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查“挂证取酬” 守护公职队伍“廉洁底色”
近日,重庆市纪委监委披露的一则公职人员违规“挂证取酬”案例引发关注。案例中的罗某,身为某区公立医院外科科长,在2020年7月至次年12月期间,违规将个人的执业药师注册证挂靠在某药店,以此作为药店正常营业的重要资质,并每月从中获取500元报酬,累计获利9000元。2024 年8月,区纪委监委在医药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检查中,揪出了罗某的这一违规行为。
公职人员违规“挂证取酬”并非个例,在建筑、医疗、水利等多个行业领域均有发生。从本质上讲,这种行为是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的一种表现形式。表面上看,是凭借证书获取报酬,似乎是“以劳取酬”“以技取酬”,但实际上,很多时候却是“以权取酬”。那些寻求公职人员证书挂靠的企业,往往更看重公职人员手中的权力在企业发展中所能起到的作用,背后可能隐藏着权力寻租和利益输送的腐败交易。
从纪律层面而言,公职人员的这种行为违反了相关廉洁纪律规定。《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都明确指出,公职人员不得违反有关规定在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单位中兼职取酬。罗某的行为显然触碰了纪律红线,理应受到相应的党纪政务处分。 这不仅关乎个人的廉洁操守,更关乎公职人员队伍的整体形象和公信力。公职人员本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若利用自身职务便利或相关资质谋取私利,将会严重损害公众对公职人员群体的信任,破坏政府部门在群众心中的形象。
从市场秩序角度来看,违规“挂证取酬”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环境。在一些行业,相关资质证书是企业进入市场、开展业务的重要门槛。公职人员将证书违规挂靠,使得一些本不具备相应专业能力和条件的企业获得了运营资质,这对于那些真正符合资质要求、依法依规经营的企业来说是不公平的,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原则。以医疗行业为例,执业药师证书对于药店的规范运营至关重要,如果仅仅通过挂靠证书来满足资质要求,而实际缺乏专业的药学人员进行药品质量管理和指导,无疑会给公众的用药安全带来潜在风险。
纪检监察机关在整治公职人员违规“挂证取酬”问题上肩负着重要使命。一方面,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在此次重庆罗某的案例中,正是通过专项检查发现了问题线索。纪检监察部门应持续开展各类专项整治行动,不仅针对医药领域,对于建筑、水利等其他易出现此类问题的行业也要进行全面排查。同时,要充分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提升监督的精准度。通过与工商、税务、人社等多部门的数据比对,能够更高效地发现公职人员社保缴纳、证书注册等方面的异常情况,让违规“挂证取酬”行为无处遁形。
另一方面,要强化执纪问责。对于发现的违规“挂证取酬”行为,必须严肃处理,绝不姑息迁就。通过严厉的惩处,形成强大的震慑效应,让公职人员打消违规“挂证取酬”的念头。同时,还要做好以案促改工作,针对查处的案件,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查找相关制度和监管方面的漏洞,督促相关部门完善制度,加强监管。
此外,还应加强对公职人员的纪律教育和廉洁教育。通过组织学习党纪国法、典型案例警示教育等方式,提高公职人员的纪律意识和廉洁自律意识,让他们深刻认识到违“挂证取酬”行为的严重危害性,自觉遵守相关规定,守住廉洁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