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青年故事多
查看话题 >小城见闻|我对我的家乡一无所知
那天路过一个镇停下来买雪王(我爱雪王),才知道这个听过无数遍的XX镇原来离我家也就开车二十分钟。以前有同学是这个镇的,我一直以为很远,远到不属于这个小城。
表哥跟我说这条街叫“彩电大商城”,因为以前这个十字路口有个卖电视的商场,现在商场已经不在,但大家依然这么叫这个地方。这条街上有大大小小的店,卖凉皮的、卖肉夹馍的、卖牛肉的,蜜雪冰城不远处还有“甜蜜冰城”,热闹非凡,用流行的话说,“烟火气十足”。一点不是我想象中“镇上”冷清又僻静的样子。
我不知道这个地方的过去,不知道人们用一个大商场的名字称呼这个地方,不知道这条街是如何从叫“彩电”的年代一点点变成现在有蜜雪冰城的一条街。
我不断在心里感慨,我对我的家乡一无所知。
小城倒也没多大,最初的印象就是那条主街。此前我对小城的理解就是以主街为中心,以主街延伸出来的亲戚们住着的几个步行可达的小区为辐射范围,以上学期间偶尔和同学去过的为数不多的几个更远的地方为东南西北的尽头,一切带了“镇”字的地方我都以为是另一个世界。
后来城区扩大,我家和亲戚们家都买了新房子搬了新家,我再也没去过主街,算起来得有十几年了。
新小区离主街其实并不远,开车不到十分钟,但再也没有什么缘由要去。大学假期回家偶尔和老同学聚会,一般会选在新兴的商场或是以前没听过的某条街上新开的小店,这些地方倒是给我脑子里的小城增添了一些街道细节,但东西南北框架如旧。
我一直以为,主街一定落寞了。我想象着,路两边的树或许依然郁郁葱葱,但一定不再是曾经熙熙攘攘的样子——那些大卖场和小店谁还会去逛呢。直到不久前偶然去了一趟主街。
时隔十几年,主街依然繁华,大卖场依然在,夜市街依然人声鼎沸,那棵老树依然挺拔。曾经卖鸡蛋糕的店变成了瑞幸咖啡,糖炒栗子变成了蜜雪冰城,大肉串和臭豆腐还在老位置。
再次感慨,我对我的家乡一无所知。还想感慨,天啊,我真的太自大了。我以为随着我的目光从那条街撤走,走向更远,世界必定在更远处,而被我抛在身后的那个世界一定是灰尘遍野,尘封史册。但其实那里依然在生机勃勃地运转着,十几年来从未停滞。总有人选择留下,总有人选择回来,总有人继续在这个被我遗忘的小城按部就班地生活,一代又一代。一群群少年如二十年前的我,放学后来这条街一边吃小吃一边聊学校的八卦和对未来的畅想。这条街从未像我以为的那样孤寂,始终热闹,只是我从未关心过。不是每个人都如我一般彻底把来时路抛在身后,从未回头看一眼。
细想来,我和这个小城似乎从未有过太多连接。从大学开始,生活一直在他乡,在远方,在更远方,小城只代表了我的求学路。即便是曾经生活在这里时,我也没有认真看过感受过这个小城,除了主街的浓密的树。现在想来是因为,当时那想要逃离的决心我虽然从未明确看到感知到,但就一直潜伏在那里,我身在小城,视线在远方。
我对我的家乡一无所知,从未了解。
对小城的一无所知不仅仅是关于对小城的了解以及和小城的连接,我对小城的人们也一无所知。这么些年,我从那个小学上“微机课”要带鞋套、以为世界就是所在这个村+亲戚所在村的无知小女孩,长大成初中“微机课”看同桌打开百度问她怎么知道的这个网站、初中玩QQ把打字速度练得飞快的叛逆敏感自卑少女,再看到接触到更大世界逐渐形成自我,我早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自己。
与此同时,我自大地以为,世界也早已不是当初那个世界,人们也早已不是曾经那群人们。直到这趟回来。
我以为同辈亲戚都还像我一样以为自己是个孩子,前几年表哥堂哥们陆续结婚生娃当爹了。这波冲击已经过去,我已经接受,但我还在心里默默以为这一辈受过教育见过世面的女性都已知晓生育的苦和累,直到我堂姐生娃了。我以为这一辈都是新时代青年,结婚彩礼什么的问题都可以通过自己奋斗赚钱+自己做主+抛弃旧时代设定解决,没想到大家依然都走的传统模式,走得再远婚姻也依然是两个家庭的事情。我以为所有亲戚都供孩子们读书无论男女,并且同辈女孩子们都很优秀,所以我们是男女平等的家庭,直到亲戚明确说,女儿的彩礼就是要交给父母,女儿给的零花钱就是要花掉,自己的钱就是要给儿子继承。
尤其是最后一条,让我震惊,让我意识到,此前我对我的出身一无所知。我太自大了太无知了,以为自己在跟着时代变化的同时,包括我的出身环境在内的所有人都在被时代影响着,全世界都在变得更现代更进步,没有人滞后没有人留在过去。我太自大了,我以为我看到的、感知到的就是全世界。
所以我在故乡成为异乡人。我和我的家乡互相一无所知。
在这里,我珍视的东西无人在意,体验、眼界、经历、成长、爱好,这些都不重要,收入、存款、职级、房子、结婚生子才是成功人生的标配,其中结婚生子比其他都更重要。我倒从未天真到奢望自己不符合“社会常规标准”的人生可以被接受,但面对来自亲戚家人的全盘否定和不尊重,我的失望和寒心让我知道自己曾心怀期待,不期待被接受但期待爱带来的虽不理解但至少支持。
是我自大了。我离开后,这里既从未像我以为的那样萧条,也从未像我以为的那样改变,改变的只有流水的新店和新兴的商场。这是成长在剧变时代的我们这一代的尴尬吧。但其实往回看,哪一代的成长没有遇到剧变呢。每一代都有命题,每一代的命题都不一样。人生皆苦,皆为鱼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