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读书笔记:于独立之境,寻女性之光
前阵子刷视频,提到日本一导演问董明珠女士,最近谈恋爱没,要不要找个老公。你看,都二十一世纪了,像董明珠这般厉害的女企业家,也逃不过女性独立这道绕不开的坎儿。这就好比罗素说的:“男人既能享受自由,又能享受婚姻的好处。可女人呢,往往只能二选一。”

弗吉尼亚在《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里写:“女人要是想写小说,得有两样东西,一是钱,二是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我盼着大家,不管用什么法子,都能挣够钱,去旅行,去发呆,去琢磨世界的过去和未来,去看书做梦,去街角溜达,让思绪的钓线,深深沉入街头的人流里。” 这话,让我想起朱莉娅・罗伯茨主演的《美食、祈祷和恋爱》。电影里,伊丽莎白婚姻失败后,开启环球之旅,靠美食、祈祷和爱找找寻自我,治愈心灵创伤,重新领悟生活的意义。一路上,她感受不同国家的美好,找回对生活的希望,还有那个真实的自己。
书和电影,都在讲女性自我探索和成长,女人得勇敢走出舒适圈,去找真正的自己,寻内心的平静。书里琢磨女性精神独立是怎么一回事,还分享靠阅读、学习、旅行培养精神独立的办法,帮女人摆脱别人的期待,塑造独立人格。电影呢,把美食、美景和生活小细节拍得特细腻,让观众跟着女主,留意生活里的美好,从平常事物里发现快乐和幸福。

说起女性成长和自我追寻,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小妇人》、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还有夏洛特・勃朗特的《简・爱》,都是里程碑式的作品,弗吉尼亚在书里也提起了这些了不起的女作家。这些书改编的电影里,我最爱西尔莎・罗南演的《小妇人》。电影讲述了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四个姐妹一步步探索生活、真爱和理想,从女孩慢慢长成女人的心路历程。看完电影,我还专门买了原著,就想知道乔最后是不是跟电影里一样,选了婚姻。
《小妇人》和《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女性成长之路和碰到的难处,鼓励女人勇敢追梦。乔一心想写作,哪怕稿子被退,也没放弃,拒绝跨越阶层的爱情,一门心思朝着梦想冲,最后成了作家。弗吉尼亚拿虚构的“莎士比亚妹妹”举例,说女性天赋是怎么被埋没的,主张女人在独立空间里,能自由追求艺术、文学梦想,打破性别束缚,向世界展示女性的智慧和才华。

弗吉尼亚在《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里,多次提到 “女人要是写小说,得有钱,还得有自己的房间”,其核心就是在强调女人在精神和物质上都得有独立空间。经济独立,女人才能选生活、追梦想,这是实现自我价值的物质保障。有了这保障,才能自由表达,追寻梦想。这跟罗素在《婚姻与道德》里提到的观点差不多:“真正的平等,不是女人像男人一样干活,而是能自由决定干不干活、结不结婚、生不生孩子,不受外界逼迫。”
距离弗吉尼亚离世已过去百年了,如今的社会真的就像弗吉尼亚想的,女性不再是受保护的群体,她们能参加以前不让干的活动、做以前不让做的工作了,女性已突破重围,一切皆有可能。
路人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展翅高飞
- 观《遗愿清单》有感:愿此生,了无憾
- 《人生得遇苏东坡》读书笔记: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囚徒 (2人喜欢)
- 人生轨迹:《寂静人生》观后感 (1人喜欢)
- 取舍之道,心之所向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