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时刻”给人合法的松弛感。
你能感觉到空气里有一种奇怪的兴奋——每个人都在仓皇地准备“迎战”,但又不那么焦虑,甚至有点轻松。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台风天,因为可以不用上课、不用考试。那种“被允许的不努力”,是一稀有的幸福… 现在我们长大了,变成了要为生活负责的大人,台风没有了,台风的豁免却偶尔还会回来——以大风、暴雪、暴雨、地震的形式。 例如今天12级的大风。 它好像终于替我们在说 “你可以不用那么努力了” “你可以不按照原来的规则生活一天了” 很多来访者在病假、断联、失控后才第一次感受到“自由”。这是潜意识在帮他们逃跑。不是为了逃避责任,而是为了逃离那个永远在“撑着”的自己。 风在呼啸,街道空无一人。 城市的秩序短暂失效, 而我们终于获得了一个喘息的理由。 “我在兴奋地逃难” 有些人的生活需要一场“大风” // 我是极端天气爱好者,对此我供认不讳,天地越恢宏我越宁静。暴雨,狂风,雷电,接天连地,会感觉渺小的人离宇宙洪荒近了一点,就像蜉蝣与永恒发生了一点联系。 除了极端天气本身,还有那种突然一切偏离既定轨道的隐秘的疯狂和窃喜。一个是物理世界,一个是精神世界。 服务器故障、公司断网、停止运行、临时闭园、提前下班…⋯即使这一切只有短暂的两个小时。 外面都乱了套了,我们就躲在角落里、夹缝里悄悄休息两个钟头吧,大口喘气也好、自娱自乐也好,反正暂时没人找得到我们。至于回到原本的秩序,那是天晴之后的事。 当然,还是希望大家都安好,保护好人身和财产安全 // 一场大风,让人的本能都合理了 从小,我就是那种唯恐天下不乱的缺心眼孩子。小学时听说“上面领导要来检查",我比谁都兴奋。因为我知道,这一天老师会格外宽容。大家穿得干净整齐,像等大人物的仪式感。对我来说,那不是紧张,是一场好玩的表演。08年地震,全村人都在外面支帐篷。 我也缠着我爸给我支一个,根本不是怕地震—而是看别人家小孩能在收麦的大场子里睡,太刺激了,像 还有那年传说要日食,下午4点天就黑了,我们几个小孩站院子里,对着天上少了一半的太阳嗷嗷大叫,兴奋得不行。长大以后,小到学校里的消防演练、晚自习突然停电,大到台风预警,我都能在心里偷偷暗爽一把。 这些不会真的伤害我、但能暂停一切“正经事”的突发状况,对我来说,是不正经许可。 昨天,北京预报大风。我早早跑去超市抢了物资,晚上和男朋友做了饭。他比我还兴奋,一直刷着手机看别的地方风有多大。晚上十点,我突然嘴馋。跟他说:"等风一刮咱就去买零食!"左等右等,风没来,最后买了包辣条,站楼下吃完了又回来了。十点半,风终于来了—但只是“意思意思",吹了几下就没了,我竟然有点失落。 回房关灯,躺在床上,突然想起小时候冬天睡热炕,外头的风刮得呼呼响,像水开了的声音,那时候,我一点也不怕,反而觉得特别安心。 成年之后,这种安心感,好像再也没回来过了。我们每天都在赶:赶地铁,赶DDL,赶着不迟到。连吃饭、聊天、情绪都要压着、算着、提速。但风一来,人就慢下来了一点。好奇心、懒惰心、馋嘴、想虚度的欲望,全都被合理化了。甚至微博热搜的“等风来”还有点浪漫。仿佛在说:“来吧,风,期待已久,我早已做好了准备。” 我们撑得太久、卷得太紧、装得太累,去上班的每一天心灵与身体都裸露在大风里,而回家,关起门来,吃喝玩乐,是人本能的追寻。 就像王小波说的那样:“人本性就是好吃懒做、好色贪淫。如果你克勤克俭、守身如玉,那就是犯了'矫饰之罪',比好吃懒做更可恶。”风来了,别再装了。 你本来就值得一口热饭、一张好床,还有一段什么都不干的时间。 // “你会在极端天气下感到兴奋,因为这样的天气是自然意象的强烈信号,类似狂风骤雨,漫山飞雪,它们无意中削弱了你对人类社会的感知,你会潜意识里觉得这是从地球别处吹来的风,你的视野在无形中被放大,这个时候你真正理解到你存在于地球上,存在于宇宙中,而不是人类打造的城市里,也只有这时你真正与万物连接。” 我们迷恋的不是狂风暴雨本身,而是日常秩序裂开缝隙时,从裂缝里涌进来的、带着青草腥气的风。那一刻钟的喧哗,是青春在钢筋森林里找到的野生洞穴,所有的欢呼都沾着雨水,像某种远古而新鲜的仪式 是的,坦白讲,我们都在等这场风。 当红绿灯在沙尘里失效, 当考勤表在断电中融化, 那些被折叠的、驯化的、精密计算的人生, 突然可以名正言顺地、瘫坐在宇宙的裂缝里。 这场风刮走的何止是树木, 更是我们卡在社会齿轮里的, 最后那点,理直气壮的脆弱 // 或许我们都在等这场大风 直到天光突然暗下来 像有人把整座城市装进灰调胶片 树冠开始跳起狂野的弗拉明戈 明天的会议通知被吹散在风里 抹去了CBD西装革履的秩序 那些严丝合缝的日程表被搁置到脑后 当全城人都心安理得的停下了脚步 整片天空变成摇晃的沙漏 我们站在人类文明的玻璃幕墙后 像一群终于等到暴雪降临的北极狐 在钢筋森林里嗅到荒野的腥甜 或许人类本就需要一场盛大的失控 精力回归到生存本身 储备粮食,牢固房屋 唯一需要守护的,是自己的生命 此刻的北京 每个人都是等待戈多的演员 而风是唯一的观众 我们在同一场末日预演里 默契地共享着某种叛逃的快意 毕竟当整座城市都在摇晃时 静止 反而成了最浪漫的抵抗 // 大风的失序换来了我们期盼的脱轨时光 我们害怕脱轨,也害怕大风。 学生时代的假期不敢休息太多, 怕落下课业,怕落下分数。 从学生时代到步入社会的实习, 周末也不敢休息太多, 实习任务结束还有学校的课业项目推着你走。 我们害怕脱轨,不敢囤太多的速食产品。 因为害怕添加剂的大量涌入让我们的健康脱轨。 直到这次,我们害怕的不再是脱轨。 因天气先一步脱轨,我们只担心最基本的需求。 这次,终于可以不以健康生活为理由。 脱轨地买一次最想吃的零食,囤一顿最爱的泡面。 看到有人说喜欢这失序的样子, 要把自己养到200斤以抵抗狂风 我们人类本就是在无法把控的无序中找到自己。 大家非必要不出行,大胆放个最舒服的假期。 做一次失序的、不自律的、不勤奋的 做一次慵懒的、颓废的、自由的人类。 就像这一阵大风,风过去生活自会恢复平静。 // 这场大风,反而让我们找回了最原始的安全感 天气预报刚发布时,朋友圈就热闹起来。有人调侃“终于能体验南方台风的刺激”,有人晒出囤货清单,有人半开玩笑地期待“会不会放假”。朋友晒出了尘封已久的桌游,笑着说:“大风天,终于有理由宅家了。” 北方人骨子里对极端天气的新奇感,让这场尚未登陆的大风先刮进了我们的聊天记录和表情包里。 下班前,我们像准备春游的小学生,怀着兴奋与期待开始屯零食,屯自热锅,甚至买好了酒。 超市货架被抢空的画面也很魔幻。人们推着堆满食物的购物车,这些平常的食物突然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它们是我们对抗狂风的勇气来源,更是宅家的重要道具。收银台前排起的长龙里,甚至飘着一种奇特的“节日气氛”。好似这场罕见的大风,让这个周末变得比以往更值得期待。这一刻突然明白,人类对安全的渴望是如此简单——不过是一些食物和一个可以蜷缩的角落。 我在想:为什么我们总要等到极端天气,才敢理直气壮地宅家虚度光阴?这场大风恰恰暴露了我们最深的渴望——不是更多的方便面和自热锅,而是可以心安理得浪费的时间;不是更坚固的房屋,而是允许自己停下脚步的权利。 晚上,吃着零食刷着手机时,看到有帖子问大风天还要不要点外卖,点外卖会有负罪感,不点又怕外卖员完成不了工作额度。是啊,当我们窝在家里时,有多少必须在风中奔波的人呢?当我们在暖光灯下拆开自热火锅时,这座城市有多少人正用身体对抗着大风?那些没有“囤货”选项的人,那些“天气越差越要出门”的职业,他们的13级大风天,从来不是一场值得期待的冒险。 当夜幕降临,风声成了最好的白噪音。窝在被子里的那一刻突然觉得,或许我们期待的不是大风本身,而是它带给我们的"正当宅理由",是久违的慢时光,是重新发现家的温度的机会。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一场大风反而让我们找回了最原始的安全感——就像远古人类围着篝火,听着洞外的风雨声,庆幸自己有个干燥温暖的栖身之所。 我们永远需要天气的警示,不止为了备好泡面,更为看见那些无法躲进屋檐的人生。 // 人们兴奋地等风来,实际上等的是失序的生活 在北京大风预警发布开始,我又感受到了那一种让人熟悉的兴奋气息。上次要刮沙尘暴、要下大雨时,也是这样。但每一次这样的群体性兴奋气氛烘托到位后,这场“极端大风”,总是会不如人们所准备、“期望”的般,草草收场。 从人类学的角度看,这样的兴奋其实不是单纯的“唯恐天下不乱”,而是一种刺激的游戏、一种生活的脱嵌、一种人与自然的博弈。 首先,人们对灾害的感知与反应,与人们所习惯的社会运作密切相关。现代社会中气象预警系统、保险制度与基础设施的完善,将极端天气转化为一种“被管理的风险”,人们通过天气预报、物资储备等行动,建构起对灾害的“可控性叙事”,这种安全感使得人们将灾害体验转化为一场刺激的游戏,人们迫切地“等风来”,录制大风视频并广泛传播,甚至害怕大风不来。 其次,从生活的角度来说,大风等灾难天气总会带来一次脱嵌的机会,这是一种生活的“阈(yù)限”。阈限指的是一种脱离日常秩序,又未能进入新秩序的状态。在极端天气来临之际,人们首先脱离了日常生活,久违地获得了心安理得的喘息机会,而脱离打工人、学生等社会角色的束缚后,人们以“幸存者”的身份参与到社区互助、救灾信息共享等集体行动中,这种原有身份的悬置与集体身份的重新确认给人们带来了解放感和兴奋感。 再次,极端天气下的囤货,是解放购物欲的狂欢。在经济下行,与人们日常逐渐开始意识到消费主义带来的无休止的购买黑洞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有意识地压抑自己的购物欲。但极端天气下的囤货,甚至展现货架清空和自己已经囤的物资反而成为了一种从前被压制的欲望的宣泄。最近末日动画视频很火,作为一个观众我觉得其中最吸引很多人的点可能也是主角大批量囤货这一部分。 就像下大雨时在屋内睡觉总会给很多人带来原始的安全感一样,面对极端天气,人们也有着原始雨自然博弈的基因。但就像法国人类学家凯瑟琳·蒂尔尼(Kathleen Tierney)提出,灾害并非纯粹的自然现象,而是社会脆弱性的产物。面对此类极端天气的集体性兴奋,实际上与日常太可控、太疲惫、太压抑而需要找到一个出口有关——而一次大风便是一次集体喘息、重构并表示兴奋的机会。 // 为什么好像全城人都在期待大风 从周一开始预报周末有大风,越临近好像大家不是恐惧,而是多了一些期待大风。 4点半,领导在群里让大家下班没什么事情尽早回家 外卖APP开始提示货源紧张,社交媒体开始感慨货架一扫而光,仿佛大家心里只有这个大风,没有反复修改的ppt,没有写不完的材料,没有开不完的会,周五在这一刻真的是周五,大家能5点半心安理得地踏上回家的路程,感慨KPI不会被努力打败 而是会被大风卷走,虽然是短短几天 那也是快乐的 当城市被按下暂停键, 我在北京大风里找到了心灵的宁静 原来真正的宁静, 不是远离喧嚣, 而是在风暴中心听见自己的心跳。 // 北京大风时,爱这丢掉秩序的片刻自由 昨晚上半夜是风在呼啸,下半夜是被封吹跑的叮铃桄榔,此时此刻看着窗外的蓝天白云、摇摆中盎然的树枝发呆。理所当然地无所事事。 大风预警时,人们涌进超市,超市货架被抢空,路上可能掉落的树枝被砍掉,可能掉落的路牌被收起,突然被提前下班,周末都有了强制休息的意味。就像上学时候晚自习突然停电,抑或是高三夏季闷热教室里闯进一条小狗,秩序暂时失效了。一些不合时宜又突如其来的兴奋,在涌动。 当大风呼啸,街道成了风的战场。平日里整齐停放的共享单车被吹得横七竖八,像是被随意丢弃的玩具,它们原本排列有序的队伍在狂风中彻底溃散 ,就如同我们被既定秩序规训的生活,在这一刻露出了荒诞的本质。街边的垃圾桶也未能幸免,被风掀翻,垃圾漫天飞舞,废纸、包装袋在空中肆意飘荡,打破了往日一尘不染的整洁假象,仿佛在嘲笑城市平日里对秩序的盲目执着。 而被困在家中的人们,行为也变得与往常大相径庭。大家不再关心工作群里未读的消息,不再为明天的会议和任务焦虑,而是尽情享受这难得的、不用遵循任何规则的时光。 那些砍断的枝桠、清空的货架 不是对风暴的恐惧 而是对秩序森严的 一场温柔报复。在这场城市的失序里,仿佛看到了人们内心深处对自由的渴望。我们总是被各种规则和秩序束缚,如同被线牵着的木偶,按部就班地生活。而这场大风,吹散了那些无形的线,让我们有机会挣脱束缚,回归到最本真的自我,哪怕只是一场风的时间。 当一切秩序都暂时失效,我们不再是流水线上的一环,不再是庞大社会机器中微不足道的零件,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个体,能够自由地思考、感受和表达。 也许,偶尔这样的极端时刻提醒自己,生活不只是被秩序填满的单调循环,还有这些在失序中绽放的自由之花。当大风过后,城市重新恢复往日的秩序,那些在狂风中短暂体验过的自由,变成一个插曲,数十年之后,就想停电的晚自习、暴风雨的体育课,被淡忘,但这一刻,就是独一无二的暂停,真实的呼吸过 // 北京大风预警,原来我们都爱这种失控时刻 从小开始,我就一直特别喜欢极端天气,因为只有在这种天气里可以理所应当地无所事事。自从发了大风预警开始,发现今天我身边的所有人都处在一种隐隐的紧张和兴奋当中。 人们疯狂地涌入超市,把食物抢购一空,说笑着讨论应该囤什么口味的方便面。就连平常没什么人去的面包店也排起了长队。好像能察觉到,一种隐秘的、心照不宣的兴奋在人群中酝酿。因为只有这样的极端天气能创造出一种例外状态,停课停学停工、提前下班、考试取消……日常生活的齿轮被打乱,精确到秒的日程表可以在飓风中化为碎片。好像在这种天气里,我们终于可以随心所欲,可以躺在家里无所事事,无论做什么都不算是挥霍时间。 整座城市都在缓慢生锈。北京城区的苏联式建筑,剥落的墙皮碎屑悬浮在空中。混凝土森林的钢筋在低频震动中显形,像巨人腐烂的肋骨。 现代社会密不透风的系统短暂地停摆,一切秩序都暂时失效,我们终于可以从原本日复一复的工作和学习中越狱了。这种解脱感,怎么能不让人兴奋呢…… 我开始期待大风来临时城市的样子。铁锈色的云层,金属疲劳的哀鸣,下水道口传来的阴沉的吞咽声。 某个瞬间,整片街区的供电系统突然休克。点起蜡烛围坐,下水管道里传来远古海洋的潮声。在潮声中我们突然想到,人类也许本该是逐风雨而居的自由民族 在黑暗我们中听着整座城市的轰鸣。锈蚀的空调外机、松动的防盗网、开裂的PVC排水管……这些现代痼疾的副产品,正合奏出无比暴烈的安魂曲。 // 或许我们需要北京这场大风 . 突然收到提前下班通知的打工人 久违地看到了天将未黑时的样子 跟随人群 懵懵地看着超市如口罩时期空空的货架 呆滞在五六点的北京地铁上, 猛的有种回到学生时代平行时空的感觉 此刻全城人收到同一个通知 共享着隐秘的叛逆 红绿灯在未知的大风里失语 钉钉 飞书消息沉没在风声里 去他的KPI .未完成的周报.文档 我们终于能光明正大 蜷缩成最原始的形态 只用思考 吃饭 睡觉 此时此刻终于能名正言顺地说: "今天,先活着"!! 这 短暂的 突如其来的 幸福。 // 为什么我们如此渴望北京这一场大风 此刻,窗外狂风呼啸,已经过了凌晨十二点,我却仍没有什么睡意,反倒是更加的激动和兴奋。 当极端天气来临但你又深知自己是安全的,你如此近距离地观赏着、等待着危险的降临。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感官好像都被无限地被放大了,听窗外的风声渐大渐小判断风是否过境,看天空颜色深浅预判风暴的降临。你不再为远方的世界所忧虑,只是全神贯注地倾听着周遭发生的一切,你真切的感受到自然的力量,感知到人类的渺小,又通过这种渺小确定着自己的存在。 北京历史级的大风,不被人类所掌控的,不作任何道歉和解释的,就这样横行霸道地摧毁所有规则,淹没一切秩序。公司发布了提前下班的通知,超市里的物资被抢购一空,周末的安排全部被打乱。一场大风就这样霸道地入侵所有人的生活,像是往平静的湖中抛了一颗小石子,随之荡漾开来的层层涟漪却让我有一种肾上腺激素飙升的激动感和兴奋感。 想起读书时上着课窗户外风雨欲来突然黑掉的天空,教室里就算开着灯仍然感觉黑压压的,窗户不停被雨水拍打着,坐在窗边能闻到雨的味道,一种脆生生的腥香味。又或者是安静的晚自习突然降临的停电,大家在黑暗中突然开始大笑,讲不被允许的小话。原来我一如既往地如此热爱失序的那一瞬间。那种一成不变的生活中突然遭遇变数所带来的集体脱序感让我感知到最原始的自由。 新闻里预测周六北京的风力将达到最强,现在并没有睡意,不管了,几点困就几点睡,明天反正准备睡到自然醒,北京这场大风给了我一个名正言顺可以虚度时光的理由。我只需要思考吃饭、睡觉、玩耍,像一只仓鼠舒舒服服地蜷缩在我的小窝里。心安理得的享受这被允许浪费的时光。 身处于风暴之中,虽然大难临头,但你知道你是安全的,这迷人的脱序感。 风起时,如此自由。 说来奇怪 外面狂风呼啸 我在卧室心里却有一种难得的放松和踏实 我觉得就是生活压力太大,大家都各有各的事情,彼此之间很难产生真实的情感。但刮风这件事,好像给大家一个契机,可以逃避原先的家长里短,给大家一个情绪的出口 类似于脱离秩序的快感 // 十级大风前的北京 | 有一点秘而不宣的甜 气象台预报,周末要刮十级大风 超市货架空了,写字楼空了, 五点的地铁熙熙攘攘,牛马终于被风提前卷回家, 心里,却悄悄塞进了一点轻盈的雀跃。 突然想到高中停电的晚自习, 烛光摇晃着试卷,却比平时更安心—— 老师不会催作业, 甚至他也有一点兴奋, 成为了逃课的共犯。 长大后才发现, 我们依然在等一个「正当休息的理由」: 大风、暴雨、暴雪…… 可怕的自然灾害, 都成了现代人隐秘的假期。 朝九晚五, 北京又有几人能真正做到? 五点下班突然多出来的三小时, 竟也像偷来的糖果。 买点自热火锅, 明天蜷在窗边等风来, 几年前觉得如此恐怖的事情, 现在想想,竟也觉得美好。 十级大风明天登陆, 但此刻的北京早已提前陷入温柔的反叛。 我们默契地纵容自己: 在自然面前, 当个「可以休息」的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