鼋渚指南
三花节游览虎丘之际,曾有幸受苏州电视台采访,在苏州电视中畅谈江南美学与“濠濮间想”,对苏州与无锡园林的异同之趣自是倾力赏析。今循薛明剑《无锡指南》之笔意,亦尝试续写一篇《鼋渚指南》,以志此行。
【长春桥】“鼋渚春涛”涵万轩和绛雪轩的一泓水池中。桥为拱形,仿颐和园玉带桥,桥洞映日成浑圆形。桥前后筑湖堤,同太湖水分隔。湖堤上引种樱花,烟花三月花开如云,淡红粉白相间,在青山绿水掩映下分外妖娆,称“长春花漪”。长春堤的分隔是园林手法的似隔非隔,增加了风景层次,湖对面的小箕山(锦园)、大箕山成为鼋头渚的绝妙借景。两侧水面一为长浪轻拍,一为微波涟漪,动静对比,水趣隽永,游人可赏玩桥倒影与绿波映照的绰约花枝与优美诗意。
【涵万轩】“太湖佳绝处”牌坊后,立一照壁,挡住园中景色,欲扬先抑。壁间粉墙饰以“凤穿牡丹”,壁后临水架筑涵万轩,取“轩小却能包涵万顷波涛”之意。轩内悬挂“涵万轩”匾额,扇形,为清末民初书法家朱汝珍所书。另有乾隆所书“湖山罨画”一匾,原是北京静明园中故物,为园主杨翰西于1934年在北京地安门外烟袋斜街购得,钩摹制匾,移挂于此,恰与明代无锡人华云所吟《游鼋头渚》诗中“片片峰霞开罨画”之诗意巧合。
【绛雪轩】长春桥侧,龙脊凤檐,雕梁画栋,半露水面,与涵万轩对景。正面题额“绛雪轩”,背额“长春花漪”,与长春桥、樱花堤隔水呼应互为对景。幢三楹歇山顶敞轩,两侧有游廊和翼墙。临水飘出者为平台,深涵者为花榭,虚者为半亭门洞,曲者为游廊栏杆,竖者为花石,横者为曲桥。游人可在烂漫樱堤移步换景。
【樱花谷·赏樱楼台】鼋头渚蔚为大观的盛景,于充山和鹿顶山之间,有天然溪流的大山坞中,清澈溪流汇成收敛自如的沉潭曲地,亭阁轩榭点缀在娇艳欲语的樱花林中,共同编织云蒸霞蔚、花团锦簇的春色。点睛之笔“赏樱楼台”位于樱花谷南部,与西北面的“无锡人杰苑馆”隔水池互为对景。楼身十字脊、蓝琉璃瓦结顶的三层四重檐建筑,在汉白玉栏杆围绕的台基之上,美其外慧其中,登楼凭栏,樱谷美景靡不历历在目。
【舒天阁】鹿顶山准望亭之南、环碧楼之西,八角三层四重檐,黄琉璃顶。阁内匾联均有笔墨韵致可赏。底层由王个簃书“湖山胜概”匾,二层由朱屹瞻书“画图难尽”匾,三层由庄瑞安书“天光云影”匾。
【飞云阁】金黄琉璃顶,重檐四方攒尖,高两层,底层为“长生未央馆”,有杨天骥写的匾额。上依青山、下临碧波,顶层推窗见水,平眺一湖星月。居室藏于飞云阁下,濒湖而居,清静幽深,奇妙佳绝。现为敞轩,并置明代书画家文徵明亲书的“太湖” 诗碑。
【诵芬堂】清芬屿小岛上,四面临水,两旁为赖少其所书“湖阔鱼龙跃,山阴草木香”楹联。过藕花深处亭便是一处小岛,名为“清芬屿”。清芬屿四面临水,屿上建有宫殿式祠堂诵芬堂,堂后与堂体相连的半亭为诵芬亭。
【澄澜堂】仿宋明宫殿式建筑,面阔5间,四周游廊。堂基前有台,三面均有石级可登。湖水平静曰“澄”,波涛澎湃曰“澜”,驻足堂内,似尽纳湖光,若有看不尽的太湖烟波无穷变化。
【万浪桥】鼋头渚太湖一角,沿湖环渚筑有一道半圆形长堤,堤分两段,万浪桥横卧其间,将长堤连成一线。清风吹皱一池春水,湖堤桥面涌起层层浪花而名“万浪卷雪”,鼋头渚十景之一。
【横云摩崖石刻】充山之麓飞云阁旁。明代才子祝枝山、文征明曾到此一游,祝枝山赋诗《太湖》一首,猜想这峭壁与“峨嵋岳岱潜相通”,认为峭壁和鼋头上各有一处山洞是“岩穴会因仙迹幻”。明代状元、无锡人孙继皋诗云:“天浮一鼋出,山挟万龙趋。浪急悬厓动,风颠系艇孤。”
【包孕吴越】清光绪二十一年,无锡县令廖纶偕友人游鼋头渚时,写下包孕吴越劈窠大字。
【明高忠宪(崇祯赠高攀龙的谥号)公濯足处石刻】东林党领袖高攀龙隐居在近处蠡湖的水居,常此眺望太湖,有诗云:“马鞍山上振衣,鼋头渚下濯足。一任闲来闲往,笑看世人局促。”
【涵虚亭】鼋头渚渚脊正中、鼋渚刻石之东,六角攒尖,取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之意,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亭中悬有清代陈夔龙书的匾额。
【在山亭】充山西麓小函谷旁,四角飞檐方亭,掩映在绿树丛中,亭悬“云影波光”匾。
【藕花深处亭】由荷塘、小岛、曲桥、方亭、湖山、轩厅一组风景组成,取李清照“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之意。亭北为清芬屿,四面临水,上建宫殿式祠宇“诵芬”,诵芬堂往“鼋渚春涛”方向也有曲桥连接。藕花深处亭仿颐和园“知春亭”,重檐方亭北式风格,与曲桥相接,四面临水,夏季荷花亭亭玉立,曲桥清流。
【霞绮亭】为歇山顶方亭,鼋渚临湖岩基上,取谢朓“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之意。
【阆风亭】重檐圆亭,于悬崖石排之上。取“玄圃阆风,仙子遨游之地”之意。
【戊辰亭】憩亭之南,广福寺旁,黄色琉璃顶,十字脊,可登眺万顷湖光。
【光明亭】重檐六角、黄顶朱栏,匾额为刘伯承元帅亲题。于充山之巅,环视太湖及群峰景色,是无锡为数不多的山顶亭。
【点鸥亭】飞檐翘角六角亭,于太湖三山之小叽岛上。
【净香水榭】清芬屿对岸山坡下,水榭架于莲池上。刘世衍1922年题“水光山色绕槛来”匾额。中有敞廊连通东西两楹(“烟霞尽入新诗卷,身世端居古画图”、“满眼湖水云水润,及时雨露花果香”)。青瓦粉墙、红柱靠栏,精巧素雅。
【波声月色水榭】鹿顶山东北麓伸入西蠡湖,三面环水。
【会仙桥】连接太湖仙岛的大矶山和小矶山,蓝色琉璃瓦顶,仿侗族风雨桥式样。
【鼋渚灯塔】横云山庄建园伊始,杨瀚西在鼋头立杆悬灯,为夜航船只导航。1924年夏,往返于无锡和湖州之间的客轮“锡湖号”开航(抗战时停航)。翻修后塔身加重檐琉璃顶、金山石贴面。
【仁寿塔】仿北京北海白塔。
【三山】从鼋头渚西视,西鸭迭隐在大矶之中,全岛若“三山”(东鸭、大矶和小矶),群岛犹如神龟静伏,若箬笠轻浮,又似笔架参差,别称乌龟山、箬帽山、笔架山。苍松翠竹,枫香染红,尤擅秋色之美。葱茏青翠,犹如翠螺浮于碧波之上,又似盆景置于翡翠盘中。看似孤拔,但与湖边鼋头渚、大箕山、小箕山融为一体,相互烘托别有风韵。
【太湖仙岛】仙岛疏密合度,浓淡相间,并有留白,疏能跑马,密不藏针。小矶为疏朗淡雅的轻点之笔,大矶是景点纷呈、内涵丰富的浓墨重彩之笔,西鸭则是原生态留白。仙岛八景有蓬莱迎宾、洞天福地、月老祠、天都仙府、天街吉祥、太乙天坛、凌霄宫阙、大觉湾等石窟造像。
【鼋渚牌坊】蓝底金字“太湖佳绝处”匾额,左右两亭悬挂“胜境”“仙岛”匾额,背面为“景色胜天堂”匾额。
【山辉川媚牌楼】“鼋渚春涛”入口广场,四柱三门三楼黄色琉璃歇山顶。
【太湖别墅牌坊】山辉川媚牌楼左侧,拱券三门。正门额“太湖别墅”(高邮王荫之书法),背额“齐眉路”。沿齐眉路可到万浪卷雪的“七十二峰山馆”。牌坊背面有“骈祥积庆”匾额。
【太湖佳绝处门楼】横云山庄的第二个园门,荷花池涵万轩背面,筒瓦歇山顶北式门楼,门额是郭沫若手迹木匾。右侧有翼墙,开有“利涉·问津”小拱门。
【横云山庄·具区胜境牌坊】长春桥樱堤尽头的湖湾堤岸上,斗拱飞檐的牌坊,四柱三门三楼,橘黄琉璃顶,明间悬山式、次间殿庑式,小巧玲珑古朴典雅。面朝鼋头渚水路游船码头的门额为“横云山庄”,面朝“古云”石峰一面的门额为“具区胜境”。
【仙岛牌坊】坐游轮至太湖仙岛下船后入口处,牌坊为三门五楼式,朱红色琉璃瓦顶,正面匾额为“太湖仙岛”(文徵明行书),背额为“蓬莱仙境”(篆书) 。
(蠡园照片且听下回分解)
【鼋头渚的神隐遗迹:小函谷山道·奇秀阁谯楼】
无锡四大园 ,真山没水是梅园 ,假山真水是蠡园 ,真山假水在锡惠 ,真山真水鼋头渚。四大园各有千秋,荣氏梅园、锡惠公园的一草一木都镌刻在我童年的精神原乡,但最为博大精深奥妙无穷的大观园当属鼋头渚。从长春桥畔的樱花雨,到秋月映照鹿顶山巅凌空独立的舒天阁,就是所谓“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春风又绿江南岸,鼋渚风光的自然天成,既在于园中匠心独运的咫尺山林、巧韵横生、意趣非凡、春意烂漫、春涛不绝于耳;也在于园外太湖山水的旷远澄澈,一勺天地江湖万里;既有磅礴之气又纳多方胜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乃为名区胜地。(必不可少十分讲究的太湖船宴,鼋头渚横云饭店)
鼋头渚有这样一处神隐遗迹,是大多数太湖游客都忽略的,却是老无锡的园林考古心头乐趣。据纵横政商的乡绅贤达薛明剑(我省唯一时任国大代表、参政会常委、立委于一身者,经济学世家,家族兄弟有薛暮桥孙冶方)编纂的名著《无锡指南》(由孙文亲题书名)记载:“渚上有灯塔,山麓建有横云小筑与涵虚、在山两亭,颇擅湖山之胜。......亭北辟一山径,于尽处建城楼一,曰小函谷,建有松下清斋,可供游客住宿”。上立谯楼,跨山而立,谯楼上旧有王有兰题的“奇秀阁”额。据《横云山庄记》述:“站此四望,苍茫万顷,缥渺三山,如列几案。回顾内湖,浦岭门、犊山门亦飞光迭影,近纳于襟袖间。向西有‘涧阿小筑’,原为西式宾馆,颇具欧风,为杨翰西迎宾会客之所。‘涧阿小筑’旁有方亭。”1923年,完善位于山庄北部的园门建筑景观:辟状如关隘城堞的“小函谷”,上建城楼样式的“奇秀阁”,阁之南悬匾“迎紫”,阁之北悬匾“拥青”。与附近已建之落霞亭(在山亭)、横云小筑(涧阿小筑)、花神庙组合成连续景观。自南犊山陆路由此进入横云山庄。充山半山腰、山亭向北的山径尽处“奇秀阁”,原是“横云山庄”最早的出入口,位于今“太湖佳绝处”牌楼上坡的一条小石巷上、游船售票处上方,今已无存。谯楼两层,重檐歇山顶,雕梁画栋,脊饰精美。谯楼右侧可眺望中犊山及荣鄂生所建的“小蓬莱山馆”,醉乐堂和六角亭也可辨认;左侧则可见太湖上的帆船、远处的小箕山、远山。
寻觅这处别具仙居之味的神隐之乐,与荣氏梅园豁然洞的幽深、蠡园的隐逸、寄畅园八音涧的生趣不分伯仲。由“太湖别墅”牌坊旁山道拾级而上,至游船售票处上方,可见“小函谷”刻石。由此向前,在山亭、涧阿小筑、山亭旁的山泉、山坡上的花神庙、山道下的云逗楼,可俯瞰“鼋渚春涛”、眺望远处太湖仙岛和烟波浩淼的太湖。正所谓《红楼梦》中的“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之榭;近观西北,结三间临水之轩”。不过今时非比往昔,从上世纪40年代发行的太湖湖面远眺鼋头渚的明信片依次可见,长春桥、旨有居、云逗楼、“具区胜境”牌坊和澄澜堂;中间建筑分别是翠微驿(背湖面山,数楹茅舍,杨瀚西仿河南“函谷关”建造的供舆夫栖息的山道)、“太湖佳绝处”牌坊和其上的涧阿小筑,翠微驿上方半山腰的白塔是仁寿塔(仿北京北海白塔,今已不存);左侧半山腰上的红黄相间的城楼便是“奇秀阁”。
苏东坡说:“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文人雅士修身治学的精神巢穴,大抵就像这轩前有鼋渚春涛,背后有青翠山峦,人在轩中倚门远望或凭栏远眺,皆可饱览“包孕吴越”摩崖石刻的浩然之气,明月清风一来,更是流连忘返。“小函谷·奇秀阁”既是造园艺术的缩影,也是山河气象的见证,这些隐于世人的历史褶皱,将这片钟灵毓秀的山水胜地化作一本永远读不完的江南典籍。