朱兹詹省省会希比尔甘Shibergan 呾剌健国,阿拉伯语:al-Ṭālaqān,今为阿富汗塔哈尔省首府塔卢坎 揭职国,阿拉伯语语Gaz,即阿富汗巴尔赫以南的加兹 梵衍那国,阿拉伯语:al-Bāmiyān,今阿富汗喀布尔巴米扬 迦毕试国,梵 Kaśmira,今阿富汗喀布尔北部贝格拉姆。 安呾罗缚(Andarab)国,即今阿富汗印达拉布(Inderab),位于兴都库什山三大山口之一的卡瓦克山口。 阔悉多(Khost)国,位于阿富汗阿姆河上游支流霍斯特河流域 活。 ——据知乎用户Mansour《<大唐西域记>与中世纪阿拉伯文献中的西域地名对照》、知乎用户jZFgh2《吐火罗斯坦的城邦时代》等整理
玄奘进入印度边境大概是公元628年。西突厥派出的护卫准备返回,接下来的路就只有玄奘及其在高昌收下的俩徒弟自己走了。接下来玄奘在迦湿弥罗国(迦毕试国,汉代称罽宾,在今阿富汗贝格拉姆)游学两年,然后南下印度。
(四)南亚游学1000km
中亚南部和南亚地区小国林立,他经过的国家上百个,我们只能挑选几个说一说。
滥波国、那揭罗曷国、犍驮逻国(巴基斯坦白沙瓦)、乌仗那国、钵露罗国、呾叉始罗国、僧诃补罗国、乌剌尸国、迦湿弥罗国(阿富汗贝格拉姆)、半笯差国、曷逻堵补罗国(今印度旁遮普邦某地)、磔迦国、至那仆底国(印度旁遮普邦某地)、阇烂达罗国、屈露多国、设多图卢国、波理夜呾罗国、秣菟罗国、萨他尼湿伐罗国、窣禄勤那国、秣底补罗国、婆罗吸摩补罗国(东女国)、瞿毗霜那国、垩醯掣呾罗国、毗罗删拏国、劫比他国、羯若鞠阇国(曲女城)、阇烂达陀国、阿踰陁国(临近印度河)、阿耶穆佉国、钵逻耶伽国、㤭赏弥国、鞞索迦国、室罗伐悉底国、劫比罗伐窣堵国、蓝摩国、拘尸那揭罗国、摩揭陀国、婆罗痆斯国、战主国、吠舍釐国、弗栗恃国、尼波罗国、伊烂拏伐钵多国、瞻波国、羯朱嗢祇罗国、奔那伐弹那国、迦摩缕波国、三摩呾吒国、耽摩栗底国、羯罗拏苏伐剌那国、乌荼国、恭御陁国、羯?伽国、㤭萨罗国、案达罗国、驮那羯磔迦国、珠利耶国、达罗毗荼国、秣罗矩吒国、僧伽罗国、恭建那补罗国、摩诃剌侘国、跋禄羯呫婆国、摩腊婆国、阿吒釐国、契吒国、伐腊毗国、阿难陁补罗国、苏剌侘国瞿折罗国、邬阇衍那国、掷枳陁国、摩醯湿伐罗补罗国、信度国、茂罗三部卢国、钵伐多国、阿点婆翅罗国、狼揭罗国、波剌斯国、臂多势罗国、阿軬荼国、伐剌拏国、漕矩吒国、弗栗恃萨傥那国、安呾啰缚国、阔悉多国、活国、瞢健国、阿利尼国、曷逻胡国、讫栗瑟摩国、钵栗曷国、呬摩呾罗国、钵铎创那国、淫薄健国、屈浪拏国、达摩悉铁帝国、尸弃尼国、商弥国、朅盘陁国、乌铩国、佉沙国、斫句迦国、瞿萨旦那国……
1.犍陀罗在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当年亚历山大东征至此,带来了希腊雕塑文化,汉朝大月氏人后代贵霜人,在吸收希腊文化的基础上塑造了最早的佛像。今天我们看到的佛像艺术,最早就产生于此地。不过玄奘来时,此地佛教已经凋零,居民普遍信奉印度教。《西游记》中接近灵山的几个国家都不信佛教,或许灵感正来自于此。

犍陀罗造像艺术
2.曷逻堵补罗国,在今天印度旁遮普邦的原始森林里。玄奘在此遇到了强盗,《三藏法师传》记载小贼甚至把他们衣服都抢了,还企图在一个废弃的池塘把他们杀死。还好法师的小跟班眼尖,看到了一个水洞,两人赶忙通过水洞钻了出去,逃到附近的村庄喊人来帮忙。
3.至那仆底国,今印度旁遮普邦费罗兹普尔(Firozpur)附近。至那仆底的意思是“汉封”,传说汉帝国时期,印度曾与中国交换质子,汉朝质子带来了桃李种植技术,深受当地人爱戴。玄奘在此地时,当地人纷纷说“这是先王故乡来的人啊”。实际上汉朝历史中并无和印度交换质子的记载,这个质子可能只是西域小国的王子。《西游记》中的凤仙郡,临近灵山,但却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原型应该就是这个国家。
4.阿逾陀国(临近恒河)。在《西游记》里,许多妖怪都想吃唐僧肉,真实历史中的玄奘有一次真差点被宰了。当玄奘沿恒河而下的时候,他被一伙印度教徒劫持,他们信仰一个叫突伽的女神,每年都要杀一个帅哥祭祀。巧了,玄奘法师就长得帅,贼人见他“仪容伟丽,体骨当之”,觉得非常符合女神的口味。不过正准备动手的时候,突然狂风大作,贼人觉得得罪了天神,不仅把他放了,还归还了抢来的东西。

出阿逾陀国后,玄奘参观了佛祖出生地迦毗罗卫城遗址(上图)、涅槃处拘尸那迦、讲经处鹿野苑、觉悟菩提树等
5.那烂陀寺,在今印度比哈尔邦省会巴特那东南90公里处。这是佛教的最高学府,玄奘取经的最终目的地。旁边有一座很矮的山峰,因为常有鹫鸟居住,故称作鹫峰,也是西游记中灵山的原型。那烂陀的意思是不知疲倦的施舍,由于历代君王慷慨的捐助,经过数百年的修建,这所寺院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华美壮丽,有各类教徒、居士上万人。不过500年后,那烂陀寺损毁于宗教战争,19世纪才被考古人员发现,可惜那时真的只剩下一个烂坨坨了。

图自网络
四、在印十二年
玄奘西游总计十七年。其中西行4年(627-631年,26-30岁),印度学习12年(631-643年,29-41岁),归途1年(643-645年,41-43岁)。我们主要讲的是西行四年,在印度这十二年反而没什么好说的。玄奘先是在那烂陀寺师从戒贤法师学习,五六年后便成为了那烂陀寺十位精通佛教的经、律、论三藏者之一,能够乘坐大象出行。他接下来沿着佛祖的足迹周游印度,三年时间几乎把印度转了个遍。

玄奘留下了很多关于印度的记载,例如玄奘记录印度有东女国和西女国,这俩国家都是女性当国王,男人负责耕种。一般认为,这就是西游记女儿国的原型。印度人重视精神生活,没有记录历史的传统,说自己是文明古国,但证据不足,玄奘的记录给印度重建自己的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资料。19世纪,英国人康宁汉姆以《大唐西域记》为参考书,在印度的土地上进行了长达二十五年的考古发掘,相继发现了鹿野苑、大菩提寺、那烂陀寺等地,遗址与玄奘的记载完全一致。

鹿野苑遗址,佛陀第一次讲经的地方
游学三年后,玄奘返回那烂陀寺。他准备启程返回长安,但是遭到当地佛教徒的拒绝。这些人从没有出国,有一点“夜郎自大”,说唐朝是“蔑戾车地……是将为边恶地也”,意思就是什么你回那破地方干啥,那地方有我们印度好吗?搞得唐玄奘哭笑不得。当时他已经成为了那烂陀寺乃至整个印度最知名的佛教学者,别说佛教徒,当地国王都不想放他回国。当时印度东部最强大的两个王朝叫做“戒日王朝”“鸠摩罗国”,两国为了争夺他差点打一架。
戒日王此人很有两把刷子,他身居印度,隔着喜马拉雅山,但居然听过《秦王破阵曲》,还问玄奘秦王是谁。玄奘细细说明了唐朝的情况,戒日王决定当年派出使节访问唐朝,次年唐朝也派出使节访问印度。六年之后,戒日王去世,印度东部陷入混乱,唐朝新派出的使团对此一无所知,30人的使团受到伏击,只有2人逃脱,其中一个人就是王玄策,后面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王玄策跑到吐蕃和尼泊尔借兵,一人灭一国。故事不太美好,但是也看得出来双方交流的频繁。中国最初只会做麦芽糖,后来,摩揭陀国(戒日王朝下属城邦)教会了唐朝人用甘蔗制成白砂糖。

公元640年左右,戒日王统一东印度,唐王朝也在攻灭东突厥后准备进攻西突厥,高昌国已被唐朝所灭
戒日王为玄奘举行了一次辩经大会。除了戒日王和鸠摩罗国王,还有十八位国王到场;僧人到会者三千余人,印度教以及其它教派的大德两千余人;那烂陀也派来了一千多僧人。辩论大会持续了18天,各个宗派的高僧大德没有一人挑战。赢得胜利的玄奘获得了两个称号:大乘天和解脱天,被大乘和小乘共同推举为大师。玄奘来印度的目的就是学习和取经,所以他功成名就后就想着回家,去意已决,戒日王也挽留不得。

五、归心似箭
公元643年,41岁的玄奘启程回国。在印度这些年他收获满满,共带了近700部经书,要知道当年法显取经也就只带回了11部经书。他没有选择走海上丝绸之路,仍然选择走陆路,因为他还记得当年和高昌国王的约定,只是他没想到,高昌国此时已经灭国。戒日王很给力,送钱,送侍从,提前给各小邦传了国书。在小说西游记中,九九八十一难最后一难发生在取经回来的途中,辛苦取得的经书掉落到了水中。这在历史上确有其事,玄奘返回途中经过了印度河,渡河中丢失了五十夹经书和奇花异果的种子。(守经者惶惧堕水,众人共救得出,遂失五十夹经本及花果种等《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玄奘东归选择翻越明铁盖达坂山口节省时间

玄奘没有按照原路返回,而是选择走丝绸之路南路的瓦罕走廊。从今天的巴基斯坦北部翻过帕米尔高原兴都库什山的明铁盖达坂(当时叫大雪山)后,就进入今天新疆的塔什库尔干县,继续前行便是疏勒(新疆喀什)。在疏勒,一个高昌商人马玄智告诉玄奘,三年前,大唐骑兵越过沙漠,突然抵达高昌境内。王宫中的麴文泰惊惧而死,高昌国不战而降,高昌国如今已是大唐的西州。自己的故国攻灭了自己的兄长所在的国家,玄奘听闻后五味杂陈。过疏勒后,玄奘继续沿着丝绸之路南路前进,到达了于阗(今新疆和田),玄奘记录此地居然信奉老鼠。《黑神话悟空》里面有一个崇拜老鼠的国家,可能原型就是于阗。

在于阗,玄奘给李世民写了封信,说明情况,希望李世民原谅自己偷渡之罪。这封信由那位高昌商人马玄智带到长安。半年后,李世民回信:
闻师访道殊域,今得归还,欢喜无量,可即速来与朕相见。其国僧解梵语及经义者,亦任将来。朕已敕于阗等道使诸国送师,人力鞍乘应不少乏,令敦煌官司于流沙迎接,鄯善于沮沫迎接。

回程非常顺利,一路都有官兵护送。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回到长安,他带回来了大量的经典和佛教圣物:六百五十七部佛经,一百五十粒佛舍利,七尊珍贵的佛像。到达长安后,太宗皇帝多次亲自接见,太宗还鼓励他写一本传记,一年后玄奘写成了《大唐西域记》。不过从历史记载来看,唐太宗对佛法并不感兴趣,他似乎更想了解西域的风土人情,他让玄奘写书,也是为了情报工作需要。玄奘最大的愿望是把取得的经书翻译出来,这是一个极其浩大的工程。例如《瑜伽师地论》是玄奘最为看重的一部经典,梵文有四万颂,翻译成为汉文超过一百万字。

大雁塔,玄奘亲自设计督建的佛塔,存放带回来的佛经典籍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玄奘圆寂。接近20年时间,玄奘主要精力都在翻译经书,共翻译梵文经典47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玄奘译作被收入历代官方《大藏经》,至今流传,他的弟子也在接续翻译。遗憾的是,中原地区懂得梵文的人太少,加之安史之乱、会昌灭佛、藩镇割据、五代战乱等因素影响,大部分典籍都损毁或丢失。更遗憾的是,8世纪以后,佛教在发源地印度逐渐式微,即便再有玄奘,也取不到真经了。

法相宗祖庭,位于陕西少陵原的兴教寺,玄奘及其两个弟子均葬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