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工作也是在探索生命的边界
又有一段时间没有来得及写写日记了,所以专门空出来一小段时间“思考人生”。结合前段时间和朋友们的对话,继续加深对“自我”的认知与理解。仍然是老生常谈的话题,我们到底想要过上什么样的生活?和朋友们的聊天翻来覆去总会落脚到对未来的迷茫上,只是不同的朋友有不同的感受。有的朋友是对未来充满期待,相信未来不会差,至少一切都是稳中向好的;有的朋友则对未来报以“冷静分析思考后的平静的绝望”,会认为现在不那么好,未来也好不到哪里去;还有的朋友同我一样,在乐观和悲观中游走,或者更多情况下处于口头悲观内心积极的矛盾中。
我自己的感受正是如此,可以偶尔用网络段子来形容自己“鼠鼠我呀,又失败了呢”,但内心努力希望自己的薪资账单和体检报告不出一点纰漏。也许个人的感受并不能代表群体的认知,但没关系,希望在每一次思索中都有新的体悟与收获,也希望用群体认知反哺自己的感受。
最近越来越意识到,在积极和消极之间摇摆的这种反复横跳的矛盾感或许才是生活的常态。就像站在十字路口等红灯时,既会盯着倒计时盘算下一秒的冲刺动作,又会忍不住张望两侧橱窗里晃动的光影。我们总是同时做着两件事:一边用玩笑话消解心里挤压的压力,一边在备忘录或是心愿清单里记下"今年要好好读书",就像网络中的我们一边转发"躺平文学",显示中的我们一边把年度OKR改了一遍又一遍。
上班后,我渐渐意识到,工作或许不仅仅是换取薪水的劳动,更像是一场对生命边界的试探——我们通过职业身份,触碰自己能力的上限,体验人际关系的张力,甚至重新定义“生活”与“生存”的界限。
刚入职时,我以为工作就是完成特定的任务、积累具体经验,但后来发现,工作于我而言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自己未曾察觉的脾性。比如,原以为自己是个急性子,可当项目反复修改时,竟也能耐着性子梳理逻辑;原以为不擅长公开表达,却在几次汇报后,发现自己享受思路被倾听的瞬间。工作推着我走出舒适区,在 deadline 的压力下、同事的协作中,一点点拓展自己的可能性。
这一年里,我经历过加班到深夜的疲惫,也体会过方案被采纳的兴奋;有过“我真的太糟糕了”的暴躁时刻,也有过灵光乍现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这些起伏像是一条隐形的时间轴,标记着我的成长轨迹。工作不仅是技能的累积,更是对自我认知的刷新——原来我比想象中更坚韧,但也更容易焦虑;能快速学习新工具,却也需要学会适时喊停。
我真的很想在工作中摸索出一种微妙的平衡——既怀着热情认真负责地投入工作,享受工作的过程与成果,又不被单一事件吞噬全部的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种出小小的花朵。或许,这就是在试探生命的边界:看看自己能在多大程度上适应规则,又能在哪里坚持个性;能承受多少压力,又能在何处找到放松的缝隙。
现在的我,依然喜欢发现和解决问题,享受各类项目从零到一的创造过程,也对保持稳定并逐渐优化感兴趣,避免陷入一次次虎头蛇尾的怪圈。比起刚入职时的全然懵懂,似乎多了一份清醒的期待:希望新的一年,能在专业领域挖得更深,也有勇气尝试横向发展;能保持对工作的热情,也不忘记探索其他身份的可能性——毕竟,生命的边界不该只有一种丈量方式。
2025.4.17 今天的日记并非完全自己写,在完成了一编内容后邀请AI帮我对阐释的部分进行了调整与优化,也是一次奇妙的经历。当然,还是希望之后不那么忙,希望能有时间自己校对和修改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