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反对“朝花夕拾”的叙事。
在互联网上总会刷到一种视频或者一种观点。 把鲁迅老爷子朝花夕拾的概念,反复拿出来重提,好像这样 就可以减免当下的痛苦。 . 所谓“原来我们终其一生追求的快乐,在一开始就有了。”然后会放上很多温馨的画面:儿时与父亲母亲的相处,小学时候在窗边对未来的幻想 或者高中时代的晚霞。 . 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不同意。 在每一次我们回忆过去,并强行美好的时候 我们其实都背叛了两个人——一个是现在的自己,一个是小时候的自己。 . 成年人所观看的“孩子的快乐”,其实都是被成年人强加的——太自恋了。 好像孩子天然就是放松的,就是无忧无虑的 . 但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 孩子其实在整个人类社会结构中,是处于最低位的。小孩不是没有痛苦,痛苦也不是用来比较的。 . 我到现在都记得,小时候因为父母太忙 奶奶身体又不好 我只能被送到别人家里照看而看人眼色的恐惧。 很多时候都是我自己玩,瞎看书,一本书看完了没有新的就自己往上编着看。 一个坐在妈妈自行车后座的温馨画面,支撑了我整个童年的期待。 当时的我真的快乐吗?其实也快乐,但根本不是大人想的那样快乐。 . 小学时代碰到的奇葩老师,为了敛财收礼而对学生的态度参差不齐。 好像永远也写不完的作业,上不完的补课班…在初中更是得偷偷张望窗外——那不是我对未来的展望,是对当时的痛苦,在思想上的飘逸逃离 . 所谓高中青春的同桌浪漫叙事,在我看来,回顾当时真正的我的心路——充满了暗恋/拧巴/对自己的不满意,还有真实的自我想破壳又感觉被各种当时任务压抑的无奈。 … 所以,成年人借着对儿童与青春时代的怀念,来感慨当下,就是一种 对小孩痛苦的献祭。 . 我们一直要的只是一个状态,跟现实的时间线 是没有关的。只收好多人,把那种理想的状态,投射到了看似什么也不用管的孩童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