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考古:一些民间电影放映的网络遗迹
最开始关心民间放映,或许就是我大二20岁生日的时候。室友们说要出去玩。我这个从小到大从来没自己“出去玩”过的家伙犯了难。她们说,去玩我感兴趣的就行。我感兴趣的,那不就是电影吗?可是院线片还是算了。这么大个背景,总该有一些放艺术电影的地方吧?于是花了几天时间善用搜索,搜到了南方录像厅、ColdMe之类。
2月14日,我带一个高中同学去了ColdMe的放映现场,看了《橄榄树下的情人》。那是我的第一部阿巴斯。
2月15日,我带室友去了三里屯的南方录像厅,看了《激情》。那是我的第一部滨口龙介。
后来仍然经常看电影,并且在香港交换期间完成了观影习惯的转变,从尽可能在网上看盗版,到尽可能去影院贡献票房。可是再也没去民间放映空间消费过。
再次燃起对民间放映的兴趣,就是因为上学期张慧瑜老师《影视文化与批评》课程的非虚构写作作业。选题的时候首先就想起了南方录像厅。趁着一时兴起,在网上搜罗了一些民间放映组织,整理了一个表格。其中大多活跃于2010年代,并在几年之内销声匿迹。
我又开始主动参加各种非院线放映活动。去了黄昏黎明DDC看了陈英雄的越南三部曲,去了P大影协特别放映的《冲撞》路演场,去了导筒directube《最后的告别》点映场。和一年半以前不同,这次是带着明确的目的,想要选择最感兴趣的书写对象。
最后还是写了南方录像厅。
做出这个决定之后,总隐隐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南方是所有放映空间种目前经营状况最好的之一,餐饮商业性质盖过电影艺术性质。在我们联系采访的时候,南方录像厅的五道口店和长沙店刚开不久,并正筹备在望京开新店。但我本来是对一些更“纯粹”、更“理想”、更“艺术”、更大程度上可以归为独立/民间/地下放映的一些组织更感兴趣的,而这些组织在社会关系或时间维度上又离我太远。虽然我是对民间放映的历史感兴趣,也认为很有必要做一些系统的研究和书写,但这似乎实在不是我一个人或者带几个同学能完成的事情。
焉止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个体的行动决策这个议题, (4人喜欢)
- 互联网考古:雕刻时光咖啡馆 (1人喜欢)
- 我的动画电影成分分析 (1人喜欢)
- 我的2024十佳动画剧集,或为一生十佳 (5人喜欢)
- 我的2024十佳电影:我的历史面向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